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洲 亓金鳳
稱謂詞“奴”的歷時考察
□劉曉洲 亓金鳳
“奴”是漢語中比較特殊的一個詞。西周開始產生,本義為“罪人、奴隸”;魏晉南北朝時期,“奴”發(fā)展為表示“對稱”的第二人稱代詞;唐五代時期,“奴”進一步發(fā)展為表“自稱”的第一人稱代詞;宋代以后,“奴”多用于表示婦女的“自稱”?,F代漢語中,“奴”表人稱代詞的用法消失,多保留在方言中。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利用不同時代的文獻語料,考察分析“奴”在不同時代的用法和發(fā)展變化。
“奴” 稱謂詞 人稱代詞 歷時考察
“奴”是古代漢語中比較特殊的一個詞。其性質是稱謂詞,還是人稱代詞,學術界沒有一致的看法。呂叔湘《近代漢語指示詞》(1985)認為“奴”是一個特殊的第一身代詞。楊伯峻、何樂士《古漢語語法及其發(fā)展》(2001)認為“奴”在六朝時期作第二身代詞,唐五代時用作第一人身代詞。向熹《簡明漢語史》(2010)認為“奴”在六朝時北方方言中用為臣下對國君的謙稱,進一步引申為一般的“自稱”。我們認為,總體而言“奴”是稱謂詞,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奴”有人稱代詞的用法?!芭弊鳛槿朔Q代詞而言,它不同于其他的人稱代詞。如第一人稱“我”“吾”,第二人稱“女”“爾”以及后來出現的第三人稱“他”等,自始至終都保持著表示一種人稱的用法,而“奴”不僅可以表示“第一人稱”,也可以表示“第二人稱”。從事漢語史研究的學者就稱謂詞“奴”已有不少的探討,但是對一些關鍵性的問題的看法仍然存在分歧。本文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就“奴”的不同時期的用法作一個歷時的考論,理本溯源,以期弄清“奴”嬗變的來龍去脈。
“奴”的本義是“罪人、奴隸”,大約產生于西周時期?!墩f文解字》女部:“奴,奴婢。皆古之辠人也。”①《王力古漢語字典》:“奴,奴隸,奴仆?!雹谥劣凇芭北硎九€是男女不分,學術界存在分歧。有的學者認為“奴”的最初意義是“女奴,從女從又”③。我們認為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根據許慎《說文解字》中“奴”的寫法,是從人的;又根據最新出土的竹簡來看,“奴”都是與女子沒有關系的。我們認為早期的“奴”不分男女,統(tǒng)稱為“奴”。如:
(1)其奴。男子入于罪隸。女子入于舂。(《周禮·司厲》)
(2)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論語·微子》)
(3)叔向之弟羊舌虎善欒盈,欒盈有罪於晉,晉誅羊舌虎,叔向為之奴而朡。(《呂氏春秋·開春》)
(4)且臣為齊奴也,如累王之交於天下,不可。(《戰(zhàn)國策·東周》)
“奴”也有動詞的用法,表“奴役”。如:
(5)崇信奸回,放黜師保,屏棄典刑,囚奴正士。(《尚書·泰誓下》)
春秋以后,“奴”開始由男女罪人的通稱發(fā)展為專指男奴,女奴則稱為“婢”。如:
(6)妻衣褐兮為婢,夫去冕兮為奴。(《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第七》)
(7)廣中女子皆稱婢,男子稱奴似為當。(《漢書·陳平傳》)
