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瑞娟
摘要 摘除法是一種通過摘除植物黃化、老弱、病殘等組織,消除病害中心,防止病害傳播,調節(jié)養(yǎng)分供應,來達到保護植物的方法。摘除法操作簡單、快速、高效、經濟,可廣泛應用于各種植物保護中。在當今發(fā)展綠色、有機農業(yè)中,摘除法不僅可以防治病害,生產無公害產品,還可以增加產量和收益,是一項值得推廣應用的植物保護方法。
關鍵詞 摘除法;植物保護;應用
中圖分類號 S47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5)12-0146-02
Application of Excision in Plant Protection
ZUO Rui-juan
(Wenshan University,Wenshan Yunnan 663000)
Abstract Excision is a method of plant protection by picking chlorosis,old and weak,illness plant tissue,it could eliminate center of disease,prevent transmission of disease and control nutrient supply.Excision is a simple,quick,high efficient and economic way of operation in plant protection.At present,in developing green and organic agriculture process,excision not only prevents disease and products non-pollution plant,but also increases yield and income.It is worthy of spreading application in plant protection.
Key words excision;plant protection;application
摘除法是一種摘除生物體病變組織,恢復生物體健康的一種方法,普遍應用于人體醫(yī)學、動物獸醫(yī)學、植物保護學等領域。摘除法在人體、動物上應用較為廣泛,通過摘除病變組織、器官,消除病原物,防止病原物的轉移和擴散,達到防治作用。摘除法在癌癥、腫瘤等疾病治療上應用較為普遍。生物體上防治的技術、方法是可以相互借鑒應用的,有的方法在人體醫(yī)學中普遍應用,但很難推廣應用于動物獸醫(yī)學及植物保護學中,原因在于防治的花費高于動、植物自身的價值。然而摘除法是一種簡單、快速、高效、經濟的生物防治方法,在醫(yī)學、獸醫(yī)學的應用十分廣泛,這種方法成本低更適合推廣應用在植物保護中。
20世紀90年代左右,中國農業(yè)普遍延續(xù)著傳統農業(yè)耕作模式,這一時期摘除法在植物保護中的應用有相關報道。但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農藥、化肥的普遍推廣應用,使得摘除法在植物保護中的研究應用越來越少。當今農藥、化肥泛濫施用對農業(yè)造成了嚴重危害,農產品的農藥、化肥殘留量超標,使得人們越來越重視食品安全。發(fā)展綠色、有機農業(yè)成為了人們的迫切需求。摘除法在植物保護中,直接摘除病組織,是打造有機、綠色、環(huán)保、健康、安全的農業(yè)的技術,在當今農業(yè)的技術領域中應當受到重視,并加于推廣應用。
摘除法摘除植物的部位及對植物保護的原理如表1所示。
1 摘除法在植物保護中的應用
摘除法在植物栽培中的應用范圍較為廣泛,可應用在各種植物栽培管理中。在煙草栽培上,煙草漂浮育苗、大田管理、煙葉采收等技術中都應用了摘除法。在煙草漂浮育苗過程中通過適度地剪葉、剪根,剪除部分生長過旺的煙苗葉片、根系,調整煙苗根冠比,促進煙苗健壯、生長一致[1]。煙草栽培大田期煙株上發(fā)現老葉、黃葉及時摘除,可以調節(jié)煙株水分、無機鹽、有機物的合理供給。摘除煙草病葉或摘除整珠發(fā)病煙草,可控制病害的傳播,防治病害大面積擴散暴發(fā)。煙葉采收時,一般先采收下部成熟老葉,間隔一段時間后再依次向上采收成熟煙葉,使得營養(yǎng)物質更多集中供應給煙株上部未成熟葉片生長,提高煙葉產量[2]。
園林園藝植物的經濟價值較高,因此園林園藝植物的養(yǎng)護、管理較為精細,摘除法的應用也較多。通過人工摘除受到病、蟲害侵染的病、蟲枝或直接人工摘除蟲體等技術,調節(jié)整株植物養(yǎng)分的供應,減少病、蟲來源。植物病害較為嚴重的,直接將整株植物銷毀,防治病、蟲害擴散傳播,消除病、蟲中心[3-6]。
摘除法需要人工摘除發(fā)病植物組織,推廣應用不廣泛。農事人員在發(fā)病組織上更多地采取噴施農藥的方法,而過少地采取摘除發(fā)病組織的方法,原因如下:一是噴施農藥為預防、治療同時進行,省力;二是農藥一般大面積噴施,防治范圍廣;三是摘除法通過人工操作找到植物上的發(fā)病組織,將其摘除,費時、費工,病害是否清除干凈,能否達到防治病害的效果,需要時間來檢驗。四是摘除法通過人工觀察,存在主觀性,防治作用不保險。但很多研究表明摘除法比施用農藥防治效果更顯著。摘除法在果樹、蔬菜上應用及達到的防治效果[7-10]如表2所示。
