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毛崽 齊力莼
摘 要:《為權利而斗爭》是德國法學家耶林在世界引起巨大轟動的著作,也是迄今為止他所有著作中唯一被翻譯成中文的作品。在這本小冊子里,開篇,耶林批判了歷史法學派對于法的生成、發(fā)展解釋的浪漫主義做派,與此同時他也指出了存在的制定法的軟弱和缺點;接著,他提出法并非不費吹灰之力便降臨民眾,法的生成、發(fā)展必須通過健全的是非感支配下的斗爭——為權利而斗爭——來實現,因為為權利斗爭就是權利人履行對自己的義務,就是在體現制定法從而維護制定法,也就是履行對集體的義務;最后,他熱切的呼吁我們要堅決、勇敢的為權利而斗爭,因為,唯有每天為自由和生活奮斗者,才配享有自由和生活!
關鍵詞:權利;義務;是非感;斗爭
耶林在開篇說道,法的生成、發(fā)展是通過我們?yōu)闄嗬窢巵韺崿F的。在開篇,耶林就批判了歷史法學派對于法的生成、發(fā)展解釋的浪漫主義做派,他批判道,“歷史法學派認為法同語言或藝術的產生,伴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沒有任何的干擾,就和習慣一樣自然而然的潛移默化的形成”,這是一種浪漫主義學派的做法。與此同時,他指出存在的制定法的軟弱和缺點,他說道,“制定法的產生雖然修改了既存法,然而,其仍然可能局限于既存法,因為制定法總是以無數個人和特權階級的既存利益為支撐,只有嚴重的侵犯既存法和私人利益,這種現狀才能改變”。對歷史法學派進行批判和制定法進行指責之后,耶林緊接著說道,“法是吞噬自己孩子的撒旦,法只有通過和過去的決裂才能使自己變得年輕”,“法非不費吹灰之力便降臨于民眾,我們必須為之角逐和爭斗和流血”,“我們的法律史必須記載下的一切豐功偉績是:奴隸制的廢除、土地財產自由、經營自由、信仰自由,如此等等,所有這一切,都是經過最激烈、最流血的常常是幾百年的斗爭才能取得”。也即法律的生成、發(fā)展是因為我們?yōu)闄嗬窢幎鴮崿F的。
用法的生成、發(fā)展的動力引出為權利而斗爭之后,耶林給出了兩個為權利而斗爭的理由:一是為權利而斗爭是權利人對自己的義務,二是為權利而斗爭又是權利人對集體的義務。
為權利而斗爭是權利人對自己的義務。他說道,“生物界的最高法則是主張自我生存,我們每個生物,都存在自我維護的本能,這種自我維護的本能關乎生命,關乎人的道德存在,而人的道德存在的條件的體現就是權利”。這種權利的內在即道德存在就好像土地對于農民、名譽對于軍人、誠信對于商人一樣,一旦有人侵害這些特定的權利,就是在消滅他們的道德存在,農民、軍人、商人是會為此而不惜一切代價的,如果他們不為此而流血拼命,那么,“一個放棄自己的權利的人,就是在進行道德上的自殺”。然而“我們都明白道德存在條件——權利——會因職業(yè)、階層、教育的不同而感觸不同”,從而做出不同選擇——妥協(xié)、和解、訴訟,但我們所有人,都會有共同的道德存在條件——比如說財產,因為“財產是我們生存享樂收益的手段,他凝結了我們的辛苦勞作,當我們使物變成我們的時候,我們就在物上烙上我們的人格之印,誰侵犯我們的財產,就是侵犯了我們的人格,財產是我們人格在物上外展的末梢”,任何一個人都會基于此,為了維護自己的道德存在——人格權利而斗爭。所以,為權利而斗爭是對我們個人的道德生存條件的維護,主張它就是對個人道德的自我維護。一個把尺寸之地拱手讓人的國家是遲早會淪為他國之手的,一個在戰(zhàn)場上不行使殺敵權利而逃逸的膽小鬼遲遲早會因造成全軍覆沒并且因為膽怯而在日后生活里放棄權利的。
為權利而斗爭是權利人對集體的義務。耶林說道“具體的權利從抽象的法中獲得生命和力量;同時,它也還抽象的法以生命和力量”,“法的本質在于執(zhí)行”,“私法規(guī)范只有得到實行,才能表明其存在和有威信”。所以,“當我們主張權利時,我們就是在維護法律,維護制定法”,就是“在捍衛(wèi)集體不可或缺的秩序,誰都不會否認這是履行對集體的義務”。因此,為權利而斗爭同時是為制定法而斗爭,也是在履行對集體的義務。
耶林在論述要兩個義務之后,熱情洋溢地贊美了夏洛克和米歇爾·科爾哈斯,他稱贊他們擁有健全的是非感、是高尚品行的勇敢者、是法律神圣的信仰者、是為權利而斗爭的殉教者。他們的結局雖然在詩人的筆下不是那么美好,但是殉教者的血沒有白流,他們既履行了自己對自己的義務——維護了自己的道德生存條件即權利,也履行了對集體的義務——“使其他的人免遭他所經歷過的法律的強暴”!
耶林還指個人的階層、職業(yè)、教育等不同而相互差異,但行動力確是和人的品行相關,而是否對侵權予以拒絕的勇氣和決心,是一個人品質好壞的試金石”,斗不斗爭,行不行動,這就是品行的問題了。
在快要結束自己演講的時候,耶林十分悲痛的指責了近代法學的單純的唯物主義評價標準,他說道“權利不同于權利的標的”,因為“在侵權中,完全不關乎金錢的價值,而在于補償受傷害的是非感”,他深情款款的向大家呼吁:“為權利而斗爭!”他說:“從權利放棄作斗爭的這一刻起,它就放棄了自己,唯有每天為自由和生活奮斗者,才配享有它們。”
耶林慷慨激昂、聲情并茂的演講讓短短幾十面的《為權利而斗爭》變的光芒四射、聞名遐邇、引人深思。
今天,再讀耶林的《為權利而斗爭》,振奮人心?!稙闄嗬窢帯?,在增強權利意識、提高法律信仰、依法理性斗爭、勇敢維護自我、維護集體生存和推動社會進步方面,意義非凡!
參考文獻:
[1][德]魯道夫·馮·耶林.為權利而斗爭[M].鄭永流譯.法律出版社,2012.
[2][英]威廉·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M].朱生豪譯.中國畫報出版社,2014.
[3][德]薩維尼.歷史法學派的基本思想[M].鄭永流譯.法律出版社,2009.
[4][英]梅因.古代法[M].沈景一譯.商務印書館,1970.
作者簡介:
李毛崽,(1993~ ),男,漢族,江西南昌人,華東交通大學法學系。
齊力莼,(1995~ ),女,漢族,江西余干人,華東交通大學法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