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強 趙 寧△ 徐開勇
①中國.國家空管運行安全技術重點實驗室(天津) 300300 ②民用航空醫(yī)學中心(北京) △通訊作者 E-mail:nzhao1989@hotmail.com E-mail:ljqtianjin@126.com
·論 著·(職業(yè)心理)
基于素質-應激模型的飛行員心理健康*
李敬強①趙 寧①△徐開勇②
①中國.國家空管運行安全技術重點實驗室(天津) 300300 ②民用航空醫(yī)學中心(北京) △通訊作者 E-mail:nzhao1989@hotmail.com E-mail:ljqtianjin@126.com
目的:飛行員的心理健康對于保證飛行安全、確保飛行任務的完成具有重要意義,探討飛行員心理健康的根源,即特定的心理素質,對保障飛行安全將有重要意義。方法:主要介紹心理健康與心理素質的內涵與聯(lián)系,通過分析影響心理健康的素質-應激模型,理論推導出飛行員心理健康的心理素質-應激交互作用模型,并由心理健康狀態(tài)的測量佐證其合理性。結果:制約飛行員心理健康的心理素質有7個維度,21個因子。結論:心理素質是制約心理健康的內源性因素,飛行員素質-應激交互作用模型的建立對飛行員心理健康的研究有一定的參考。
心理健康;心理素質;素質-應激模型;心理素質-應激交互作用模型
飛行安全一直是國內外民航業(yè)最為關注的問題。航空事故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表明,人為因素是影響飛行安全最為關鍵的因素。因飛行員人誤所導致的飛行事故或事故征候的原因中,心理因素占了接近70%的比例。在歐美各國空軍飛行員停飛原因統(tǒng)計中,因心理學問題停飛的飛行員人數(shù)占總停飛人數(shù)的第2位[1]。統(tǒng)計表明,我國民航1994—2000年醫(yī)學停飛中,神經(jīng)精神科排在第2位,僅次于內科。南航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表明1998-2006年各科醫(yī)學停飛中神經(jīng)精神科也排在第2位,這都顯示了心理健康因素對飛行員行為影響的重要程度[2]。
飛行員的心理健康對于保證飛行安全、確保飛行任務的圓滿完成具有重要意義[3-6]。大量研究表明,積極健康的心理與行為促使安全駕駛行為的產(chǎn)生,不健康的心理與行為總是不安全駕駛行為產(chǎn)生的主要因素[7]。目前,國內有不少研究都關注于飛行員心理健康的癥狀表現(xiàn)方面,主要是運用心理學量表、問卷來研究,如臨床癥狀自評量表(SCL-90)、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等,而對飛行員心理健康內在的根源并未作深入研究。
心理健康不僅有外在的狀態(tài)表現(xiàn),而且還有其內在本質特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和適應性行為是心理健康的外在表現(xiàn),而支配、制約心理健康狀況的是心理素質。因此,探討飛行員心理健康的根源,即特定的心理素質,對保障飛行安全將有重要意義。本文將介紹心理健康與心理素質的內涵與聯(lián)系,通過分析影響心理健康的理論模型,從而建立飛行員心理健康的結構模型,以期為飛行員的心理健康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
1.1 心理健康
目前關于心理健康的概念還未統(tǒng)一,普遍認同的是1948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對心理健康下的定義,心理健康不僅指無心理疾病或變態(tài),個體社會生活適應良好,還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潛能的充分發(fā)揮,即在一定的客觀條件下將個人心境發(fā)揮成最佳狀態(tài)??梢姡睦斫】凳且环N完好的心理狀態(tài)。
心理健康的內涵也由癥狀論(無心理疾病),發(fā)展到適應論(適應社會),進而發(fā)展到潛能論(心理潛能的充分發(fā)揮)[8]。國內的心理健康專家認為心理健康的核心是和諧。國外的大多數(shù)心理健康專家強調心理健康的核心是主觀康寧感(Subjective well-being)[9-10]。具體針對飛行員,心理健康則是指這種狀態(tài)下充滿活力、有主觀康寧感和社會滿意感,飛行員能作出良好的適應性反應,并且充分發(fā)揮其身心潛能,更好地服務于飛行,保證安全。
1.2 心理素質
心理素質居于人整體素質的核心。關于心理素質的概念,至今學術界尚未達成一致。
肖漢仕認為,心理素質是個體性格品質、心理能力、心理動力、心理健康狀況及心因性行為水平或質量的綜合體現(xiàn)[11]。有學者認為,心理素質包括元認知、一般認知、社會實踐能力、人格心理素質、心理行為適應水平等[12]。還有學者認為,心理素質是以生理條件為基礎,將外在獲得的刺激內化成穩(wěn)定的、基本的、內隱的,具有基礎、衍生和發(fā)展功能,并與人的適應行為、創(chuàng)造行為密切聯(lián)系的心理品質[13]。近年來,認為心理素質是個體在遺傳和環(huán)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心理特質[14]。特質(trait)是人格的基本單元,被看作內在的(或隱藏的)屬性,是行為的原因[15]。這些心理特質具有內在和相對穩(wěn)定的特點,潛在影響個體行為與健康。
