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林
(四川瀘州天立國際學校)
歷史是什么?過去的人和事都可稱為歷史。從遠古時代到近現(xiàn)代,歷史給我們演繹了人類的發(fā)展歷程,人類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陶冶我們的心靈。 初中生學習歷史是必要的,在學習過程中興趣的培養(yǎng)非常重要,歷史情景教學則是有效培養(yǎng)學生興趣的方法之一。 情景教學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多種教學手段,運用一切可能的教學條件,積極創(chuàng)設教學所需要的特定情景,使學生在歷史情景中學習歷史、感悟歷史,啟發(fā)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興趣。 如何運用歷史情景教學、運用歷史情景教學的效果究竟怎樣?我從初中歷史教學的三個階段來談談感悟。
初一年級是對學生進行歷史興趣培養(yǎng)的最佳時期,由于這個階段的學生思維直觀, 只靠書本文字的描述很難理解歷史現(xiàn)象,因此歷史情景教學尤其重要。川教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一課《 中國境內(nèi)的早期人類》揭開人類“ 從猿到人”的秘密,學生被魅力無窮的科學之謎吸引。在學習完基礎知識后,我就帶著學生進行情景再現(xiàn),用老師準備好的道具, 在所學知識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來表演“ 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從第一組略顯拘束的表演到自然地再現(xiàn)北京人從早到晚的生活和勞動,歷史活了,遠古人類似乎就在我們的身邊,在一位學生的日記中表露了這樣的心聲: 老師讓我們上了一堂與眾不同的課,我喜歡歷史,我愛上歷史課!由此可見,學生的興趣得到了很好的培養(yǎng)。
在學習《 戊戌變法》這課時,面對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愛國仁人志士掀起了救亡圖存的維新變法運動,但最后“ 有心殺賊”卻“ 無力回天”。為了讓學生理解這段歷史,我讓學生分角色扮演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袁世凱等,然后圍繞“ 康有為再次上光緒帝,痛陳亡國危險,請求變法”“ 譚嗣同夜訪袁世凱”“ 戊戌政變”和“ 譚嗣同慷慨就義”這幾個環(huán)節(jié)來再現(xiàn)這段歷史,特別是扮演袁世凱的學生把袁世凱的狡詐、 兩面三刀再現(xiàn)得活靈活現(xiàn),“ 譚嗣同慷慨就義”也被學生演繹得蕩氣回腸! 就著學生被感染的情緒,我開始問“ 他們‘ 有心殺賊’,為什么卻‘ 無力回天’? ”學生七嘴八舌地說出自己的觀點,我在這些觀點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理解這場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及教訓等較深層次的問題。 通過歷史情景教學的方式,歷史鮮活起來了,愛國情感在潛移默化中滋長,歷史情感教育不再是空洞的說教和簡單幾句書面文字的概括。
到了初三,歷史學科教學的主要新課內(nèi)容是世界史,世界史部分的新課學習能吸引學生比較大的興趣,歷史情景教學方式仍然顯示出優(yōu)勢。 在這階段的教學過程中,我進行過兩種不同教學方式的實踐操作,而兩種不同方式顯現(xiàn)出不同的效果。 九年級下冊有一課是《 西方經(jīng)濟發(fā)展的“ 黃金時代”》,我就這課內(nèi)容進行了兩種不同的設計和相應的兩種不同的上課模式的操作:在同樣進行了充分的教材閱讀,相關資料的收集和整合的基礎上,一種教學思路是以教師講為主,學生主要任務是聽清楚,做好筆記;另一種思路則是以學生為中心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在體驗中學習。
歷史學科內(nèi)容豐富多彩,充滿情趣。 如果歷史學科僅是一門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學科,學生會有興趣,但加上考試的任務,而且在中考中分值又低,那點學習興趣就顯得不堪一擊了。 如何讓學生多關注一下這個“ 副科”,老師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不容置疑的是, 能較多地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的方式應該是較有效的教學方式?!?學習金字塔”理論表明,學習方法不同,學習效果大不一樣。尊重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參與學習,從而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歷史情景教學通過創(chuàng)設特定情景,讓學生參與,讓學生體驗,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習效果明顯,也有利于形成人性靈動的歷史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