唐逸如
這個擁有豐富石油資源的國家富有而奢侈,但同時,她又有著阿拉伯國家的古老與神秘。
2015年1月23日,沙特國王阿卜杜拉病逝,再次把這個“石油大國”拉入國際視野中。當日,國際油價出現(xiàn)飆升。正在印度訪問的奧巴馬臨時取消了參觀泰姬陵的計劃,緊急抽身前往沙特吊唁沙特老國王阿卜杜拉,并會見新國王薩勒曼。
此外,奔赴沙特的還有俄羅斯總理梅德韋杰夫,以及英國首相卡梅倫和王儲查爾斯。白金漢宮和唐寧街甚至為阿卜杜拉降了半旗。
為何沙特國王去世的影響力這樣大?在世人眼中,這個擁有豐富石油資源的國家富有而奢侈;但同時,她又有著阿拉伯國家的古老與神秘,圣城麥加每年都吸引著數(shù)以萬計的朝圣者。沙特王室是不是如傳聞中一樣富有、神秘?沙特王室的財富究竟從何而來?
莫非王土
沙特家族的發(fā)跡始于18世紀中葉。當時,整個阿拉伯半島名義上隸屬于奧斯曼帝國,但每個游牧民族都是獨立的,由酋長統(tǒng)治。1744年,酋長穆罕穆德·伊本·沙特與來到當?shù)氐囊了固m教改革運動創(chuàng)始人阿卜杜勒·瓦哈卜合作,從兩個村莊起家,逐漸向周圍部族擴展,建立起第一個沙特國。
其后的50多年間,沙特國幾經(jīng)變遷,不斷擴大疆土。1803年-1814年,史稱大沙特統(tǒng)治時期。資料記載,當時南到也門,東到阿曼、馬斯喀特,北到敘利亞、伊拉克的廣大地域,都被置于大沙特的統(tǒng)治下,沙特擁有了歷史上最大的版圖。
大沙特的征服活動激怒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蘇丹,他命令埃及總督去攻打沙特。此后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和意欲統(tǒng)治阿拉伯的英國,不斷威脅著沙特王朝的生存。在復雜的內(nèi)外爭奪中,沙特家族也喪失過統(tǒng)治地位。直到1900年伊本·沙特繼承父位任酋長,沙特家族的命運才得以扭轉。
當時,伊本·沙特年僅19歲,流亡在科威特。為了收復家園,伊本·沙特于1902年1月率領30名戰(zhàn)士騎著駱駝直逼利雅得城下。他用一棵棕櫚樹作梯子,翻越城墻而入,殺死該城的統(tǒng)治者,一舉奪回故地。
這次閃電般的突襲成功,為復興沙特家族的統(tǒng)治奠定了根基。此后幾年,伊本·沙特統(tǒng)一了阿拉伯半島上最重要的地區(qū):納季德、希賈茲、杰貝勒沙馬爾、阿西爾、哈薩。1932年,在伊本·沙特統(tǒng)治下正式成立沙特阿拉伯王國。
伊本·沙特不僅以武力征服各部落,而且還用聯(lián)姻手段鞏固國家統(tǒng)一。他先后與全國各部落的300多個姑娘結婚,得到法律承認的兒子就有43人,孫子100多人,重孫500多人。如今,沙特已經(jīng)形成一個擁有男性親王5000多人的世界上最龐大、人數(shù)最多的王室。
在沙特家族征服沙特阿拉伯半島大部分地區(qū)以前,它的財富是很有限的,據(jù)說只有一些裝在馬鞍挎包里的銀幣。沙特王室創(chuàng)建后的相當一段時間里,王室成員以及王國政府并不直接經(jīng)營各種企業(yè),每年靠朝覲收入和外國石油公司繳納的租稅維持王室和政府的開支。
但沙特阿拉伯是世界上少有的以家族名稱命名的國家。王室的政治影響是阿拉伯商業(yè)體系的重要因素。在阿拉伯王室的觀念之中,所謂“國家”就是“以國為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當沙特阿拉伯將石油的開采權收歸國有之后,沙特王室的財富也出現(xiàn)了井噴式的爆發(fā)。
石油經(jīng)濟
1930年-1931年,美國一個名叫克倫的“慈善家”來到沙特會見了伊本·沙特,以保證找到石油資源后給予沙特貸款為條件勸說伊本·沙特同意由美國人進行石油勘測。1933年5月,美國加利福尼亞美孚石油公司戰(zhàn)勝了其他競爭對手,同沙特阿拉伯簽訂了租讓協(xié)定,獲得了沙特東部地區(qū)93萬多平方公里的特許區(qū),著手石油勘探工作。