從各種定義中可以發(fā)現(xiàn),心理素質都包含健康這個因素,核心是人格因素,從基本人格要素到表現(xiàn)出適應行為和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保持心理健康狀態(tài)的重要基礎條件。
1.3 心理健康與心理素質
心理健康是心理機能與外部環(huán)境相互作用過程中,在適應基礎上釋放自己潛能的一種狀態(tài);心理素質是個體為了適應和改造環(huán)境,實現(xiàn)自己的潛能,發(fā)展和培養(yǎng)起來的心理品質。
兩者存在著“品質”與“狀態(tài)”的本質區(qū)別,但是隨著心理健康研究的不斷深入,逐漸認識到心理健康不僅有外在狀態(tài)表現(xiàn),而且還有其內在本質特征,即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和適應性行為是其外在表現(xiàn),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其內在本質特征。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是“本”與“標”的關系[16],即心理素質是其心理結構的核心層,是心理活動之本(支配作用),而心理健康是其心理結構的狀態(tài)層(表層或外顯層),是一定心理素質的狀態(tài)反映(標)。
從心理素質的功能角度來看,心理素質是個體心理健康的內源性因素,它對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直接效應和調節(jié)效應。從心理健康的功能角度來看,良好心理健康狀態(tài)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個體心理素質的健全且水平較高,心理健康是心理素質健全的重要外顯標志之一。
但是也應該認識到,除制約心理健康的心理素質外,心理健康還受到外在環(huán)境以及心理素質與環(huán)境交互作用后而采取的具體應對方式等影響,不能武斷地說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是完全的因果關系,但是心理健康有其外在表現(xiàn),而支配、制約心理健康狀況的是心理素質,這也是確定的。
素質-應激模型是一種心理學理論,以應激與素質相互作用來解釋行為的一種模型[17]。素質(Diathesis)可回溯到古希臘的易感傾向性(Vulnerability),被視為先天的、遺傳決定的,并受環(huán)境影響的生物學特征[17]。應激(Stress)是一連串事件,能破壞人的心理平衡,并潛在的成為疾病產(chǎn)生的催化劑[18]。素質-應激模型從60年代起就被用于解釋精神病病理[19],也被用于解釋不同健康程度的病因,并逐漸衍生成不僅限于解釋精神病的心理學理論[18,20-21]。此外,素質-應激模型認為人的有些素質對應激產(chǎn)生抑制,起到保護作用,這些素質的缺陷會導致一定的心理障礙[22]。
總之,素質-應激模型是描述應激源和抑制因素之間相互關系的一種模型,能夠很好地用于解釋心理健康的發(fā)生機理。
2.1 早期素質-應激模型
1963年,Bleuler & Rosenthal在Paul Meehl的素質-應激相互作用理論上提出了素質-應激模型,用于解釋精神疾病的病理(見圖1)。該模型認為具有精神病易罹患傾向性(Constitutional predisposition)的基因為精神病致病基因,具有這種疾病素質的人遭遇難以應對的應激事件,其遺傳素質便使之易于作出劇烈的和持久的應激反應,從而罹患像精神分裂癥這樣的精神病,對其不易感的人遭遇極端應激事件時才有可能出現(xiàn)這種障礙癥狀。
圖1 神經(jīng)分裂癥素質-應激模型
后來的研究者開始使用易感性取代素質,以避免素質的狹義界定帶來誤解,Jeffrey、Nevid&Rathus據(jù)此提出了適用于所有心理障礙的一般性素質-應激模型(見圖2),并一直應用到當前。
圖2 一般性素質-應激模型
這兩種模型基本一致,明確表明心理疾病的發(fā)生主要是因為兩個重要因素:素質因素與應激因素。雖然闡明了心理疾病的原因,但是這兩個因素的定義與組成非常局限。將素質僅看成遺傳獲得的生物學基礎,應激因素僅包含早年的不幸經(jīng)歷(基礎),而沒有引發(fā)疾病的近期事件(觸發(fā)),同時將應激源與應激等同,其中介作用沒有說明,且僅將心理疾病看作是素質與應激作用之和的產(chǎn)物。
2.2 心身疾病的素質-應激模型
1981年,Braunstein提出了一個“與應激有關的疾病”的素質-應激模型。1994年,梁寶勇修正了這個模型[14](見圖3),主要針對心身疾病。
相比早期素質-應激模型,這個模型擴展了個人素質的含義,不再局限于遺傳因素,加入了心理結構與應對風格,擴充了環(huán)境因素,闡明了疾病發(fā)生的路徑與條件。但是個人素質如何同環(huán)境因素相互作用,進而引起疾病發(fā)生的原理仍然未被闡明,從這點來看,引起疾病本質原因仍是素質與應激作用之和。
2.3 心理應激的評價模型
1984年,Lazarus & Folkman進一步研究應激過程,形成了認知應激作用過程理論,建立了心理應激評價模型(見圖4)。所謂作用過程,就是在應激刺激情況下,中間通過許多因素的中介作用,最后決定應激反應的過程。Lazarus &Folkman將其分為初級評價(Primary appraisal)和次級評價(Secondary appraisal),而評價是指對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質、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況的估計。這兩個過程影響對應激情境的心理、生理和行為反應。
