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彥清
在中國歷史上,從周代起,就規(guī)定官吏退休年齡是70歲。西漢《尚書大傳》說:“大夫七十而致仕”。致仕就是指當官的告老退休還鄉(xiāng)。東漢班固所編《白虎通義》也說:官吏年70,耳目不聰,腿腳不便,因此才要退休。但是,西漢的公孫弘快80歲了還做著宰相的官兒呢!唐代也是這樣的規(guī)矩。宋朝的官吏,亦在70歲(武臣規(guī)定為80歲)以上方可退休,同時給予十分優(yōu)厚的待遇。但與南宋對峙的金世宗(即完顏雍,1161—1189年在位)卻想破破這個已有2000年歷史的老傳統(tǒng)。他講:“用人之道,當自壯年心力精強時用之”,若一過60歲,人的精力就不行了,所以他專門發(fā)布了一道詔令,規(guī)定“許六十致仕”。他自己在55歲那年,也曾主動表示,“朕今年五十有五,若過六十,必倦于政事。”(《金史·唐括安禮傳》)言外之意是說,如果準許皇帝退休的話,他在60歲時也是要退下來的。金世宗越到晚年,越注意從年輕有為的下層官吏中選拔能人接替年老位尊官大的人。1187年(大定二十七年),宰相宗尹自覺年紀已大,請求退休。有的大臣站出來說:宗尹熟悉朝政,還是再留任幾年說吧!金世宗阻止道:“宰相總天下事,非養(yǎng)老之地。若不堪其職,朕亦自愧焉。”(《金史·宗尹傳》)現(xiàn)在一般認為,國家公務員60歲退休制,應是金世宗創(chuàng)立的。(參見《中外人事制度方略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