1938年3月,達曼油田開始噴油,在1938年-1939年間,達曼油田的產(chǎn)量達到了日產(chǎn)3萬桶的紀錄。1939年沙特石油年產(chǎn)量達到390萬桶,相當于1970年的日產(chǎn)量。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隨著世界經(jīng)濟的恢復,對石油的需求量越來越多。沙特的石油產(chǎn)量也大幅增加。然而,由于美國石油公司對沙特石油的掠奪與控制,大量的石油收入并不歸沙特所有。根據(jù)最初的協(xié)定,每開采一噸石油,沙特政府獲得的油田使用費僅為1.65美元,相當于其所得利潤的十分之一。
1950年底,沙特政府展開了向美國石油公司收回石油資源主權的斗爭。1950年沙特向阿美石油公司施壓使其簽訂“對半分成制”協(xié)議。1960年,為了對抗西方石油公司單方面降低石油標價的行徑,沙特聯(lián)合伊朗等產(chǎn)油國成立了石油輸出國組織。
而在上世紀60年代以后,沙特政府開始建立了國家企業(yè)、公司合辦和與外資合辦的企業(yè),有了企業(yè)收入。在名義上,王國政府的財產(chǎn)也就是王室的財產(chǎn)。上世紀70年代經(jīng)過石油提價后,沙特成為最大的石油富國,石油出口居世界首位,沙特王室也就成為了世界上最富有的王室。
隨著石油開采的發(fā)展,國家財政收入也與年俱增。至1977年底,沙特的國外資產(chǎn)總額為660億美元,年利息收入達44億美元。
急劇增加的石油收入大部分流進了王族成員的私囊。每位王室成員定期向政府領取薪金,作為家庭的生活費用,具體數(shù)額視年齡、子女數(shù)目以及與國王親疏程度而定。
據(jù)報道,沙特王室的5000名親王按規(guī)定每人每月可以從王國石油收入中得到6萬美元以上的俸祿。每年還有數(shù)十億美元補貼1.7萬名王室族員。王族家財估計在800億美元以上,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新富豪。
平民中間人
隨著“石油美元”的大規(guī)模涌入,沙特的王室成員也紛紛涉足商界。王室成員們各有各的生財之道,但其中一種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充當外國公司與政府的中間人,收取傭金或回扣。
當時,在中東的西方商人都明白,參加一些小型項目的招標會,憑自己的智謀和實力便足矣。而角逐1000萬美元以上的高利潤合同,就必須尋求和借助王室的力量。
這些投標公司會及時聯(lián)系一些有優(yōu)勢的親王,希望他暗中游說出力,或直接充當投標代理人。親王們會利用自己在王室中的影響和在政府部門的職權,廣泛介紹委托公司,博得招標領導小組的好感。
通常一份合同簽訂后,支付親王們的總回扣都在合同價格的20%左右,這其中包括了許多王室成員的份額,因為大合同往往需要多位親王鼎力合作才能取得。據(jù)說,1978年,加拿大貝爾公司贏得一份40億美元的電信合同時,僅穆罕默德·法赫德親王一人就獨得600萬美元的回扣。
據(jù)英國的中東問題專家米歇爾·菲爾德估計,1982年,王室最富有的幾位親王的財產(chǎn)在10億至40億美元之間。
而沙特阿拉伯第一大富商卡索吉歷來是行賄傳聞的中心人物。1973年,沙特軍火商卡索吉曾對美國國防部的一個高級代表團說:“沙特國防部長蘇爾坦·本·阿卜杜勒·阿齊茲完全可以拋棄像我這樣的中間商,因為他無需受賄。如果他想要10萬美元,他完全可以從自己的軍火合同里提成?!?/p>
卡索吉既不是王室成員,也不是政府官員。他始終是以一個擁有特殊背景的平民商人形象出現(xiàn)于商業(yè)舞臺的。這一平民身份使他能夠開拓一條不受官方干擾又能發(fā)揮同樣效應的“門路”。
通過卡索吉這個中間人,沙特權力階層和金錢勢力不必直接冒險接觸,卻能有效地達成交易。西方大公司贏得巨額訂單,沙特王室獲得“合理”回扣,卡索吉則酌情抽取傭金。
在卡索吉散布于世界各地的寓所里,人們都可以看見掛在墻上的一幅照片,卡索吉半邊身著阿拉伯人的“索伯”,半邊身著深色西裝、白色襯衣和領帶。
這幅照片極其形象地說明了卡索吉的文化處境,他在兩種迥然相異的文化間游刃有余。他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是兩種文化交融的產(chǎn)物??ㄋ骷鴮ε笥颜f:他的任務就是“在落后的沙特阿拉伯王國和潛在的盟友之間搭起一座橋梁”。