圖3 心身疾病的素質-應激模型
這個模型解決了圖3模型中的個人素質同環(huán)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同時引入了應對行為及其影響?!霸u價過程”是這個模型的核心,概括了參與應激現(xiàn)象的各個因素間的關系。不過,初級評價的組成僅包含信念和追求,這顯然是不夠的,還應包括認知風格、人格特質或性格傾向等類特質(Traitlike)。
圖4 心理應激的評價模型
2.4 素質-應激交互作用模型
根據(jù)行為心理學的觀點,人的行為模式表示為刺激-心理加工系統(tǒng)-行為(S-O-R)。2012年,梁寶勇由此提出了素質-應激交互作用模型[14](見圖5)。這個模型中,應激源和心理素質為調節(jié)變量,“節(jié)點”為“認知評價”,“認知評價”是應激源和心理素質引發(fā)應激反應和后果的中介變量,疾病、適應和成長為后果變量。需要指出的是,交互作用是兩個變量的作用相乘而不是相加。根據(jù)這個模型也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水平或者心理疾病的嚴重度,取決于應激源的嚴重度、心理素質和應對的有效性,以及外來的支持和應對資源的保護效果。
圖5 素質-應激交互作用模型
圖5模型主要是針對一般個體,飛行員作為一個特殊的職業(yè)群體決定了其所承受的生理、心理極限超過一般個體,心理健康狀態(tài)也會有所不同。要保持心理健康,飛行員應該具備與其職業(yè)相匹配的心理素質。同時,也沒有具體分析心理素質的結構,整個模型還不夠細化,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飛行員心理健康水平的差異,反映了其心理素質高低的差異。飛行員心理素質-應激交互作用模型描述了制約飛行員心理健康的心理素質的要素以及結構。
3.1 飛行員心理素質-應激交互作用模型
心理健康從個體出發(fā)是指其自身平衡程度,從個體與個體出發(fā)是指不異于常態(tài)行為,即對內在心理過程控制、理解與調適,達到協(xié)調的狀態(tài),對外來應激的應對、防御,從而達到適應的狀態(tài)。
本模型運用S-O-R范式,將應激源到反應之間的心理加工過程分為四步,為“應激源”→“認知→應激”→“調節(jié)→應對”→“反應”。應激源為S,反應為R,認知評價為O,認知評價分為初級評價和次級評價,初級評價為“認知→應激”,次級評價為“調節(jié)→應對”。根據(jù)S-O-R范式,分析這個心理過程的每一步,確定制約飛行員心理健康的心理素質,借鑒心理應激的評價模型和素質-應激交互作用模型,建立飛行員的心理素質-應激交互作用模型(見圖6)。
制約心理健康的心理素質維度與因子見表1所示?,F(xiàn)對圖6中的每一個標示進行說明。①“應激源”包括:生活事件、行業(yè)事件、飛行事件。生活事件指飛行員的生活模式發(fā)生的某種應激變化,如職務升遷、工作獎懲等。行業(yè)事件指引起民航業(yè)變化的事件,如民航群體性事件、飛行事故等。飛行事件指執(zhí)行飛行任務中的各種變動,如飛行中環(huán)境變化、機組人員變動等。上述3類事件是影響飛行員心理健康的主要應激源;②“應激源-認知”,中介變量為認知能力、認知風格。飛行員在應激源的影響下通過認知能力和認知風格而形成對應激源的感知過程和思維模式。本文借鑒認知錯誤問卷(CEQ)的認知風格維度[23],將影響飛行員心理健康的認知風格概括為:a選擇性抽?。宏P注事物或自我消極方面的傾向;b過度概括化:將經(jīng)歷的消極后果類推到未來的相同或相似情境中去的傾向;c災難化:預期事件或情境會發(fā)生最壞結果的傾向;d個體化:不恰當?shù)卣J為自己對消極事件或情境發(fā)生負有責任的傾向;③“認知-應激”,中介變量為自我。飛行員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滿足、自我評價和自我控制的特點能夠調節(jié)其應激心理與行為。自我效能指飛行員對完成任務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決定認知的主觀效能;自我滿足指飛行員對現(xiàn)狀的滿意程度,滿足則對應激產(chǎn)生興奮感,利于心理健康;不滿足則對應激產(chǎn)生抑制感,進而進行自我評價、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感是指飛行員控制自我效能、增強心理警惕性的能力,自我控制感強的飛行員能有效降低外來的干擾,有利于心理健康,也有利于初級評價的準確性;④“應激-調節(jié)”,中介變量為情緒能力、人際素質。飛行員產(chǎn)生的應激心理與行為受到其情緒能力與人際素質的影響。情緒能力主要指飛行員情緒穩(wěn)定性和情緒調控能力。情緒穩(wěn)定性高的飛行員能夠在飛行任務中保持心境平靜、不容易感到緊張或慌亂,且保持在一定良好的狀態(tài);情緒調控能力是指飛行員在情緒產(chǎn)生波動的情況下,維持情緒在穩(wěn)定、健康的狀態(tài)的能力。人際素質指飛行員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和人際溝通能力。