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玲
討論情景:
在一次“好玩的呼啦圈”公開活動上,當老師讓孩子探索將呼啦圈套在身體某個部位不掉下來的方法時,孩子們都一同將呼啦圈套在撐開的胳膊上,沒有一個掉下來的,動作是那樣的整齊到位。看到這里,大家意識到老師肯定提前讓孩子嘗試了,不然孩子怎么都想到了一樣的方法,動作如此嫻熟?活動后我們也問了執(zhí)教老師,她說如果不提前滲透,就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水平,還會影響后面的環(huán)節(jié),公開活動效果也肯定不好。但我認為,如果提前滲透,孩子就會對活動不感興趣;如果不提前滲透,可能就會像執(zhí)教老師說的那樣,達不到預期目標。公開活動到底要不要提前滲透呢?(河北省高碑店市第二幼兒園 趙素杰)
專家視點:
應該說案例中描述的現象具有典型性與代表性,“公開活動”到底要不要提前滲透?這一看似非常具體、微觀的問題,其實折射出當下幼兒園“公開活動”開展過程中值得大家思考的幾個問題:
“公開活動”的主體是誰?公開活動通常多由優(yōu)秀教師承擔,儼然變成了執(zhí)教老師的“表演秀”,教師是“主角”,幼兒是“配角”,大家通力合作完成一場“演出”。若“演出”圓滿成功,則是執(zhí)教老師完美教學功力的最佳體現。因此,為防止“失誤”,執(zhí)教老師提前做些滲透便順理成章。事實上,任何一次教學活動(包括公開活動)的開展,其活動的主體一定是幼兒,而不是教師。
“公開活動”必須成功嗎?我們所見到的公開教學活動基本上是完美無缺的,在一片叫好聲中結束,皆大歡喜。也似乎只有這樣,才算達到了公開活動的“預期目標”。既然“公開活動”只能成功,不能失敗,那么為保證活動的成功,執(zhí)教老師提前做些滲透便理所當然。而一旦活動失敗,執(zhí)教老師懊惱不已,幼兒園園長痛心疾首,大家都會不自覺地有“天塌下來了”的感覺。那么,“公開活動”真的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嗎?失敗了的公開活動就沒有價值嗎?
不完美的“公開活動”價值在哪兒?誠然,提前滲透的這種公開活動往往非?!昂每础?,對于新手教師來說具有觀摩性、欣賞性、研習性,多看這種活動會有助于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但是,公開活動還應該有啟發(fā)性,能給人回味無窮之感,讓觀者不經意間怦然心動,若有所思,并進而有蠢蠢欲動、躍躍欲試的沖動。這樣的公開活動也許不完美,但它更有價值。對執(zhí)教老師來說,不完美的公開活動意義更大,它會刺激執(zhí)教者靜心回放、認真反思整個活動過程,自己去搜索、捕獲不如意之處,并梳理出合適、恰當的解決方案。因此,對于執(zhí)教者來說,失敗的公開活動比成功的公開活動更有價值,它能促使教師快速成長。
真的需要提前滲透嗎?對于公開活動的執(zhí)教者來說,自身素養(yǎng)非常重要,他應具有良好的教學組織能力、教學控制能力、教學藝術等,同時,他還需要充分熟悉、了解幼兒。所以,案例中教師的擔心,恰恰是教師不自信的表現。眾所周知,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一次全新的活動會給孩子帶來無盡的神秘感、新鮮感,而一旦活動內容已提前滲透,反而會影響到公開活動的進行。事實上,所謂的“提前滲透”應該是無意識狀態(tài)的,融合在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如晨間活動、游戲、集體活動、生活環(huán)節(jié)、閱讀、看電視等,它不是刻意的行為,而是自然呈現在一日活動中,正所謂“教育無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