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雨卉
(天津師范大學)
毫無信仰的人民川流不息,繁華的城市卻充斥著愚昧。
——Walt Whitman
《死亡詩社》是一部引起人們愛與靈魂共鳴的著名影片,故事發(fā)生在美國一所有著百年歷史的重點中學——威爾頓預(yù)備學院。教師Mr Keating 摒棄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不循規(guī)蹈矩、墨守成規(guī),用自己對生活的熱情以及在生活中的感悟?qū)W生帶入一種新的學習情境,讓那些被籠罩在傳統(tǒng)教育陰霾下的學生走向陽光、走向浪漫、走向生活本身。但南柯一夢,Neil 用死證明那些終究是些無法企及的美好。
影片的時代背景是20 世紀50 年代,威爾頓中學一直秉承著“傳統(tǒng)、榮譽、紀律、卓越”的四大校訓(xùn),多年來一直保持較高的升學率。家長們?yōu)榱四茏屪约旱暮⒆由侠硐氲拇髮W,千方百計把孩子送進威爾頓預(yù)備中學。在這所學校里,學生一個個稚嫩的臉龐無一不籠罩著一塊灰色的面紗,無處釋放的青春,茫然的眼神……學校好似一臺不停歇的機器流水線般地生產(chǎn)著“優(yōu)秀學生”。在這樣機械化的大環(huán)境下,Mr Keating 的出現(xiàn)無疑是在這些迷惘不知所措的學生頭頂投射了一股希望的光束。
第一節(jié)課,Mr Keating 就鼓動學生撕掉所有關(guān)于詩歌的前言部分。他的話語震驚了學生——學校不允許損壞書籍,但在短暫的停頓之后,大家都興奮地把前言撕了個痛快。從這里開始,Mr Keating 就成為學生眼中最為“獨特”的老師。他的做法雖在開始有些無厘頭,但無時無刻不在啟發(fā)學生思考?!霸姼?、美麗、浪漫、愛情”這些才是我們生活的意義,不要在還未走入這個世界便已戴上思想的枷鎖、行為的桎梏。撕書不僅僅是對書中死板教條的硬性規(guī)定的反抗,更是對傳統(tǒng)牢籠的蔑視,思維如果穿上厚重的衣服就會難以飛翔,知識如果套上圈定的規(guī)則就會難以延展。
Mr Keating 的課總是充斥著驚喜和意外,Mr Keating 在第二節(jié)課以一種表演的方式另類地解讀了莎士比亞的詩歌。在學生的眼中,莎士比亞就像牙科手術(shù)一樣令人煩惱,但Mr Keating 卻只把莎士比亞當做一個寫了些有意思東西的人來談。學生在哄堂大笑的同時改變了原有的對莎翁作品的看法,詩歌也仿佛變得像真實生活中的必需品一樣。傳統(tǒng)教學只是把名著中的文字搬到課堂上生吞活剝開,展現(xiàn)它最血淋淋的丑陋模樣,那么這些作品中的靈魂去了哪里!我們該如何體會作者創(chuàng)作時真正想告訴人們的是什么,作品是作者思維的產(chǎn)物,他如一個初生的嬰兒,他不是一個小小的軀殼,他不會安靜地躺在那里,他會哭會鬧——“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闭n堂最后,Mr Keating 讓學生逐一站上講桌,提醒他們必須時刻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你們必須努力尋找自己的聲音!”Mr Keating 如是說。
Mr Keating 的教學無疑是非常成功的,除了上面講到的“離經(jīng)叛道”似的授課方式,他甚至將課堂轉(zhuǎn)移到戶外,比如讓學生在踢球之前背誦一句詩歌,激勵自己。學生在音樂、詩歌以及運動的交織作用中得到指引和鼓舞。Mr Keating 充當?shù)牟粌H是一個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教育工作者,更是激勵學生成長的精神之父。這些年輕的生命終于找到青春的沖動、自由的榮耀。不僅如此,Mr Keating在讓學生排隊走路后,從他們各自的行走姿勢分析其個性與特點,并告誡他們順從是堅持與眾不同信仰路上的障礙。
課堂是集體教學的根據(jù)地,但也滿足著每個學生不同個性發(fā)展的需要。Mr Keating 用最原始的咆哮喚醒了Todd 潛在的長期被壓抑的靈魂,用“主旨簡單但絕不可以平凡”肯定地評價了Nnox以愛為詩的真情流露,用自己中學時代的經(jīng)歷啟迪了Neil 對自我價值的追求……課堂始終是小范圍的教學,但與教育而言,我們又該怎么做呢?
