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祥
摘要:目的觀察復方參黃湯外洗治療混合痔嵌頓的臨床療效。方法將因各種原因無法手術治療的70例混合痔嵌頓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5例,分別外用復方參黃湯和痔疾洗液熏洗、坐浴,2次/日,療程為l周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4.29%.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2. 86%,2組療效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 復方參黃湯外洗治療混合痔嵌頓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能明顯緩解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
關鍵詞:嵌頓痔;復方參黃湯;熏洗坐?。化熜в^察
中圖分類號:R266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7 - 2349( 2015 )02 - 0037 - 02筆者自2011年3月-2014年3月使用中藥復方參黃湯外洗治療混合痔嵌頓,并從巾隨機抽選35例觀察,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1 臨床資料筆者將7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5例,治療組35例中,男17例,女18例;平均年齡(53. 46±10.17)歲;病程1-5d.平均4. 5d。對照組35例中,男19例,女16例;平均年齡( 55. 63±11. 13)歲;病程l~6d.平均3.5d。2組在年齡、性別、病情等方面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1.1 納入標準 西醫(yī)診斷符合嵌頓性痔瘡的診斷標準,巾醫(yī)診斷參照執(zhí)行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1.2排除標準合并直腸、結腸器質性病變(如腫瘤、結腸息肉等)者;病程超過1周者;有外用藥物過敏史;有腸道炎癥性疾?。肆_恩氏病、潰瘍性結腸炎)者;懷孕或哺乳期婦女。2治療方法2.1 治療組 使用中藥復方參黃湯(五倍子20g,苦參30g,大黃20g,黃芩30g,黃柏30g,蛇床子20g,白頭翁20 g,槐花20g,化椒15g,冰片3g),水濃煎取汁400mL,每日1劑,每次200mL,加沸水稀釋至約1000~1500 mL,蒸汽熏洗肛門,溫度合適(38℃左右)后進行坐浴5~10 min。早晚各1次,7d為1療程。2.2對照組使用痔疾洗液(貴州拜特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同藥準字220025696),每次100 mL.加沸水稀釋至約1000 mL,蒸汽熏洗肛門,溫度合適后(38℃左右)進行坐浴5~ 10min,,早晚各1次,7d為1療程3療效標準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制定。治愈:癥狀消失,脫出痔核消失或全部萎縮:顯效:癥狀改善明顯,脫出痔核叫顯縮小或萎縮不全;有效:癥狀輕,脫出痔核略有縮小或萎縮不全;未愈:治療前后臨床癥狀及痔核無變化。4統(tǒng)汁學方法采用SPSS 1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汁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5治療結果見表1。6討論
混合痔嵌頓多因大便時努掙、久站久坐、咳嗽,加之肛門括約肌痙攣,肛管緊縮,使脫出的痔核難以回納,導致局部血循環(huán)障礙,形成水腫及血栓、痔核變硬、墜脹疼痛或黏膜破潰出血等癥狀。久之,可出現(xiàn)肛門滲液、痔核感染、壞死,足肛腸科常見的急癥之一。中醫(yī)學認為混合痔嵌頓病機為氣滯血瘀,因此,治療當以清熱活血散瘀,消腫止痛,收斂燥濕為法復方參黃湯方中黃芩、黃柏、大黃外川有清熱涼血,消腫止痛之功;五倍子、白頭翁清熱消腫,收斂燥濕;苦參、蛇床子清熱燥濕、止癢;槐花涼血止血;花椒止痛;冰片促進藥物誘發(fā),以助藥物吸收、諸藥合用,共奏清熱涼血,活血散瘀,消腫止痛,清熱收斂燥濕之功,以促進嵌頓痔腫痛消散,緩解疼痛,減少滲出。中藥熏洗治療痔瘡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簡單易行的治療方法,局部用藥可使藥力直達病所,起到瘀散腫消、緩解疼痛、松弛括約肌、減少滲出的作用。在現(xiàn)代藥理研究中,以上諸藥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抑菌作用。大黃主要含有蒽醒類衍牛物大黃酸、大黃素、大黃酚等和結合性蒽醒類衍生物等成分,現(xiàn)代藥理研究這些衍生物對細菌的核酸和蛋白質明顯的抑制作用。動物實驗證實,大黃外用可縮短動物的出凝血時間;有抗菌、抗真菌、抗病毒、止血等作用;黃岑具有抑菌、抗炎作用;黃柏具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煎液外敷可治療皮膚感染及燒傷。五倍子為酸澀收斂藥,含沒食子鞣質,以及樹脂、脂肪、蠟質、淀粉等,能使水腫收斂,局部滲出減少,促進痔核回縮等;苦參含苦參堿、氧化苦參堿、異苦參堿、槐果堿、異槐果堿、槐胺堿、氧化槐果堿等生物堿,此外還含有苦醇C、苦醇G,異苦參酮、苦參醇、新苦參醇等黃酮類化合物,具有抗菌和抗炎等作用?;ń饭ず瑩]發(fā)油,具有鎮(zhèn)痛、抗血栓等作用[2]。通過本次觀察,對于畏懼手術或身體原因等因素而不能進行手術治療的混合痔嵌頓患者,運用中藥熏洗、坐浴的方法治療,取得比對照組更好的療效,而且無手術所帶來的創(chuàng)傷及并發(fā)癥(尿潴留、繼發(fā)性大出血、肛門狹窄等)。適宜臨床推廣應用。參考文獻:[1] ZY/T001~001.9 - 94.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2]王本祥現(xiàn)代中藥藥理[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收稿日期:201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