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法庭是國家行使審判權、實現(xiàn)社會正義的地方。維護法庭秩序,等同于維護司法權威。本文從擾亂法庭秩序的現(xiàn)象出發(fā),結合《刑法修正案(九)(草案)》對維護法庭秩序進一步的規(guī)定,分析擾亂法庭秩序的主體、分類、外在表現(xiàn)、危害結果,探索維護法庭秩序的新機制,并有針對性的解決維護法庭秩序的行為及方法。
關鍵詞:法庭秩序;藐視法庭罪;《刑法修正案(九)(草案)》
一、我國法庭秩序現(xiàn)狀分析
現(xiàn)行司法實務中的擾亂法庭秩序:
法庭秩序一般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法庭規(guī)則》規(guī)定的規(guī)則,“擾亂法庭秩序就是對法庭秩序的一種違反,一般情況下表現(xiàn)行為有哄鬧、沖擊法庭,侮辱、誹謗、威脅、毆打審判人員”[1],也表現(xiàn)在開庭審理過程中,訴訟參與人嚴重不遵守案件審理程序,經警告后仍無改善者,還包括在開庭過程中辱罵、毆打司法工作人員、對方當事人及代理人、辯護人等情形,此類擾亂法庭秩序行為數(shù)量呈現(xiàn)出不斷上升的趨勢。在司法實踐中,普遍存在以下幾類與法庭秩序存在沖突的情形:
1.新聞媒介的報道權與法庭秩序的沖突
新聞記者享有報道權,該報道權來源于社會公眾的知情權?!吨腥A人民共和國法庭規(guī)則》第十條規(guī)定:“新聞記者旁聽應遵守本規(guī)則。未經審判長或者獨任審判員許可,不得在庭審過程中錄音、錄像和攝影?!睆脑撘?guī)定我們可以看出新聞記者旁聽庭審,在經審判長或者審判員許可的前提下,可以對庭審過程進行錄音錄像及攝影,但是從該規(guī)則上我們無法得知什么性質的記者才能被允許進入法庭進行錄音錄像和攝影,特別是影響廣泛的案件,更多的記者蜂擁而至來到法庭進行旁聽,但法庭接待記者能力有限,導致了部分無法進入法庭參加旁聽的記者心理上的不平衡,此前提下,如何保證未參加庭審的記者們的報道客觀真實是我們遇到的一個難題,且因每個人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對法律的理解程序亦有不同,即使參加庭審旁聽的記者們寫出來的報道內容亦會與客觀不符,部分記者為了擴大自己的文章吸引力,會對庭審案件內容加以“修飾”,導致社會公眾對案件產生非客觀的認識,最終演變成所謂的“輿論審判”。
2.訴訟參與人的權利與法庭秩序的沖突
律師享有當庭辯護的權利。但是近期“鬧庭”現(xiàn)象有愈演愈烈之趨勢,讓實務界與學術界對“鬧庭”現(xiàn)象越來越關注,其實關注的不是“鬧庭”現(xiàn)象本身,而是其背后所隱藏的有關律師權利與庭審秩序相沖突的矛盾問題?!棒[庭”簡單的是指在庭審過程中,法官認為律師不服從庭審指揮,違反法庭紀律等一系列擾亂法庭秩序的現(xiàn)象的總稱。“鬧庭”現(xiàn)象增加了律師與法官之間的矛盾,也嚴重影響了庭審的正常進行,浪費了訴訟資源,甚至有法官向人大提出建議要設立“藐視法庭罪”以維護法庭的正常秩序,樹立法律公信力。
3.其他人員擾亂法庭秩序的現(xiàn)象
在這里,其他人員包含了案件當事人、旁聽人員。在司法實踐中,最明顯的擾亂法庭秩序的則是上述人員對審判人員、其他司法工作人員或者訴訟參與人的威脅,威脅屬于一種犯意表示,在法律上往往難以認定構成犯罪。
二、英國對于擾亂法庭秩序的維護
