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桂娟++周存良
語文主題學習”實驗在臨朐縣開展整整7年了。7年里,我們有過困惑和迷茫,但是經過不懈探索和研究,“語文主題學習”的確改變了我們的課堂,讓教學不再拘泥于課本;改變了我們的教師,讓他們在課堂上敢于放手,在教學中愿意研究;也改變了我們的學生,讓他們人人愛讀書,個個有素養(yǎng)。可以說,“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為教學注入了源頭活水,使我們由“一般”變得“不一般”。
在實驗中,我們始終把遇到的教學瓶頸問題作為研究的出發(fā)點?!罢Z文主題學習”實驗就是探索如何進行課內海量閱讀,這首先要有時間保證。對教學教材都感覺時間不夠用的教師們來說,用1/3的時間教教材,2/3的時間讓學生閱讀,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實驗伊始,所有人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在兩年的時間里,我縣涌現(xiàn)出了馬彩清老師的“高品位悅讀”教學,侯忠彥老師的“品誦”教學,王萍老師的“主題式輻射”教學,徐霞老師的“生活化主題習作”教學, 第二實驗小學的“主題單元”教學, 薛光霞老師的“叢書四讀法”等有效的課內閱讀與習作的教學方法。
因師資和辦學條件的限制,各實驗校之間的客觀差距影響了“語文主題學習”實驗在全縣的推廣。所以,自2009年春季開始,我們就嘗試構建簡單易操作的流程與模式來改變教師的備課方式,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保證實驗區(qū)域的教學改革均衡推進。我們在第二實驗小學單元教學流程的基礎上,融合了優(yōu)秀實驗教師的個性化教學方法,提出了“主題單元模塊教學”,啟動了模式構建的共性研究。經過近5年的補充與完善,現(xiàn)在各種課型基本成熟,具有區(qū)域特色的主題單元模塊教學框架網絡體系,成為新學校(北京)教育科技研究院“語文主題學習”實驗重要成果之一,每年都有來自全國各地實驗區(qū)的教師們來觀摩學習,我縣的實驗骨干教師也到各實驗區(qū)講課、做培訓。
我縣推廣的“主題單元模塊教學”就是對語文課本每個單元教學內容進行二次開發(fā),整合叢書與其他閱讀資源,并把課堂學習與語文實踐活動進行融會貫通,集結為一個個主題單元學習內容板塊。再把一個單元分為主題閱讀、主題實踐、主題習作三大內容模塊,通過多種課型進行教學,從而達成單元教學目標的備課方式與教學操作范式。
主題閱讀主要是通過多種方式的閱讀學習,讓學生增加語言積累,情操受到陶冶。主題閱讀基本課型與流程為:預習達標課—精讀引領課—略讀提高課—自主閱讀課—讀書匯報課。主題實踐主要是對一個單元的知識進行綜合性練習與實踐,運用課內外時間,讓學生進行閱讀與習作的生活體驗等。主題實踐主要課型有口語交際課、寫字指導課、練習運用課、語文實踐課。主題習作主要是教師根據(jù)主題單元閱讀內容,設計讀寫結合訓練點,讓學生在閱讀積累、生活實踐后,進行多種方式的練筆與賞評,以實現(xiàn)閱讀到習作表達的自然過渡。主題習作主要包括三種課型:習作指導課、讀悟評改課、習作展示課。
以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語文實踐為主的單元模塊教學,提高了教學效率,保證了閱讀時間,實現(xiàn)了課外閱讀課內化。按常規(guī)教學一個單元需要兩周12個課時,而運用單元模塊教學,在兩周內不僅能學完課本中的一個單元,還能閱讀完叢書中的一本。單元模塊教學豐富了我們的語文課程。現(xiàn)在臨朐縣小學生6年語文基本學習內容為語文教材、“語文主題學習”叢書、300首必背詩詞、精選的國學經典篇目。在實驗示范學校還有統(tǒng)一開發(fā)的校本閱讀課程,有的班里還有實驗骨干教師自己開發(fā)的師本課程。