《死亡詩社》上映于1989 年,講述了20 世紀50 年代的美國教育,時隔多年,現(xiàn)如今美國的教育早已脫離了傳統(tǒng)教育的束縛。其教育目的主要是想把孩子培養(yǎng)成一個能夠獨立生存、適應(yīng)各種環(huán)境的人,同時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自主意識。但在中國,仍有大量的“Neil 父親”存在于現(xiàn)實之中。他們對自己的孩子寄托了厚望,甚至在孩子的學前期便秉持著“不能輸在起跑上”的宗旨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學習班。孩子所要做的一切只是順從,順從就是聽話懂事的好孩子,否則便會變?yōu)榇蠹亦椭员堑膶ο?。從表面上看,家長是重視孩子的教育望其好好學習,但實際上孩子的學習能力以及創(chuàng)造能力都被這“順從”無限地壓縮。教育為樹人之本,家庭教育乃為教育之源,家庭教育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校教育的質(zhì)量,學校教育的質(zhì)量又體現(xiàn)了一個國家的教育能力以及教育水平。
反觀我國,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雖然國家重視普及義務(wù)教育,教育的質(zhì)量也在不斷提升,教育為本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但隨之而來的是層出不窮的教育問題,很多人開始反思教育,包括掀起一陣熱議的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偱囵B(yǎng)不出杰出人才?”由此看來,教育改革刻不容緩、勢在必行。那么問題出在了哪里,又如何改呢?
這一切的緣由歸根結(jié)底是教育的主體“人”出現(xiàn)了問題??催^北京理工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21 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教授在中山大學舉辦的“教育與中國未來30 人論壇年會”上的演講后,我意識到,一場實質(zhì)性的教育改革的目標在于轉(zhuǎn)換教育價值觀,也就是要思考我們的教育目的是什么?斯賓塞說:“教育是生活的準備。”教育是在一定社會背景下發(fā)生的促使個體的社會化和社會的個性化的實踐活動,其目的是指教育要達到的預(yù)期結(jié)果,反映教育在人的培養(yǎng)規(guī)格標準、努力方向和社會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教育目的又有個人本位論和社會本位論。個人本位論主張教育目的應(yīng)當從受教育者的本性出發(fā),而不是從社會出發(fā);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養(yǎng)成人,充分發(fā)展受教育者的個性,增進受教育者的個人價值;個人價值高于社會價值,社會只有在有助于個人的發(fā)展時才有價值,評價教育的價值也應(yīng)當以其對個人的發(fā)展所起的作用來衡量。相反,社會本位論主張教育目的要根據(jù)社會需要來確定,個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發(fā)展必須服從社會需要;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養(yǎng)成符合社會準則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會化,保證社會生活的穩(wěn)定與延續(xù)。我國雖強調(diào)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但實則是填鴨式的教學。學習已不再是滿足學生求知欲的一個合理途徑,正如影片中的威爾頓中學,現(xiàn)今的中國和20 世紀50 年代的美國產(chǎn)生了驚人的相似,學生苦不堪言……
其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學校、家庭、社會的三位一體,任何一方都不能缺失且要把自己的位置擺正。學校不能因為自己的利益強迫壓制學生,家長不能把自己未了的夢想或心愿強加于孩子身上由其代為完成,社會也要統(tǒng)一價值取向減少功利色彩。教育的主體是人,所以首先要學會尊重學生。只有不再讓教育一味地充斥著現(xiàn)實和銅臭,教育才會真正走進學生的內(nèi)心,讓人成為人。
教育改革勢在必行,不得不變,但是改革的步伐不能邁得太大,不能只憑一腔熱血,考慮不周全,最后成為改革的犧牲品。改革要逐步推進,要等各方面條件相對成熟了,在學生、老師、社會等方面做好充分的準備之后再深入開展。否則,不成熟的改革可能會成為一場“Neil 式”的災(zāi)難。如果一切可以重來,我相信Mr Keating 一定會為他和學生的航程安全護航。世界那么大,我們應(yīng)該去看看。但一定要知道海上有仙山、有麗日,也有莫測的風暴和暗礁。風暴隨時可能來臨,逆水行舟、頑強不屈固然是可歌可頌的,但最重要的是先要學會保護自己,學會在避風港積蓄力量,或者重新選擇另一條更為穩(wěn)妥的航線。Mr Keating 在走之前的最后一次回頭,我相信他是想告訴他們:站上去,但要穩(wěn)穩(wěn)地跳下來……
與我而言,Mr Keating 教會了我夢想是人類最崇高的精神,如果沒有那些在當時看來荒誕不經(jīng)、驚世駭俗的幻想,人類會深陷腐朽和專制的禁錮泥沼中不能自拔。絕對的自由只是無法企及的美好,但我們至少可以保持追求自由的初心。但愿我們能在年華逝去之時,目光堅定地望著從前的一一過往,告訴自己:我一直走在自己的專屬路上,永不屈服!
[1]鄭卓.沖破傳統(tǒng),點燃激情:從美國電影《死亡詩社》談教育[J].電影文學,2009(05).
[2]韓豐.從《死亡詩社》看教育的目的:為了未來,還是為了當下[J].中國教師,2013(09):78.
[3]吳康寧.教育改革成功的基礎(chǔ)[J].教育研究,2012(01).
[4]劉衛(wèi)星,彭勁松.淺議《死亡詩社》中基廷老師的教學理念[A].教研,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