擾亂法庭秩序罪的規(guī)定在國外立法中早已存在,作為妨害司法活動的犯罪行為之一,目前在世界上大多數(shù)國家的刑事立法都涉及到這方面的規(guī)定,只是在具體罪名的規(guī)定上有所差異,如部分國家規(guī)定為“侮辱法庭罪”,部分國家規(guī)定為“侵犯對司法之應有尊重”,部分國家規(guī)定為“藐視法庭罪”等等。[2]而英國在擾亂法庭秩序的維護方面上可謂是“鼻祖”,對世界各國關于維護法庭秩序立法上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下面重點從英國司法對于擾亂法庭秩序的維護的具體情況進行考察研究。
1.英國維護司法秩序的起源
英國司法制度經過幾個世紀的改進與發(fā)展,已經建立起相當完整的體系。早在17世紀,英國統(tǒng)治者將破壞司法秩序的行為視為挑戰(zhàn)統(tǒng)治秩序的行為,維護司法秩序意味著維護統(tǒng)治秩序,英國就將擾亂法庭秩序的行為規(guī)定為“藐視法庭罪”,實際在1631年時,該國就已有了藐視法庭罪的判例。[3]該罪之后成為英國的法官們控制法庭形勢的一個典型手段,并在之后的司法改革進程中不斷得到完善和發(fā)展。
2.英國藐視法庭罪的內容及發(fā)展
英國的藐視法庭罪分為兩種,一種為民事藐視法庭罪(Civil Contempt),一種為刑事藐視法庭罪(Criminal Contempt),民事藐視法庭罪的適用范圍比刑事藐視法庭罪要小很多。民事藐視法庭罪指的是當事人違反法院的禁令或破壞正在進行的訴訟程序而導致的犯罪,在適用程序上往往適用于普通程序,刑事藐視法庭罪指的是妨害或者意圖妨害正常司法進行的行為,在適用程序上往往適用于簡易程序,如今在英國,法院通過簡易程序就判處當事人構成藐視法庭罪并將當事人送往監(jiān)獄的行為飽受爭議,被認為具有專橫性和權力的無限制性,從而導致法院的公正性和正義的實現(xiàn)程序都會受到質疑,現(xiàn)英國對適用簡易程序判處藐視法庭罪時格外謹慎。
3.從英國關于法庭秩序的維護上的特點
英國藐視法庭制度的有效運行是維護司法權威的重要因素,且在世界各國范圍內影響巨大,為多個國家所效仿,其中最為我國民眾所熟悉的就是香港TVB電視劇中的“我要控告你藐視法庭罪”,仔細研究后發(fā)現(xiàn)不無原因。第一,英國藐視法庭罪的內容非常具體、詳細,無論在判例及成文法方面都非常成熟,能夠滿足司法實踐中維護司法權威的需要。第二、英國藐視法庭罪在行為主體及行為方式種類的規(guī)定的涵蓋面非常廣,對各種藐視法庭的行為均有相對應的細化規(guī)定,能夠優(yōu)先維護司法尊嚴和權威。第三,審判法官享有充分的自由裁量權,能及時對藐視法庭行為進行制裁,避免危害后果的發(fā)生或者進一步擴大。
三、談我國維護法庭秩序的趨勢
在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中,正式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任務,同時也就司法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刑法修正案(九)(草案)》第三十七條內容為:將刑法第三百零九條修改為:“有下列情形之一,嚴重擾亂法庭秩序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罰金:(一)聚眾哄鬧、沖擊法庭的;(二)毆打司法工作人員或者訴訟參與人的;(三)侮辱、誹謗、威脅司法工作人員或者訴訟參與人,不聽法庭制止的;(四)有其他嚴重擾亂法庭秩序行為的。與之前的《中國人民共合同刑法》第三百零九條的規(guī)定相比較,該草案對法庭秩序的維護范圍更加廣泛,對擾亂法庭罪秩序的行為犯罪化規(guī)定更加具體,且增加了兜底條款,為我國法庭秩序的維護提供了立法保障,有利于樹立司法權威及尊嚴,為我國司法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礎。