飛行員具有良好的人際素質有助于身心和諧,有利心理健康;⑤“調節(jié)-應對”,中介變量為應對方式、意志品質。飛行員在其情緒能力和人際素質的影響下調節(jié)其行為從而產(chǎn)生應對應激的方式和強度,在此過程中,飛行員受到其應對方式和意志品質的影響和制約。應對方式?jīng)Q定應對的策略,意志品質決定應對過程。應對方式是應對情境、保持心理平衡的一種手段,包括情緒關注應對和問題關注應對,問題關注應對更有利于心理健康。意志品質分為4個維度:自覺性、果斷性、堅韌性與自制性,決定了應對過程的好壞;⑥“應對-應對行為”,中介變量為心理承受和應對資源。飛行員對應激產(chǎn)生的應對行為模式受到其心理承受能力和所擁有的應對資源的影響。飛行員心理承受能力強則對工作情境有很強的適應力、容忍力和耐力。應對資源包括內在支持、外界支持,心理素質便是有力的內在支持組成;⑦“反應”主要分為3個方面:消化、發(fā)泄、回避。若應對結果令飛行員自身滿足,則能消化應激,有助于健康發(fā)展;若應對結果能接受,則能適應應激,對飛行員心理健康無礙;若回避應對結果,則不適應應激,長此以往必然產(chǎn)生心身疾病,不利于飛行員心理健康。這剛好對應于心理健康內涵的3個階段;⑧“反應”以生理、心理、行為反應的形式表現(xiàn)。生理、心理反應反過來調節(jié)認知評價過程,行為反應成為下一個心理過程的應激源。
圖6 飛行員心理素質-應激交互作用模型
表1 制約心理健康的心理素質維度與因子
3.2 飛行員心理素質-應激交互作用模型的驗證
由于心理素質水平不高,飛行員在工作中會誘發(fā)一定的心理障礙。通過分析心理健康狀況的表現(xiàn),間接地分析制約心理健康心理素質的組成,對上述推導過程進行佐證。
研究表明,飛行員強迫、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精神病性和陽性突出[24],最明顯的心理疾病是抑郁情緒及抑郁癥、強迫癥、神經(jīng)衰弱癥、焦慮情緒及焦慮癥[25]。另一研究運用飛行員心理健康量表(MHI)測得強自信、情緒穩(wěn)定、沉著、堅定、敢為、有意志、堅韌的飛行員心理健康狀況良好,飛行狀態(tài)與自信心、性格傾向性、敢為性、樂觀性、情緒穩(wěn)定性、敏感性密切相關[26]。運用“大五”人格問卷(NEO-PI-R)、艾森克個性問卷(EPQ)、卡特爾16PF測驗測得情緒穩(wěn)定性、敢為性、緊張性、適應性與心理健康水平有關[27]。還有學者研究了飛行員自我和諧對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28]。外國學者Taylor[29]對飛行員的應對方式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積極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呈正相關的關系。
從上述研究結論可以發(fā)現(xiàn),除認知風格外,自我、情緒能力、人際素質、應對方式、意志品質、心理承受都得到了很好的驗證,是制約飛行員心理健康的心理素質的重要組成。通過對比模型推導出來的心理素質維度與因子發(fā)現(xiàn),雖然維度得到了驗證,但是各維度下的因子只是得到了部分證明。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使用的量表維度側重的是人格特質,關注更多的是心理健康表現(xiàn)出來的狀態(tài)。
飛行員的心理健康對于保證飛行安全、確保飛行任務的完成具有重要意義。對飛行員心理健康的根源進行研究,是做好飛行員平時的心理衛(wèi)生保健工作,維護和提高飛行員心理健康水平的前提,是延長飛行年限,提高飛行質量,保證飛行安全的重要保障。
心理健康有其外在狀態(tài)表現(xiàn),也有其內在本質特征,心理素質就是制約心理健康的根源,是個體在遺傳和環(huán)境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某些內在的、相對穩(wěn)定的心理特質,影響著個體對于各種內外刺激的心理反應和行為,并進而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
飛行員的心理健康受到心理素質與其對應激源應對方式的影響,通過分析逐步完善的素質-應激模型,提出了飛行員的心理素質-應激交互作用模型,得到了制約飛行員心理健康的心理素質的構成,共有7個維度,21個因子(見表1)。
與現(xiàn)階段的量表測試結果比較,除認知風格外,自我、情緒能力、人際素質、應對方式、意志品質、心理承受都得到了很好的驗證,驗證了理論推導出來的制約飛行員心理健康的心理素質維度的合理性。關于認知風格與心理健康的關系,還有待進一步研究。雖然6個維度都得到很好的驗證,但是各維度下的因子只是部分得到了驗證。同時各因子間相互影響,還需要進一步的驗證。
研究發(fā)現(xiàn),我國對飛行員心理健康的研究需要進一步開展工作:①對飛行員心理健康的內涵與標準進行深入分析;②在理論指導基礎上編制并使用符合中國文化特征的飛行員心理健康量表。
[1]戴琨.航線飛行特質人格和航線飛行工作情境人格對飛行員心理健康的影響[J].實用預防醫(yī)學,2012,19(10):1456-1459
[2]晏碧華,楊仕云,游旭群.飛行員心理健康現(xiàn)狀、影響因素及保健措施[J].中國民航飛行學院學報,2012,23(1):5-10
[3]鄧麗芳.近10年來中國飛行員心理健康狀況的元分析[J].心理科學,2013,36(l):228-233
[4]邵峰,婁振山,劉傳勇.飛行員特質焦慮與心理健康的路徑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3):369-372
