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煎點先出茶榜或茶狀,然后擊茶鼓或敲茶板,然后鳴鐘,僧眾依次進(jìn)入煎點場所,按“茶湯圖”以及“照牌”所示坐定。開始行茶,澆湯,如此二遍,然后請吃茶藥。然后又行茶,澆湯,茶罷,收拾湯瓶、茶盞、茶橐,大眾禮謝煎點特為人,一次完整的茶湯禮儀到此宣告結(jié)束。
茶湯禮儀中的用具在《禪苑清規(guī)》中也有記述:
一為,斗笠。
斗笠是云水僧必不可少的行具之一,上下斗笠時,可以用來盛裝茶葉筒。《清規(guī)》“裝包”條:“笠子內(nèi)安圣像、經(jīng)文、茶器之類。”“先取凈瓶茶筒枕頭安笠內(nèi)?!?/p>
二為,湯瓶。
用來盛裝熱湯點茶的用具,唐代稱作提子,宋代稱作湯瓶,簡稱瓶,用來點茶,也稱澆湯?!肚逡?guī)》:“齋前,提舉行者準(zhǔn)備湯瓶,換水燒湯。”
三為,茶盤。
用來盛放盞橐的盤子?!肚逡?guī)》:“盞橐茶盤,打洗光潔?!?/p>
四為,茶盞、橐。
茶盞也稱盞或碗,用來行茶(也稱下茶)澆湯的飲茶工具,橐即茶托,用來盛放茶盞?!肚逡?guī)》:“行茶遍,約澆湯三、五碗?!薄皽砍觯驗楸編煄熚碳妩c,即侍者澆湯,親自下茶,以表專敬也?!?/p>
五為,茶筅。
茶筅一詞,《清規(guī)》尚沒有出現(xiàn)。《夢梁錄》中有“掃帚、竹帚、筅帚”的記載。日僧無著道忠纂《禪林象器箋》及《小叢林清規(guī)》,其中對茶筅有詳細(xì)解說:“《字匯》云:‘筅,同箲。筅,蘇典切,音鮮。筅帚,飯具?!薄啊段墓叶Y》云:茶筅之制不見于書傳,惟元謝宗可有詠茶筅詩,味其所謂‘此君一節(jié)瑩無瑕,夜聽松風(fēng)漱玉華,萬縷引風(fēng)歸蟹眼,半瓶飛雪起龍牙之句,則其形狀亦可仿佛見矣?;蛑^茶筅即蔡氏《茶錄》所謂茶匙,非是?!薄瓣懹稹恫杞?jīng)》有茶具十六事,其中有歸潔注云:‘竹筅帚也。”(以上具引自《禪林象器箋》)
六為,茶湯圖。
茶湯圖是禪寺茶湯禮儀的一種圖示方式,簡潔明了,以便大眾熟悉并遵守?!抖U苑清規(guī)》中尚沒有附圖,南宋《叢林校定清規(guī)總要》中所載十一幅圖中,有八幅是茶湯禮儀圖?!抖U林備用清規(guī)》中的“眾寮結(jié)夏”條則有詳細(xì)記載:夏中具行茶湯瓶盞圖,兄弟有結(jié)緣者,隨意書名,結(jié)眾人緣也。堂司出圖帳后,粥罷,眾人和,時出圖于穿堂。(諸圖牌。諸方具有常式)。
陸羽《茶經(jīng)》“十之圖”說道:“以絹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寫之,陳諸座隅,則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飲、之事、之出、之略,目擊而存,于是《茶經(jīng)》之始終備焉?!北容^禪寺茶湯圖,僅僅取陸羽“茶圖”之名目而已,實際內(nèi)容則要莊嚴(yán)和豐富得多,為使僧眾明了茶湯禮儀而設(shè)立,其中的意義就大多了。