(一)訴訟參與人“鬧庭”現(xiàn)象罪與非罪的界限
遵守法庭秩序,聽從法官指揮是訴訟參與人的義務,現(xiàn)實中,確有存在部分律師不遵守法庭紀律,不尊重法院的訴訟指揮權。但我們不能簡單的實行“一刀切”的方案,應從多方面來分析“鬧庭”現(xiàn)象,不僅要掌握律師“鬧庭”的真正意圖,也要從法官的角度來進行深刻反思。我們不僅要清楚的明白“鬧庭”現(xiàn)象的由來,更要明白“鬧庭”現(xiàn)象在某種程度上也會讓法官更加注重對程序性問題的審理,提高法官的庭審能力及知識水平。
1.從律師的角度來看,導致其“鬧庭”的原因
一是部分律師想把事情無限的鬧大,然后在網(wǎng)絡上引起網(wǎng)民對案件的關注,通過言語上的渲染,與網(wǎng)民們在案件看法上形成共鳴,從而形成輿論壓力,向法院施壓;二是部分律師自認其在庭審中的權利被剝奪,為維權而作出后期的“鬧庭”行為;三是部分律師不尊重法官的庭審指導權,對一些程序性問題糾纏不放,嚴重影響庭審效率。從法官的角度來看,“鬧庭”現(xiàn)象的產生原因有:一是部分法官對律師的權利缺乏尊重;二是部分法官對自身定位不準;三是程序性辯護的興起導致法官應對不足。
2.律師“鬧庭”現(xiàn)象不宜輕易適用擾亂法庭秩序罪
原因有:其一,一般情況下,律師“鬧庭”并無必要,“鬧庭”會造成法官不悅,在法律適用上法官不會對“鬧庭”律師一方當事人有所傾斜, “鬧庭”現(xiàn)象往往是得不償失;其二,避免部分法官權利欲望膨脹,動輒以律師擾亂法庭秩序之名,追究律師擾亂法庭秩序罪的情況發(fā)生。律師庭審過程中有辯論權、申請回避權利等權利,如律師認為其權利受到侵犯后的救濟途徑不暢通,在庭審中出現(xiàn)所謂的“鬧庭”,我們應予以理解,換做是法官的權利被侵犯后救濟無門時,我們或許也會通過非常規(guī)的方式來進行維權,過程雖可理解,但不贊同。
3.如何解決“鬧庭”現(xiàn)象的發(fā)生
一是律師遵守法庭秩序是基礎。法官代表國家行使審判權,法官的裁判活動理應受到充分的尊重,尊重法官不僅是對法官個人的尊重,更是對國家司法權的尊重。[4]二是法官平等對待律師。在刑事審判中,審判機關和控訴機關具有天然的“親和性”,這種“親和性”可能導致在庭審過程中,法官偏袒控方并壓制辯方,這種行為嚴重激化了個案中律師與法官的沖突。三是提高法官的業(yè)務水平及庭審駕馭能力。法律規(guī)定具有適用性,只有將法律規(guī)定真真實實的用于實際發(fā)生的案件中,法律精神才能得以體現(xiàn),法官作為法律的適用者,決定著法律實施的效果,嚴把程序關,及時處理好庭審中的突發(fā)事件。四是律師的行為嚴重法庭秩序的,法官應先予以訓誡,經訓誡不改者,法官可以將律師驅逐出庭,將律師驅逐出庭后,法官應立即休庭,在刑事案件中,安排被告人與辯護律師會見,雙方就該律師是夠繼續(xù)參與本案辯護進行溝通交流,如被告人堅持要求該律師繼續(xù)為其辯護,那么法官應讓律師作出不妨礙法庭秩序的書面保證,律師簽訂完保證書后如若繼續(xù)擾亂法庭秩序,嚴重影響法庭秩序的,應對其適用于擾亂法庭秩序罪,并將具體情況向該律師所在的律師協(xié)會及司法部門進行報備,由律協(xié)及司法部門對該律師進行執(zhí)業(yè)情況的處理。
