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丹
任何建筑結構最關鍵的支撐都是堅實而牢固的基礎,教育也是這樣。研究表明,3歲以前是人重要的啟蒙教育階段,將影響一個人終生的學習和生活。家庭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單位,是兒童最初的生活環(huán)境,同時也是最早的教育場所。在家庭里,兒童能學到最初步的社會生活知識和技能、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等。
長期以來,家庭教育的焦點集中在正常孩子身上,對殘疾孩子的照顧僅僅體現在讓其吃飽穿暖上。據新華網報道,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等有關部門近期進行了一項調查,數據顯示目前全國約有0~6歲殘疾兒童139萬,涉及不少家庭。因此,使眾多的殘疾兒童在盡可能早的階段接受家庭教育是一項緊迫任務。而且,即使在上學以后,也不能放松孩子的家庭教育。家長要與學校密切配合,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下面,我們就來談談視障兒童(盲童)的家庭教育問題。
上學期末,筆者進行了一次盲童家庭教育情況調查,大致結果如下。
1.孩子學會走路大致年齡:2歲以前占85%,3歲左右占15%。
2.孩子學會說話大致年齡:1歲半左右占85%,2歲后占15%。
3.孩子在家主動交流的情況:能者占82%,否者占18%。
4.家長的學前教育情況:有的占15%,沒有的占85%。
5.家長是否注重培養(yǎng)孩子自立:是的占30%,否的占70%。
在被調查的近30位家長中,非常注重學前教育的家庭只有3個。下面我從其余家庭中挑選出兩個典型來分析其孩子的情況。
小萌:低視生,1歲多學會走路,2歲學會說話,性格外向,特別愛動。父母做生意,家庭條件較好。小萌8歲入學,入學前上過6年私立幼兒園。但入學時她的行為習慣較差,上課總是東張西望、左顧右盼,手腳不停地動,不能理解10以內數的大小。她聽不懂老師的問話,經常答非所問,鬧出不少笑話。
小萌的情況固然與幼兒園的教育方式有關系,但更多體現出家長對其早期教育的缺失。家長每天只是接送孩子,總說自己生意忙,只要能找到一個看管孩子的地方就行,對孩子的照顧和教育幾乎沒有。這種家長是對孩子甩手不管型的。
小悅:全盲生,1歲多學會說話,將近4歲學會走路。家庭條件優(yōu)越,有私家車。沒有上過幼兒園,6歲時上過半年一年級,由于自理能力差,退學回家,7歲才正式入學。據她媽媽說,小悅4歲之前幾乎沒有自己嘗試走過路,上樓梯家長抱著。所有親人對她都十分嬌慣,什么事都包辦。小悅在家里基本上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到7歲上學時才學著自己穿、脫衣服。她爸爸說:“這孩子在家里,吃蘋果都要家人把皮削好后,一塊兒一塊兒喂她,否則寧愿不吃,蘋果的形狀她都不知道?!?/p>
可以看出,這樣的家長屬于溺愛孩子型的。
從以上的調查與分析可以看出,甩手不管型的家長總愛找理由來為自己開脫,認為孩子只要餓不著、凍不著就行。還有的家長礙于面子,幾乎不讓孩子出門,使孩子失去了和同伴玩耍的最好時機。單調的生活環(huán)境導致孩子的詞匯量嚴重匱乏,表達能力和自信心弱。而溺愛孩子型的家長對孩子的保護卻過分了,由于親人包辦太多,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性格古怪、成長緩慢。這樣的家長過分關注孩子的視力障礙,并由此引發(fā)過度的憐憫、愧疚等感情,而不太注意對孩子進行正常的教育,致使家庭教育發(fā)生偏差。
為此,我建議,視障兒童的家長要轉變家庭教育的觀念、態(tài)度和方法,明確家庭教育目標,平時要鼓勵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克服各種因素的影響,積極培養(yǎng)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家長要經常和學校聯系,與教師配合,共同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習慣,全面關注孩子的成長。在重視孩子治療的同時,家長更要重視早期教育,積極收集家庭教育的有關信息,科學促進孩子全面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