茶鼓也寫作茶皷,設(shè)在法堂西北角,召集僧眾舉行茶湯禮儀時用。茶鼓的擊打,也有一定規(guī)則?!秴擦中6ㄇ逡?guī)總要》中說:“法鼓,茶鼓,侍者主之。如上堂法鼓,長擊三通。小參,長擊一通。入室三下,普說告香,各五下。如特為尊宿,特為大眾,特為新舊執(zhí)事,擊茶鼓一通。退座三下?!薄皫焯们肮?,庫司主之。報齋三下,堂中煎點茶湯,集眾退座,每日齋粥,下堂和南,并擊之。大普請,長擊一通?!薄肚逡?guī)》中記載同此。
另外也有板,稱作打板或鳴板,作用同于茶鼓。有時鼓板并列。如《清規(guī)》“僧堂內(nèi)煎點”條:“長版后眾僧集定。”“赴茶湯”條:“聞鼓版聲及時先到,明記坐位照牌。免致倉遑錯亂?!闭张剖怯脕肀砻髯淮涡虻模惨孪葌浜?,以免臨時錯亂??傊U寺中的茶湯禮儀有一套嚴(yán)密的程序,從擊鼓鳴板召集僧眾,到依照照牌入坐,可謂“等級森嚴(yán)”,不能有半點差池。
在課程講述完畢后,如濟(jì)老師說,宋代禪寺吃茶不僅僅是為了解渴,更多的是一種對禪門儀式的注重。從吃茶時出茶榜、茶狀,敲擊茶鼓、茶板,燒香、行茶、澆湯、勸吃茶、行茶藥、謝茶等過程來看,禪門對待茶湯禮儀是十分注重的。如今,在探討宋代禪寺茶湯禮儀時,我們需要結(jié)合唐宋以來的煎茶、點茶之法予以說明和佐證,這樣就避免了因為不熟悉茶法而對禪寺茶禮的一些誤解。然而,去圣時遙,古風(fēng)不存,《清規(guī)》中許多茶湯用語在我們今人眼里已然變得陌生,加之現(xiàn)存禪寺中已經(jīng)徹底沒有了這些古代茶湯禮儀,所謂“禮失而求諸野”似乎也不可能,凡此種種,都對研究宋代《清規(guī)》茶湯禮儀帶來一定的困惑。但我們還是要盡力去研習(xí),重?fù)P古風(fēng)。
茶禪共修課程畢,如濟(jì)老師帶著眾人于山中經(jīng)行。經(jīng)行和靜坐是禪修過程中最基本的主要形式,在《十誦律》中說到經(jīng)行有五種好處:第一可以使身體輕快、反應(yīng)敏捷;第二可以使身體有力氣;第三可以使身體不容易生??;第四可以利于食物消化;第五可以使心力意志堅固而不動搖。正如其文曰:經(jīng)行有五利:一剿(jiǎo輕捷)健,二有力,三不病,四消食,五意堅固。
經(jīng)行山中,在深潭、溪水邊嬉戲,盛夏時節(jié),格外清涼舒爽,一掃昏聵,同修情誼在游戲間漸深。游戲畢,如濟(jì)先生領(lǐng)一眾弟子在樹下打坐、冥想,與自然相親。
經(jīng)行回來,眾人聚在一起茶歇。助教嘉子為眾人點茶,師與眾人把盞歡言。
下午,如濟(jì)老師特意講述了一碗茶煎茶法。隨后,由助教思茗為眾人演示。演示畢,眾人各自動手研習(xí)。
傍晚時分,老師為大家準(zhǔn)備了豐盛的素餐火鍋,一眾南山流妙字輩茶人將餐桌抬到屋外。山泉水清潔過的食材,透著清脆和舒爽被一一端了上桌,以松枝鋪底的銅火鍋讓人眼前為之一亮,健康的豆制品也讓妙人們胃口大開。老師豪氣干云地開了一壇封存十年之久的老酒,酒香四溢。
席間時而開懷暢飲,時而對酒當(dāng)歌、詩詞相和,師與弟子們各展才華,恍若回到千年之前,體會了一把古人疏狂的意趣。
妙涵師姐作詩一首名曰:
《山居夜宴》
松柏梅子入壇甕,
汲來清泉素酒酬。
看破生死無憂慮,
隔崖(ai)高歌將進(jìn)酒。
天色漸黑,一天的茶修活動,在大家的一片歡聲笑語中結(jié)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