[5]楊蕾,萬憬,徐彩霞,等.執(zhí)行某重大任務飛行人員心理健康水平階段性變化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9(10):1218-1219
[6]萬憬,白海霞,楊蕾,等.高性能戰(zhàn)斗機飛行員心理訓練效果[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6):850-852
[7]Hunter D R.Measurement of hazardous attitudes among pilots[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viation Psychology,2005,15(1):23-43
[8]Keyes C L M.Toward a science of mental health[M]//Snyder C.R & Lopez S.J(Eds.)Oxford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89-95
[9]Schwarz N,Strack F.Report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Judgmental processes and their methodological implications[A].In Kahnerman D.,Diener E.& Schwarz N.(Eds.),Well-being:The foundations of hedonic psychology[C].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1999:61-84
[10]Ingram R E & Luxton D D.Vulnerability-stress models.In Hankin B.L.& Abela J.R.Z.(Eds.),Development of Psy-Chopathology:A vulnerability stress perspective[M].Thousand Oaks,CA:Sage Publications Inc,2005:32-46
[11]肖漢仕.心理素質的結構及其內外關系[J].中國教育學刊,1999,20(4):26-29
[12]劉金平.心理素質的本質和結構新探[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02,43(4):115-117
[13]張大均.論人的心理素質[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3,1(2):143-146
[14]梁寶勇.心理健康素質測評系統(tǒng)·基本概念、理論與編制構思[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2,10(4):241-247
[15]Randy J L,David M B.Personality psychology-domains of knowledge about human nature(4th ed.)[M].New York: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2009
[16]張大均,王鑫強.心理健康與心理素質的關系:內涵結構分析[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8(3):69-74
[17]Diener E D,Such E M,Lucas R,et al.Subjective well-being: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es[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9,125(2):276-302
[18]Oatley K,Keltner D,Jenkins J M.Emotions and mental health in childhood.Understanding emotions(2th eds.)[M].Oxford,UK:Blackwell Publishing,2006:321-383
[19]Sigelman C K,Rider E A.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Life-span human development(6th)[M].Belmont,CA:Wadsworth Cengage Learning,2009:468-495
[20]Gazelle H,Ladd G W.Anxious solitude and peer exclusion:A diathesis stress model of internalizing trajectories in childhood[J].Child Development,2003(74):257-278
[21]Belsky J,Pluess M.Beyond diathesis stress:Differential susceptibility to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9,(135):885-908
