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增增
每個人都曾是小人,君子都是由小人進化而來的,這個過程就叫做成長。
在《論語·述而》里,孔子做出如此論述。當然,這里的“小人”,在現(xiàn)在說“小人物”更合適些。
君子心胸寬廣,小人才經(jīng)常憂愁,然而誰不是從年輕幼稚走來。每一種成熟都必然經(jīng)過千錘百煉的磨礪,每一次創(chuàng)傷愈合,就多了一種免疫。
而那些至情至性之人,生活在自我營造的唯心世界里,拒絕與外界妥協(xié),才會一次次在原地跌倒。這些人,可貴,又可嘆。在這種心理暗示下,他們不適應(yīng)社會,仿若永遠處于幼年狀態(tài)。優(yōu)點也許是坦誠,直爽的可愛,只是需要有一個足夠強大的人來保護這種純真狀態(tài)。而不幸的話,他們會站到世界的對立面——當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不是他們想象中的美好童話,便成為“長戚戚”的小人了。
另一種人,他們能適應(yīng)社會,無論是勉強還是如魚得水,這個過程總是令人心痛——當你習慣了社會上的一切,你也會懷念起自己的純真年代。
君子坦蕩蕩,這種坦蕩里自有一種悲戚。我常常覺得佛的波瀾不驚并不討人喜歡。因為什么都看得開,人生便少了它的意義——悲和喜是不可分割的兩面。如果為了沒有悲傷,從此不再有喜悅,這樣的人生,不是我想要的人生??鬃臃浅S憛捲固煊热耍试弧霸诎顭o怨”“在家無怨”,其實人都何嘗不希望這樣?只是這“戚戚”又不是自我能控制得了的。
君子心胸開闊,心地純潔,因而坦坦蕩蕩;小人蠅營狗茍,患得患失,因而悲悲戚戚。
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而最令人滿意的,既不是處事果斷的仲由,也不是多才多藝的冉求,而是品德高尚的顏回。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不負其樂?!痹谌藗兾镔|(zhì)生活日益發(fā)達的今天,這種帶有禁欲主義色彩的“孔顏樂處”或許并不值得過分的提倡,然而顏回所能達到的境界卻又是令人崇敬和深思的。
平心而論,我們大多數(shù)人既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君子,也不是徹頭徹尾的小人,而常常是介于這兩者之間的,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既有“坦蕩蕩”的襟懷,又有“長戚戚”的體驗,并經(jīng)過日久天長而真正悟出究竟哪種狀態(tài)更本真、更幸福、更有意義。
從幼稚到成熟,必然要走一段艱辛的路,人們從“戚戚”走到“坦蕩”,之間要落多少悲酸之淚,正如一片葉的飄落,冷暖自知。每一個坦蕩君子,都曾是一個戚戚小人。而每一個雍容大度的坦蕩微笑里,無不飽含冗長時光的修煉。像一座寶塔,由無數(shù)戚戚堆疊,層層是道行。
(指導(dǎo)教師:張殿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