(二)對新聞媒介組織的適用
新聞報道是一把雙刃劍,為能使新聞媒體充分發(fā)揮其普法教育的功能,同時又能達到不擾亂法庭審判,以下有幾點想法經供參考。即地方高級人民法院出具統(tǒng)一意見,對案件不同階段設定不同的新聞報道尺度。第一、從案發(fā)到立案階段。此時,案件尚未進入司法程序的“視野范圍”,只是作為一種事實而存在,所以應當以滿足公眾知情權為首位;第二、立案后到進入審判階段這一環(huán)節(jié),本人認為在偵查中的案件一般不易作報道,否則會影響到偵查效果,如個別影響較大、必須報道的案件,應經案件偵查部門及上級主管機關審核同意后,可先發(fā)消息,待偵查終結后再作詳細報道。第三、案件進入審判階段至作出宣判這一階段,該階段應允許新聞媒體對公開審理的案件進行報道,但新聞報道應客觀真實,對案件的實體問題,如定罪量刑方面,媒體機構不應加以評論。第四、待案件判決生效后,新聞媒體可以對案件進行全面、客觀報道,對判決是否符合法律及立法本意等可以報道,以實現(xiàn)及審判監(jiān)督功能及普法功能。如新聞媒體超出上述范圍內對案件進行非客觀的報道,造成社會重大影響,嚴重影響司法威嚴的,應嚴格按照擾亂法庭秩序罪的規(guī)定對相關責任人進行處理。
(三)其他可能會出現(xiàn)的情形
擾亂法庭秩序的行為不一定發(fā)生在法庭內,其空間范圍應延伸至法庭外,如在法庭外故意制造噪音,嚴重影響審判秩序的,經勸告后仍不改正的,應以擾亂法庭秩序罪對組織者或實施者予以處罰;對嚴重威脅法官的行為視為對法庭秩序的威脅,損害了司法的威信力,無疑是對審判權力的綁架,對這種行為應嚴格按擾亂法庭秩序罪進行處理。
四、結語
法院是代表國家行使審判權的機關,是民眾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后的最后途徑,而法庭是莊嚴肅穆、神圣不可侵犯的。法律之所以被人們所遵守是因為其具有國家強制力,法庭是將法律規(guī)定轉為現(xiàn)實化的場所,擾亂法庭秩序意味著挑戰(zhàn)司法的權威性,對這種行為,我們應決不姑息,不能無原則的讓步和“息事寧人”,應適時舉起“除魔杖”清除那些法治建設中的“妖魔鬼怪”,維護法庭秩序是一個法治信仰的培養(yǎng)過程,它需要從普遍服從法律起步,而普遍服從法律應從罪起碼的遵守法庭秩序做起。《刑法修正案(九)(草案)》從立法層面上完善了對于法庭秩序的保護,司法實踐中應嚴格按照法律規(guī)定,對擾亂法庭秩序的行為嚴懲不貸,依法治國之勢任重而道遠,吾將上下而求索。
參考文獻:
[1]崔素琴:《對妨害民事訴訟的強制措施的刑事救濟的思考》.《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1年4期。
[2]王世洲:《我國刑法人身權保護現(xiàn)狀和問題》.《河北法學》,2006年第11期。
[3]顏競,鄒濤:《藐視法庭罪簡介及其立法構想》.《改革與開放》,2009年12期。
[4]賀紅強:《從法官和律師的沖突與合作視角看法庭秩序的失范與規(guī)范》.《江西社會科學》,2013年第10期。
作者簡介:
唐運明,1988年出生。男,漢族,廣西全州縣人,法學學士,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寧市西鄉(xiāng)塘區(qū)人民法院金陵法庭代理審判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