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新雯
【摘要】古代詩歌教學不應急功近利,要借助多種教學方式,加強詩歌教學的探索,主要是加強詩歌文本的誦讀,利用多媒體設置教學情境,借助比較學習方法去感悟詩歌的藝術內容和技巧,注重詩歌情感消除古今的差異。
【關鍵詞】古代詩歌教學;誦讀;音樂;情感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古代詩歌鑒賞是高考的一大重點,本來高考古詩歌鑒賞設置是引導我們從豐富的古詩歌中汲取養(yǎng)料和提取精華,但由于考試的競爭性和功利化使平時的古詩歌教學停留在做題和講讀等淺層次上,而直接的結果是學生對古詩歌熱情的消減,學生的鑒賞水平低下,古詩歌鑒賞成了難啃的骨頭。本文簡要介紹日常教學中的幾點做法,試圖重拾往昔古詩歌留給我們的感動。
一、讓課堂響起朗朗的讀書聲
熟讀詩歌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誦讀這一古老而直接有效的教學方式在現(xiàn)代高考的沖擊之下幾乎在高中課堂中消失殆盡,問之于學生,則曰幼稚,問之老師,則曰時間可貴,殊不知真正的詩歌就是來源于人們的口口相傳,吟詠誦讀,田間地頭,井水飲處,其創(chuàng)作經歷了吟安一個字拈斷數(shù)莖須的推敲和升華,在經歷了時間和歷史的傳承后,現(xiàn)在我們竟不肯再花一點時間靜下心來去讀讀,可想我們的腦筋會僵化到什么的程度,換言之,沒有吟詠的古詩歌教學是假的詩歌教學,甚至在我們講解古詩歌鑒賞題時也要給學生留下足夠的誦讀空間,更何況詩歌是凝練的音樂,本身也很長不了,套用一下“三思而后行”,現(xiàn)在古詩歌閱讀應該“三讀而后行”才可以。誦讀過后要探究式追問。抓住學生誦讀處理上的特色,說說安排的目的;誦讀安排想表達什么樣的情感內容;還可對不盡如人意處進行修改建議。通過誦讀最終達到詩歌的內部核心,這樣古詩歌就自然不難理解,“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詩歌常讀常新,小的時候我們可以背誦很多的詩歌比如李白《靜夜思》孟郊《游子吟》,那時可能我們不一定知道其真正含義,但現(xiàn)在的我們再讀,可能能讀出更多的東西,可見誦讀是一個不斷提升和不斷體悟的過程,不可小視它的作用。
二、音樂交接古今,融貫歷史
古詩歌教學一定要利用所有音樂包括現(xiàn)代流行音樂進行教學,這將極大的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還可比較古詩歌與現(xiàn)代流行歌曲歌詞的異同,注意古今文化的傳承和差異。這也讓學生自覺地投入到語言創(chuàng)作中,克服時代歷史的差異,我曾經將臺灣歌手吳奇隆的流行歌曲《一路順風》的歌詞與古詩詞《雨霖鈴》結合起來講過一堂課。開始教學時,請學生直接播放MTV《一路順風》,然后對《一路順風》的歌詞內容的理解以及喜歡的原因,并且找出最喜歡的歌詞,說出原因。同時,還讓他們找出不能理解的。并且對于他們提出的問題給予回答,帶領著他們一起進行《一路順風》歌詞的鑒賞。對于“當午夜的鐘聲敲痛離別的心門,卻打不開我深深的沈默”“當你背上行囊卸下那份榮耀,我只能讓眼淚留在心底,面帶著微笑用力的揮揮手,祝你一路順風”等經典的句子,從語文的角度引導他們欣賞。并且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離別感受和經歷,去寫分別場景,這個時候再順便將語文教學帶入《雨霖鈴》中,用音樂的節(jié)奏來朗讀,學生朗讀的效果會比你在那里說幾百遍朗讀的重要性要來得好;他們對于古詩歌的興趣也會比你在那里強調古文化的如何博大高深要濃得多。
三、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
古詩歌教學要善于比較,詩歌教學貴在一個悟字,很多技巧思想可以通過比較讓學生明確理解。
就拿評項羽的詩歌,可以有項羽的《垓下歌》、李清照的“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宋朱淑真《詠史十首—項羽》:蓋世英雄力拔山,豈知天意主西關。范曾可用非能用,徒嘆身亡頃刻間。
杜牧《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王安石《烏江亭》:百戰(zhàn)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
這些詩歌放到一塊后,所謂的技巧方法思想情感,可能起的作用要相當?shù)拿黠@。再就是學習貴在學以致用,像在《滕王閣序》中學到“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其中的“宣室”可以在補充教學李商隱的“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蓱z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北容^其中“宣室”典故的運用異同,這樣比較運用自然讓學生的語文詩歌素養(yǎng)達到一個很高的高度,也可避免語文學習的急功近利,保護學生對古詩歌學習的熱情。
四、情感教學
古詩歌教學要讓學生克服時代歷史的界限,必須調動學生的情感積累。就拿送別詩歌為例,現(xiàn)在的交通發(fā)達,離家可能不再是很牽腸掛肚的事,以前的“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的未晚先投宿和“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的未亮先出發(fā),恐怕很難讓學生理解,而每次的離家遠行更是很難確定歸期,“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更是離現(xiàn)在學生的心靈如此的遙遠,如果僅僅靠講述或者所謂的“鑒賞技巧”,很難挖掘出古詩詞中的深層內涵來,所以情感是聯(lián)系古今的紐帶,讓更多的情感調動帶到詩歌教學中,遠比一些技術層面的東西要強得多。還拿送別為例,情景場合的歷史變遷,古代詩歌中的“長亭”可以聯(lián)系今天的月臺,書信憑寄不也挺像現(xiàn)在的電話訴衷腸嗎?
對古詩教學,希望有更多同仁共同探討,不要讓古詩歌成為云煙,讓古詩詞穿越歷史迷霧帶給今人一些回憶和啟迪。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