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則臣是一位非常成熟和有學養(yǎng)的小說家,在對于現(xiàn)代小說這門技藝的認識上,他完全不輸于同時代大多數(shù)的批評家。他熱愛葡萄牙作家薩拉馬戈,他為其小說《所有的名字》中譯本所寫的文章,可以讓很多書評寫作者乃至文學批評家汗顏?!拔乙恢庇蟹N感覺,薩拉馬戈的寫作通常有個“兩步走”:第一步,大膽假設,就像科學家提出一個假想;第二步,小心求證。……這是薩拉馬戈的寫作方式,他列出問題的各種可能性,接著逐一解決。這個思維縝密的大腦,寫小說如同做論文?!比缢泻玫奈恼撘粯樱靹t臣在這里對于薩拉馬戈小說技藝的談論,最終也是在自覺或不自覺地談論那個正在寫小說的自己。
徐則臣的長篇小說《耶路撒冷》如今已經(jīng)在評論界引發(fā)了極高的關注度,我相信大多數(shù)論者針對這本小說做出的判斷和褒揚,其實都在小說家徐則臣的意料之內(nèi),就像一個寫論文的嚴謹學者應該知道自己論文即將產(chǎn)生的影響。
因此,我想從另外一個似乎更為感性的維度,談一談自己對于這部長篇乃至由其引發(fā)的對于小說技藝的想法,它們可以被粗率地轉(zhuǎn)化成三個比喻。
在《耶路撒冷》中,夾雜有一個由主人公初平陽寫作的系列“專欄”,談論70后一代人的各種問題,有論者認為,這個專欄寫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這種專欄形式,為小說帶來的某種開放性和溢出感。我對這種粗暴的思維方式稍有懷疑。一個戴墨鏡的人,未必一定是黑社會,也許只是眼睛怕光的老實人。而針對這個戴墨鏡者的有價值談論,是關于這幅墨鏡和這個人的具體關系,而非單純的人要不要戴墨鏡的問題,更不是抽象的所謂墨鏡哲學。在專欄和這部小說的具體關系中,我覺得,似乎和小說意旨貼得太急太緊,這其實是對讀者的一種不信任,反倒擠壓了小說原本可能具有的美學空間。舉個最輕度的例子,在這些專欄中,有一篇《夜歸》,寫一家三口大雪天回故鄉(xiāng),本身是不錯的短篇小說,但其中有一句對話,發(fā)生在父子之間,在車子在鄉(xiāng)間小路上拋錨之后,父親對兒子說:“出來,看看你爹生活過的大自然。”這一句日常談話中有一個觸目的概念語匯—“大自然”,暴露出作者對于表達意旨的急切,也讓這個短篇從正緩緩達致的高度陡然滑落。
徐則臣很注重一部小說中的時代感,《耶路撒冷》在這方面也極為用力。讀完全書,時代感也一定會是最為強烈的印象。但我想說的是,時代感和時代還不太一樣,就像津津樂道的記憶不同于難以言說的回憶。如果說,可以把時代比作長河中的一段,那么時代感就如同用漁網(wǎng)打撈到的漂浮物和各種殘骸,或許,小說家的使命,不是在岸邊展示各種用力網(wǎng)住的漂浮物與殘骸,并以此作為時代的標記或時間的簡史,而是有力量將那些過往行人召喚至長河之中,讓那些無法網(wǎng)住的流水,再次穿過他們的身體。
“被一條叫做意義的狗追趕”,這不僅僅是小說主人公初平陽的焦慮,也是小說作者在諸多訪談中表達的焦慮。生活何為?小說何為?對此的思考和探索當然是寫作者最為重要的行為。然而,生活的意義乃至小說的意義,是以何種形式呈現(xiàn),在不同寫作者那里又各有不同。我比較服膺羅蘭·巴特曾使用過的一個類比,即洋蔥與桃杏。有些人覺得生活應該是像桃杏那樣的水果,在果肉內(nèi)部一定有某種堅定存在且讓人心安的核心,生活的意義就在于找到這樣的核心,甚至不惜代價建構一個這樣的核心;而另一些人則認為生活是如洋蔥般一層層展開的生活,“沒有心,沒有核,沒有秘密,沒有約簡的原理,有的只是本身外殼的無限性,包裹的無非它外表的統(tǒng)一性”。我是站在洋蔥這邊的人。而在我想來,一個認真生活的人,一個誠實的寫作者,他們在穿越一層層的淚水抵達洋蔥中央之際,其實遭遇到的也不會再是虛無,而會是一個更好的自己。
〔作者單位:《上海文化》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