2003年,夏昌新等[11]通過試驗證明了在防治成本相同的情況下,摘除柏樹上的云南松毛蟲比化學防治更有效,可以壓制蟲口密度。1994年,卿九齡等[12]對玉米紋枯病的防治研究中,摘除玉米心葉期病葉對紋枯病有顯著防效。1996年,白莊君等[13]摘除油菜長柄葉、短柄葉、主莖,防治油菜菌核病,并促進了油菜的增產。
在植物栽培中,很多技術也是通過摘除法來實現的,如打頂打杈技術是通過摘除作物頂部或側枝來抑制頂部或側枝的生長,促進側部或頂枝的生長來滿足人們對作物生理生長的要求。疏花疏果技術是將作物花期、青果期多余、弱小的花、果摘除,保證水分、無機鹽、有機物供給優(yōu)質果實生長,提高生產質量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endprint
2 摘除法對于當今農業(yè)發(fā)展的作用
目前,全球面臨人多地少問題,要在有限的土地上栽種出滿足全球人口需要的糧食,農藥、化肥得到了大力的推廣應用,但農藥、化肥的頻繁施用,帶來了很多問題。全球每年農藥中毒的人數達上百萬,農藥、化肥施用已經對食品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14]。隨著中國經濟的發(fā)展,食品安全越來越受到重視。近幾年來,有機、綠色的當代農副產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農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要求找到農藥、化肥的替代品。
摘除法靠人工或機械的手段直接去除植物黃化、老弱、病殘組織,是一種快速、簡便、高效、經濟的植物保護方法。在當代設施農業(yè)的發(fā)展應用該技術,不僅可以防治病害,生產無公害產品,還可以增產增益,是一種值得當代農業(yè)推廣應用的技術。
3 摘除法應用中應注意的問題及展望
在應用摘除法時,一般通過人觀察感病組織并摘除,觀察存在主觀性,不能保證完全將感病組織摘除,未摘除干凈的會繼續(xù)傳播病害。有的感病組織存在隱癥現象,即使觀察仔細也無法辨認出,容易導致漏摘隱癥組織。
摘除法對植物造成了傷口,很多病害可以直接通過傷口侵染植物,對植物造成二次侵染。在應用摘除法時,要注意對人工、機械、工具及植物傷口進行消毒,并對植物傷口加以保護,防止交叉感染。
摘除法的應用一定要結合病害發(fā)病規(guī)律,在病害大規(guī)模暴發(fā)前進行,通過摘除病害中心,達到減輕病害傳播、擴散,防止大面積發(fā)生病害的目的。
因此,解決最佳摘除時間、傷口消毒方法、病害發(fā)生規(guī)律及摘除時機、摘除法的經濟收益等問題還需進一步研究。
4 參考文獻
[1] 彭細橋,吳踐志,陸中山,等.我國煙草漂浮育苗技術應用現狀、研究進展及發(fā)展方向[J].中國煙草學報,2010,16(3):90-94.
[2] 郭月清.烤煙栽培技術[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7:159-160.
[3] 遲永娟,催國杰,喬玉梅,等.北方園林植物病蟲害綜合防治[J].現代園藝,2007(12):27-28.
[4] 王宗銀.互助縣森林病蟲害防治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0(21):225-227.
[5] 鄧艷,陳崇征,秦元麗,等.蓖麻主要害蟲發(fā)生特點及防治技術[J].廣西植保,2006,19(2):22-24.
[6] 陳連平.淺議園林花灌木養(yǎng)護管理技術[J].河南建材,2010(4):83-84.
[7] 符學三.芒果摘除掛樹嫩葉防治切葉象的試驗[J].福建果樹,1995(2):43-44.
[8] 李冬初.幼樹定植前摘除病葉防治柑桔潰瘍病[J].中國南方果樹,1992,21(3):43.
[9] 李保聚,李鳳云,朱國仁.摘除殘留花瓣:一種防治番茄灰霉病的新方法[J].中國蔬菜,1997,1(3):28-30.
[10] 張純胄,胡麗秋,林定鵬.摘除殘留花瓣及柱頭預防茄子果實灰霉病的研究[J].植物保護,2004,30(1):65-67.
[11] 夏昌新,薜敏.人工摘除云南松毛蟲蟲繭指標的確定[J].貴州林業(yè)科技,2003,31(1):28-30.
[12] 卿九齡,黃成文,黃仁軍,等.摘除病葉防治玉米紋枯病的研究[J].植物保護,1994,20(1):4-6.
[13] 白莊君,付云龍,唐建祥.油菜終花期摘除3葉防治菌核病效果好[J].植物保護,1996,22(1):48.
[14] 謝聯輝.21世紀我國植物保護問題的若干思考[J].中國農業(yè)科技導報,2003,5(5):5-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