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勇 李順銘 代新年 閆瑋娟 劉杰 胡西 陳杰
淺談核心肌群訓練對改善患者脊柱側彎的影響
肖勇 李順銘 代新年 閆瑋娟 劉杰 胡西 陳杰
目的 探討核心肌群訓練對改善患者脊柱側彎的影響。方法 20例伴有脊柱側彎的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10人。對照組進行支具佩戴訓練,觀察組在佩戴支具的基礎上加以核心肌群訓練,治療8周后測量每位患者的Cobb角。結果 治療后兩組患者的Cobb角評定較治療前有改善(P<0.05),兩組治療相比,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 核心肌群訓練配合支具佩戴訓練對改善脊柱側彎有更好的療效。
核心肌群;支具;脊柱側彎;Cobb角
脊柱側彎是脊柱在冠狀面上的側彎、矢狀面上的前凸和椎體在縱軸上的旋轉為特征的三維畸形[1]。有報道指出,脊柱側彎發(fā)病率較高,國內普查達到1.06%[2]。臨床上用Cobb角來確定側彎的程度,從上位終椎椎體上緣、下位終椎椎體下緣各劃一垂直線所形成的交角為Cobb角,角度越大、側彎越嚴重[3]。脊柱側彎會影響患者的肺功能和運動功能,為了更好的改善患者功能狀態(tài),我們自2013年對存在脊柱側彎的患者進行日常訓練的基礎上增加了核心肌群的訓練,效果明顯,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3-04—2015-03本科室收治的20例脊柱側彎患者,其中男6例,女14例。年齡10.5~31.7歲,平均18.6歲。Cobb角10°~20°的12例,Cobb角大于20°~30°的8例。將這20例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在Cobb角、年齡、性別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入選標準:初診脊柱側彎病例,年齡10~32歲,須為單彎型(如主胸彎、胸腰彎或主腰彎),整體Cobb角10°~40°,有清晰的站立位全脊柱正側位片,脊柱側彎診斷依據臨床表現和X線片等,所有患者均接受詳細的體格和神經系統(tǒng)檢查,對于臨床查體可疑者行顱腦和全脊髓MRI檢查,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既往有脊柱矯正手術或支具治療史、服用過影響骨骼發(fā)育的藥物或運動功能較差者。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常規(guī)給予作業(yè)治療、傳統(tǒng)康復及輔助器具矯形治療,觀察組在其基礎上增加核心肌群訓練。具體方法:①確定彎曲位置,根據彎曲位置選擇具體肌肉來進行訓練。②牽伸背部肌群,尤其是豎脊肌的牽伸,可采用瑜伽里的牽伸。③加強背部肌肉訓練,如俯臥位,后伸伸髖肌群;情況轉好,進一步加大難度,讓患者四點跪位,后伸伸髖肌群。④加強腹橫肌的肌力訓練。⑤懸吊訓練,加強弱鏈控制和力量。
1.3 統(tǒng)計分析 應用SPSS 1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兩組組內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兩組Cobb角較治療前有明顯好轉(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Cobb角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Cobb角比較(±s,°)
項目 治療后 治療前 t P觀察組(n=10) 3±1.51 20±4.67 11.148 <0.01對照組(n=10) 7±1.17 21±6.44 3.686 <0.05 t 8.262 0.494 P<0.05 >0.05
從生物力學的角度出發(fā),椎旁肌肌力的不平衡在脊柱側彎的發(fā)病過程中起了較為重要的作用[4]。目前,對于脊柱側彎,臨床研究更傾向于肯定支具療法的有效性。然而,不同類型支具治療的有效性文獻報道差異較大,Milwaukee支具的失敗率為15%~53%、Carleston彎曲支具為17%~34%、TLSO支具為18%[5]。對于脊柱側彎來說,不對稱負荷和不對稱生長調控,椎體與椎間盤楔形變也會繼續(xù)加重,同時伴隨側凸的不斷進展[6]。本文作者認為如何能更好地改善脊柱兩側肌肉力量的平衡,彌補不對稱生長或神經受損造成的肌肉損害,改善不對稱的負荷是治療脊柱側彎的最好的方法之一。核心肌群是附著于脊柱、骨盆、髖關節(jié)等骨骼上,并在運動或靜止活動中保持身體基本姿勢,維持姿勢穩(wěn)定與平衡作用的一組肌肉。主要包括豎脊肌、腰方肌、胸腰筋膜、腹橫肌、腹直肌、髂腰肌、臀大肌及臀中肌和背闊肌等29塊肌肉。加強核心肌群弱鏈肌肉力量訓練,從生物力學上,增加了力矩,平衡了脊柱兩側的肌力,使得脊柱的側彎程度得到改善。治療前后Cobb角比較顯示核心肌群訓練對脊柱側彎的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其原因可能是力的平衡改善了椎體與椎間盤楔形變。綜上所述,佩戴支具并加強核心肌群力量訓練對改善脊柱側彎有良好的療效,但由于樣本容量較小,是否值得廣泛推廣需進一步論證。
[1]夏冰,劉福云,郭永成,等.嬰幼兒先天性脊柱側彎的非內固定手術治療[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5,31(6):1037.
[2]葉啟彬.青少年脊柱側彎矯正的進展[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9,17(19):1444-1446.
[3]楊寧,徐盼.運動干預青少年脊柱側彎Cobb角的變化[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3,17(22):4161-4168.
[4]魏暉,杜紅根,葉樹良,等.脊柱平衡法治療青少年特發(fā)性脊柱側凸癥的隨機對照研究[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4,32(5):1070-1072.
[5]易新,宋西正,王文軍,等.外固定矯形治療特發(fā)性脊柱側凸研究進展[J].骨科,2013,4(3):161-162.
[6]丁旗,邱勇,孫旭,等.青少年特發(fā)性脊柱側凸不同彎型患者椎體和椎間盤楔形變的差異及臨床意義[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1,21(9):708-713.
.
2015-03-23)
1005-619X(2015)07-0741-02
10.13517/j.cnki.ccm.2015.07.036
266071 濟南軍區(qū)青島第二療養(yǎng)院康復科
李順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