為解決低年級如何進行課內海量閱讀的問題,我們從2011年秋季開始,在一二年級開始單元集中高效識字與寫字的實驗與研究。單元集中識字,就是把每單元要識記的字集中并歸類,利用單元集中識字卡把生字化零為整進行識記。教師根據(jù)漢字特點或是識記方式的不同進行指導,在課文學習與大量閱讀時加以鞏固。單元集中寫字,就是按漢字的偏旁及間架結構特點,把一個單元需練寫的生字集中起來,分類指導。每類字的練寫,都采用“教師指導一個例字,帶動學習一類字”的練寫方法,改變了以往單字指導的煩瑣。通過單元集中高效識字寫字,學生養(yǎng)成了主動識字、寫字的習慣,在識字、寫字方面提高了效率,現(xiàn)在低年級課內海量閱讀已基本實現(xiàn)。
在初始的實驗中,教師們普遍反映學生閱讀量上去了,語言積累豐厚了,但是學生習作興趣與質量卻沒有很大提高。厚積為什么沒有薄發(fā)?于是,我們啟動了習作教學改革,從四個方面進行了以“生活化”為核心的實踐與研究。在教學內容上,一是倡導對課本習作話題注入生活元素進行二次開發(fā)利用;二是結合學校特點與教師特點,開發(fā)校本或師本習作教材。在教研方式上,倡導教師放棄全批全改的無效勞動,轉為主動開發(fā)習作教材與指導學生活動的創(chuàng)意行動。在教學形式上,提倡先做后寫,在做中點撥,寫后指導。在評價方式上,則以賞評為主、展示為輔。
現(xiàn)在,臨朐的習作教學實驗成果在全省推介,習作瓶頸的突破又帶動了海量閱讀,基本實現(xiàn)了讀寫結合、以寫促讀,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得到全面提升。這樣,我們把學校與教師引領到以解決問題為目標的研究道路上,不斷推動實驗的深入開展和普及推廣,讓“語文主題學習”實驗具備了持久的生命力。
所謂“雙線”,是指打造區(qū)域課堂教學模式的共性研究線,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與學校特色發(fā)展的個性化研究線?!半p線”并行,是指在“語文主題學習”實驗中,共性研究來源于個性實踐,共性研究又為個性發(fā)展搭建平臺。在共性研究中,要凝聚優(yōu)秀教師與學校的力量,解決具體問題,實現(xiàn)成果共享。這些優(yōu)秀的學校與教師在引領示范的過程中,也向特色學校與個性化教師的方向發(fā)展。在7年的“語文主題學習”實驗中,“雙線”并行的研究機制,打造了區(qū)域“主題單元模塊”教學模式,有力推動了我縣學校和教師的發(fā)展。
臨朐縣外國語學校就是很好的發(fā)展案例。學校2010年秋季開始招生,之后很快進行了閱讀實驗,2011年承擔了習作教學改革的任務,同時提出了“本真習作”的研究課題。在經過兩年的實驗后,學校教學框架體系趨于成熟,還帶動了其他學科的研究。龍泉小學的“書香教育”、實驗二小的“方圓文化”等很多具有特色辦學理念的學校都是在實驗中成長發(fā)展起來的。一大批具有研究能力的教師也成長起來。他們有自己的研究領域與教學方式,能上好課,能寫作,能做報告,成為優(yōu)秀骨干教師。如馬彩清老師,她的“高品位悅讀教學”就成為值得推薦的高效語文教學方法。
7年的實驗歷程,讓臨朐縣語文教師的課程意識普遍增強,一批具有研究能力的學科教學名師開發(fā)了多個系列的語文課程。其中5位教師被評為濰坊市特級教師,兩位教師被評為山東省特級教師。濰坊市教科院薛炳群主任主編的《大美教師·中國雷夫》一書中,濰坊市共16位教師入選,其中包括我臨朐馬彩清、侯忠彥、徐霞3位教師。馬彩清與侯忠彥老師的個人教學文集,在“齊魯名師”專著系列中出版,他們的文章也多次在《人民教育》《山東教育》上發(fā)表。
多種課型讓語文課堂變得豐富多彩,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語文素養(yǎng)得到普遍提高。7年的實驗歷程,讓臨朐縣的學校與教師深深體會到,有行動才有收獲?!罢Z文主題學習”實驗就是行動研究,愿大家行動起來,共同見證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