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法治社會中,刑訊逼供一直被視為違背正義的犯罪行為而受到各國法律的禁止和制裁。如今刑訊逼供現象在我國司法實踐中屢見不鮮,嚴重妨礙了司法公正,損害了國家司法機關的形象,損害了當事人的人身權利,也極易造成我國的司法腐敗,導致冤假錯案的發(fā)生,這極大地沖擊著人們對中國保障人身權利的信心和對司法公正的追求。分析刑訊逼供產生的背景及原因,有利于遏制刑訊逼供,并對禁止刑訊逼供的理論研究和立法預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刑訊逼供;原因;對策
一、刑訊逼供的特征
目前,刑訊逼供罪多發(fā)生于殺人、搶劫、盜竊等案件的偵查審訊過程中。通常比較隱蔽往往是這類犯罪嫌疑人的作案手段,能排查的范圍不一定,造成案件不易突破,造成破案時限壓力大,最終影響司法工作人員不得不用這個方法來盡快破案。刑訊逼供的特性表現為隱蔽性。現在的刑訊逼供已經由原來的單一的肉刑轉化為多種形式的變形肉刑以及更多的精神折磨,而且現在即使采用酷刑逼供也會采用不易留下明顯痕跡的方法。刑訊逼供目前多集中于基層辦案單位,基層辦案單位的結構性質,決定了它要承擔著絕大部分的刑事案件的偵查工作,這也反映出基層偵查隊伍依法辦案的意識還有待提高。
二、刑訊逼供的現狀
我國在法治化的道路上繼續(xù)邁進,從立案、偵查、審訊、羈押和逮捕各個環(huán)節(jié)加強了對司法工作人員行為的限制。如刑事訴訟法第五十條“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必須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夠證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無罪、犯罪情節(jié)輕重的各種證據。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證據,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必須保證一切與案件有關或者了解案情的公民,有客觀地充分地提供證據的條件,除特殊情況外,可以吸收他們協(xié)助調查?!边@是對不得刑訊逼供的總括性規(guī)定。
三、刑訊逼供產生的原因
1.社會歷史根源
中國經歷了漫長的封建社會,等級森嚴和皇權至上是它顯著的特征。在這種社會制度之下,必然會漠視人民權利的保護,以至于普通大眾時常成為權利的客體而非主體。封建社會孕育的法律文化往往強調集體重于個人,有時會為了集體的某種利益甚至不惜犧牲他人生命,對法益的權衡過于表面簡單。這種法律文化有其積極的一面,可以增強民族凝聚力;但是,過分強調集體利益也會使公平正義這桿稱失去平衡。
2.功利主義的追求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fā)展,刑事案件多發(fā),司法機關、公安機關面臨高壓的辦案壓力。這種壓力既有來自于自己上級的,也包括社會的。破案率的高低成了主要的追求目標,這不能不說是刑訊逼供延續(xù)的一大動因。追求破案率本身是對效率的追求,但過于重視往往會走向極端。破案時往往為了事而采取殘忍的刑訊逼供手段,應該立案的不立案或者是先行偵查,如果能夠破案再立案,否則就不立案,這都體現了對功利主義的極端追求。
3.制度原因
刑事訴訟法第十二條規(guī)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边@條規(guī)定是對無罪推定的表述,體現了對有罪推定的反對。無罪推定由貝卡利亞提出:“在沒有做出有罪判決之前,任何人都不能被稱為罪犯,而且在沒有肯定被告人確實違反了所應該遵守即保證予以遵守的條件以前,社會就不能不對他進行保護。”無罪推定原則的確定是刑事訴訟領域的一大進步,然而我國刑事訴訟法沒有明確無罪推定,況且有罪推定與無罪推定的對立并不全然占據全部。這使得辦案人員在辦案時,無罪推定的觀念并不牢固。
四、抑制刑訊逼供的對策
1.樹立正確觀念
樹立正確的觀念,可以從思想源頭上防范刑訊逼供的發(fā)生。隨著刑事訴訟法最新修正案的出臺,廣大民警也應該加強對新刑事訴訟法的學習,重點是理解其中的法律精神,把程序正義真正貫徹到實踐中去。加強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訴訟地位和權力的理解,真正把他們當做“人”來看待。擺正彼此的位置才能以正確的態(tài)度對待犯罪嫌疑人。同時,偵查人員也不能再以“為破案”而由進行刑訊逼供為其合法合理的理由。要真正認識到刑訊逼供本身就是為法律所禁,又怎么能以非法的手段達成合法的目的呢?如果真是如此,世界的正義便蕩然無存。
2.完善相關的制度機制
我們的公民要對國家承擔更多的義務。因此,我們應該借鑒西方國家的經驗及時創(chuàng)建沉默權制度。沉默權來自于無罪推定這一原則,它意味著被追訴者對偵查人員的訊問有權不作回答,在其不作回答時,偵查人員不得以暴力方法逼迫其作答,而且不得將被追訴者的沉默態(tài)度作為從重處罰的情節(jié)。由于我國沒有在法律中明確規(guī)定無罪推定,因此,沉默權的建立缺乏強有力的原則性支撐。
3.加強偵查隊伍建設
實踐中,人們往往關注律師、檢察官和法官的法律職業(yè)素養(yǎng),而忽視了偵查人員的法律職業(yè)素養(yǎng)的培訓,造成其法制意識淡薄。廣大群眾對人民警察的評價也往往重視其是否能破案。這種對實質正義的追求也推動著民警對破案率的追求。為此,在日常的工作中,要經常組織辦案人員對新出臺的法律法規(guī)的學習,使得其業(yè)務能力的提高真正符合法律的規(guī)定,符合法治的精神。不能單純把輿論作為自己的工作追求,而應把法律作為自己行為的向導。偵查工作的特殊性使得對人民警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都有著更高的要求。
4.監(jiān)督機制的建立
偵查部門內部的縱容之風對刑訊逼供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因此,首先加強內部的自制,可以有效抑制刑訊逼供的產生。這個機構可以設在刑偵部門內部,但并不隸屬于偵查部門。該機構的組成人員可以有各方的代表,比如檢察部門、學者、專家和群眾等等,避免與案件具有相關利益的人來進行自我監(jiān)督。公民權利可以得到更大程度的保護。
參考文獻:
[1]《中國大百科全書》(法學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版,第647頁.
[2]高銘暄、馬克昌主編:《刑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542頁.
[3]王若陽:《分析證據調差中常見的錯誤》,載《中國刑事法雜志》,1999年第3期.
[4]貝卡利亞:《犯罪與刑法》,黃風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年版.
作者簡介:
李傳光(1990.5~),男,山東泰安人,中國刑事警察學院法律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