[22]Barlow D H,Durand V M.Abnormal psychology:An integrative approach[M].Belmont,CA: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2009
[23]Pssel P.Cognitive Error Questionnaire (CEQ):Psychometric properties and factor structure of the German translation[J].Psychopathol Behav Assess,2009(31):264-269
[24]申淑英,張炯,高峰,等.飛行員心理健康研究綜述[J].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1,11(23):4730-4732
[25]柳慧敏,楊峰.飛行學員心理健康狀況分析及對策[J].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農(nóng)林教育版,2010,12(2):321-324
[26]劉軍,宋華淼,陳強,等.飛行人員個性及心理健康狀況的量表評價[J].航空軍醫(yī),2002,30(4):139-141
[27]張其吉,王芳琳,白延強.飛行員的人格調查[J].航天醫(yī)學與醫(yī)學工程,1996,9(2):91-96
[28]婁振山,胡卉棟.影響飛行員自我和諧的心理社會因素分析[J].中華航空航天醫(yī)學雜志,2009,20(2):81-88
[29]Taylor M K,Adams B D,Bennett J E.Relationships between dispositional resilience and health status in military personnel[J].Aviat Space Environ Med,2010,81(3):276-276
Pilots' Psychological Health Based on Diathesis-stress Model
Li Jingqiang,Zhao Ning,Xu Kaiyong
National Key Laboratory of Air Traffic Operation Safety Technology,Tianjin 300300,China
Objective:The pilot's psychological health is critical to flight safety and the completion of the task. Discussing the root of pilot's psychological health, namely the specific psychological diathesis, will hav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ensure the flight safety. Methods:The paper presented the connotation and relationship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psychological diathesis. Through analyzing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affecting psychological health,namely diathesis-stress model, diathesis - stress interaction model of pilots was derived, and its rationality was proven by the result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status measurement. Results:The diathesis - stress interaction model of pilots had been established, and the component consisted of 7 dimensions and 21 factors. Conclusion:Psychological diathesis is an endogenous factor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odel will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on pilot's psychological health.
Psychological health;Psychological diathesis;Diathesis- stress model;"Psychological diathesis"-stress interaction model
* 中央高?;?編號:3122013C011);中國民航大學科研啟動基金(編號:2012QD25X)
R395.6
A
1005-1252(2015)01-0050-06
10.13342/j.cnki.cjhp.2015.01.015
2014-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