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陳
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評價改革是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總是處于主導地位,評價就集中在少數(shù)人手中,結果往往有些主觀和片面。而且,評價者往往處于強勢地位,被評價者則往往處于弱勢地位,這個反作用就更強。評價不改革,課程改革就無法深入。
筆者認為,評價要重視過程性評價,采用課堂即時評價、階段性評價、期末評價相結合的形式評價學生。
即時評價是教學過程中依據(jù)一定的評價標準對教學現(xiàn)象做出的實時評估,通過調(diào)整、控制受評者的后繼行為,取得最佳教學效果,是一種有效促進教學目標實現(xiàn)的教學手段。即時評價要體現(xiàn)及時性、激勵性、全面性、公正性的原則。學生總是希望得到肯定的,喜歡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經(jīng)常及時地對學生進行評價是很有必要的。及時對做得好的給予表揚,不對的地方也及時糾正,立竿見影,即見成效。
階段性評價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求每個學生都來參與,師生共評、學生互評、小組評價等。就拿語文這門學科來說,就要從基礎知識、寫字(書法)、聽力、說話(口語交際)、朗讀、書面閱讀、閱讀量、寫作、綜合性學習等方面來進行評價。把班級學生分為若干小組,平時的基礎知識、寫字、朗讀、閱讀量等由學生自行完成,在小組內(nèi)評價,經(jīng)過一個階段后,再由班上共同評價,其他幾項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評價。例如同學互評: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相互評議,以發(fā)展他們的合作精神與競爭意識。對于一些基礎知識的簡單練習,老師可按“好、中、差”搭配,讓組長帶領其他同學一起進行批改,批改完后統(tǒng)一交回給老師,再由老師檢查核定。久而久之,形成一種評價制度,學生熟悉了這一套評價模式,了解自己應學的知識,什么方面突出,什么方面還欠缺,及時彌補,從而在掌握知識方面得到提高。這期間家長也要參與進來,家長評價不可缺少。以班為單位定期召開家長會,向家長了解學生在家的學習情況,定期向家長發(fā)送學生學習情況反饋單,相互了解學生的變化,以便參與對學生做正確的評價。征求家長對學校的意見及改進措施,每學期請家長填寫《家長回饋單》。
期末評價不僅是我們傳統(tǒng)的期末考試,書面試卷成績只是成績的一部分??荚囋u價的主體是多元的、互動的。應做到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定、家長評定相結合,注重反思和提高。不能像以前那樣,憑一張試卷、一個分數(shù)“定乾坤”,考試方式應該用多種形式,在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習慣、實踐能力、課外閱讀、課外識字、收集資料、上課聽講、課堂發(fā)言、常規(guī)作業(yè)、合作交流、單元檢測等方面,采用老師觀察、平時記錄和小組成員互相評價相結合的形式,結合學生日常學習情況,充分利用學生成長記錄及各種評價資料,全面衡量學生是否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作出客觀評價。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淡化橫向比較,比較全面地反饋學生的進步、潛能與不足,有利于改進教學,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這一理念的確立,要求不僅恰當評價學生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掌握狀況,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