卡索吉在與雷頓、洛克希德、李爾等西方大公司官員談判時,他總是提出需要更高的傭金來支付“其他方面的開支”。但何為“其他方面的開支”?卡索吉始終回避。雷頓公司負責履行HAWK導彈協(xié)議的分公司經(jīng)理哈里·A·勒貝爾有一回坦言“其他方面的開支”不過是卡索吉賄賂沙特官員開銷的用語。
卡索吉的賄賂手法巧妙多變、不動聲色、出手大方??ㄋ骷e例說:“也許我會把一幢房子以1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一位沙特將軍,然后,我立刻會以5萬美元的價錢把它租回來?!?/p>
盡管行賄給卡索吉帶來了惡名,但他依然我行我素。他曾信奉一句格言:權力就是金錢。更何況這種邏輯合乎貝都因人的思維方式:沙特家族征服了沙特阿拉伯,沙特家族的成員就理所應當享用這片土地上的一切果實。
王室商人
自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王室成員經(jīng)商成為阿拉伯商界的新現(xiàn)象。這些“下?!钡挠H王或獨資創(chuàng)業(yè),或與名門望族合資分紅,或暗中充當大公司的代理人,他們處事謹慎,運籌得體,底氣之足、后勁之猛令一般商人望而生畏。
此前,沙特規(guī)定王室成員不準經(jīng)商,因為與普通商人進行商業(yè)角逐有損王室尊嚴。然而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新國王費薩爾開始改變這一傳統(tǒng)。因為他發(fā)現(xiàn),親王們的法定薪金已經(jīng)成為一個沉重的財政負擔。
事實上,在石油美元涌流的最初年代,沙特的財政狀況混亂。伊本·沙特國王死后的幾年,王室成員幾乎把國庫花光,還欠下4億美元債務。上世紀60年代費薩爾掌權之后,接手的就是這樣一個“爛攤子”。
既然這些捧著“鐵飯碗”的親王大多賦閑在家,為何不讓他們也去創(chuàng)造財富呢?一個念頭在費薩爾的腦海中閃過。此后,費薩爾國王允許王室成員“下?!苯?jīng)商。但前提條件是必須慎而又慎,不得擅自張揚。比如,不可以在廣告中宣揚自己的名字,不可以把王室頭銜與商業(yè)交往糾纏在一起,等等。
頭一個嘗到國王新政策甜頭的王室成員是費薩爾國王的長子阿卜杜拉。他創(chuàng)建了一系列極其成功的民族工業(yè)企業(yè),其中包括沙特最大的水泥廠、石棉廠和塑料廠。而另一個早期的王室商人是卡拉德親王,他是老國王阿卜杜勒·阿齊茲的侄子??ɡ掠H王曾在幾個軍火合同上狠賺了一票,然后他轉向從事穩(wěn)定的實業(yè)投資。
卡拉德親王一直被公認為最職業(yè)化的王室商人。在國內(nèi)外絕大多數(shù)投資項目中,卡拉德親王始終與一位以敬業(yè)精神著稱的大商人蘇萊曼·阿勒楊合伙。兩人興建了包括沙特化工公司、卡拉杰禽蛋廠在內(nèi)一系列大型設施,開設了面向整個阿拉伯社會的保險業(yè)務,并且在雅典、紐約、倫敦等地大量投資。
1973年以后,越來越多的沙特王室成員加入了經(jīng)商的行列。泰勒拉·本·阿卜杜勒·阿齊茲親王曾經(jīng)是沙特著名政治活動家,卻搖身一變成為工業(yè)家和外商代理人。他的兩位兄弟諾瓦夫親王和彌賽爾親王也先后從商。國防部長蘇爾坦親王則成為德國富商菲利普·霍滋曼在中東投資的主辦人。
正如費薩爾國王所期望的,這些王室商人都力求避免將自己的名字和產(chǎn)業(yè)在公眾面前過多的曝光。他們的投資方向也主要是工業(yè)、服務性行業(yè)這樣一些符合公眾利益的體面行當。
王室商人因自身的地位和身份而在商界立于不敗之地,卻也常常因此“作繭自縛”,只好“垂簾聽政”,幕后操縱。與平民商人合伙或者加入大型商業(yè)集團的決策層,都不失為王室成員經(jīng)商的良策,因為這樣既有利可圖,又無需拋頭露面有失體統(tǒng)。
費薩爾國王允許王室成員經(jīng)商,本意是想減輕政府長期供養(yǎng)王室的財政負擔,但卻沒想到使權力與金錢的交易進一步“合法化”了。曾有一位與王室合作的商人私下說:“親王們的收入并不是來自于勤勉,而是來自于他們的名字和影響,這形成了一種不公平競爭?!?/p>
(王偉薦自《國際金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