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浩楠
從古至今凡是成功之人,必是從小便立下了遠大的志向,我的媽媽曾經(jīng)教育我做人要立志,要有理想,然后向著理想前進。在前進中要學會處世,那樣不僅會收獲成功還會收獲快樂,幸福與情感,這便是人生之道。
讓我們從《論語》里借鑒一下古圣人的方法。在《論語》里我們總能看到,樸素的字句后面閃耀著一種理想之光。
孔夫子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這句話在民間廣為流傳,意思是說,一個人的志向至關重要,決定了他一生的發(fā)展和方向,理想就是人們前進路上的一盞指明燈,無際大海上的一座航標,人生道路上前進動力的源泉。人沒有理想就是一個傀儡,所以在人生之路上首先我們應先樹立一個目標,然后向著目標去前進,不要讓自己空活一生。
既然有了理想、目標、信念,那么我們就要行動,不能夸夸其談。所以我們要努力。
理想和行動的關系,就如同引線和風箏的關系。這個風箏能飛多遠,關鍵在于你手中的線。這條線,就是你內(nèi)心的愿望。你的內(nèi)心越淡定、越從容,你就越會舍棄那些或激烈、或宏闊、或張揚的外在形式,而尊重安靜的、內(nèi)心的聲音。這會使你在進入社會角色中的時候,能夠不失去自我,能夠有擔當,能夠做到最好。
在這天地幽幽,物序流轉中,每個人都是一個渺小的、轉瞬即逝的生命,我們需要有一種什么樣的人生規(guī)劃呢?當然,這種規(guī)劃是艱難的,因為規(guī)劃本身已經(jīng)意味著舍棄了很多。
就在“子在川上”興嘆的同時,也給千年萬代的后人描述了這樣的一種人生軌跡: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是一個粗略的人生坐標,在這個坐標上有幾個階段被特別地強調(diào)出來,其實人的一生不過是從光陰中借來的一段時光,歲月流淌過去,我們自己也就把這段生命鐫刻成一個榜樣,它成為我們的不朽,成為我的墓志銘。
《論語》還告訴我們,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tài)度去尊重每一個生命,彼此之間留一點分寸,留一點余地。
這非常像禪宗所推崇的一個境界,叫做“花未全開月半圓”,這是人間最好的境界?;ㄒ坏┤_,馬上就要凋謝了,月一旦全圓,馬上就要缺損了。而未全開,未全圓,仍使你的內(nèi)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
朋友之道、親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點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闊天空。
懷著樂觀和積極的心態(tài),把握好與人交往的分寸,讓自己成為一個使他人快樂的人,讓自己快樂的心成為陽光般的能源,去照射他人,溫暖他人,讓家人朋友乃至更廣闊的社會,從自己身上獲得一點欣慰。
我想,這不僅僅是《論語》里面的一種道德理想,它同樣適用二十一世紀??鬃雍退牡茏觽兯硎艿哪欠N快樂,同樣是我們今天快樂的源泉。
圣賢的意義就在于,他用簡約的語言點出人生大道,而后世的子孫或蒙昧地、或自覺地、或痛楚地,或歡欣,讓我們每一個人真正建立起來有效有價值的人生,這大概就是《論語》給我們最大的借鑒和經(jīng)驗,給予我們的終極意義。
我認為《論語》中的簡單真理之所以穿越千古塵埃,正緣于它能讓后世子孫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質文明中得以秉持民族的根性,不至于因為可供選擇的機遇過多而倉惶。
受益的人也許“覺”在某一刻,怦然心動,醍醐灌頂;也許“悟”在慢慢歲月,用一生的歷練完成一次不可復制地解讀。
我覺的《論語》只是給我們?nèi)松飞系囊稽c指示,我們應將這個社會的經(jīng)驗與《論語》給我們傳達的知識揉和在一起,總結一個完美的人生之道,那樣你就會很幸福。
(指導教師:姜凌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