(8)在北獄者,男女相配,生男八歲為奴,生女九歲為婢。(《梁書·諸夷傳·東夷》)
(9)所畜奴婢,僧許留奴一人,尼許留婢二人,馀各任本家收管。(《入唐求法巡禮行記》)
(10)耕者問奴,織當訪婢。(《宋書·沈慶之傳》)
上古時期,“奴”的用法沒有發(fā)生太大的變化,基本上使用的是都表“奴隸”的本義。需要指出的是,在這一時期,“奴”的意義發(fā)生泛化,不僅指奴隸,也表示奴仆。“雇傭供役亦曰奴”④。如:
(11)衛(wèi)青奮於奴僕,日磾出於降虜。(《漢書·公孫弘等傳贊》)
(12)賓則入門而呼奴,主則望客而喚狗。(《抱樸子》)
東漢時期,“奴”開始由“奴隸、奴仆”義引申為對他人的“鄙稱、賤稱”⑤。如:
(13)(侯)霸得書,封奏之。(光武)帝笑曰:“狂奴故態(tài)也”(《后漢書·嚴光傳》)
(14)上答曰:“雖云早契闊,乃自非同志;勿談興運初,且道狂奴異?!保ā读簳な掕鳌罚?/p>
以上兩例,我們可以看出“狂奴”是對狂放不羈一類的人稱呼?!稘h語大詞典》以(13)為例,據考證,這個例子是有問題的?!暗坌υ弧敝械囊粋€“笑”字,表明君對臣的稱呼有親昵的成分在里面,還不是完全意義上的“鄙稱、賤稱”義。
魏晉南北朝時期,“奴”開始出現表“對稱”的用法,其詞性是第二人稱代詞。我們認為這一用法就是在“鄙稱、賤稱”義的基礎上引申而來的。“奴”用來表示尊長對卑幼者的愛稱以及夫妻間的昵稱,多用于口語,常與“阿”連用。如:
(15)顗神色無忤,徐曰:“阿奴火攻,固出下策耳”。(《晉書·周顗傳》)
(16)奕於是改容曰:“阿奴欲放去邪?”(《世說新語·德行》)
(17)王敬豫有美形,問訊王公。王公撫其肩曰:“阿奴恨才不稱!”(《世說新語·容止》)
(18)將度遼,呼其三子曰:“阿奴!當備淺色黃衫。吾荷國恩,今是死日。我得被殺,爾當富貴”。(《北史·麥鐵杖傳》)
(19)武帝臨崩,持帝(廢帝郁林王)手曰:“阿奴,若憶翁,當好作”。(《南史·廢帝郁林王》)
(20)帝謂皇后為阿奴,曰:“阿奴暫去”。(《南史·齊郁林王何妃》)
以上諸例,第(15)(16)例是兄稱弟,“蓋晉世人通稱弟為阿奴爾”⑥。第(17)(18)例是父稱子,第(19)例是祖稱孫,第(20)例是夫稱妻。
從以上用例也可以看出,“奴”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男女尊卑都可以使用。
《王力古漢語字典》解釋:“奴”由“奴隸、奴仆”義引申為表“自己的謙稱”,是后起義。據考證,在六朝時期,“奴”在北方方言中就出現了表示“臣子對國君謙稱”的用法?!芭北硎疽话恪白苑Q”的用法,很有可能從這個用法引申而來的。如:
(21)虜群下於其主稱奴,猶中國稱臣也。(《宋書·魯爽傳》)
(22)(偷臣)前白王言:“愿恕罪咎,聽奴出家?!保ā蹲倬壗洝肪恚?/p>
(23)唯阿奴碌碌,當在阿母目下耳!(《世說新語·識鑒》)
唐五代時期,“奴”的這種用法得到廣泛發(fā)展。蔣禮鴻先生在《敦煌變文字義通釋·釋稱謂》(1981)中稱“奴,第一人稱代詞,和‘我’相同,男女尊卑都可通用。”也可寫作“儂”。如:
(24)(高昌王)書稱:“法師是奴弟?!缚珊箲z師如憐奴?!保ā洞蟠榷魉氯胤◣焸鳌肪硪唬?/p>
(25)異方歌樂,不解奴愁;別域之歡,不令人愛。(《敦煌變文集·王昭君變文》)
(26)遠指白云呼且住,聽奴一曲別鄉(xiāng)關。(《敦煌變文集·丑女緣起》)
(27)何處是英雄,迎奴歸故宮。(計有功《唐詩紀事·昭宗》)
(28)一壺酒,一竿身,快活如儂有幾人?(李煜《漁夫》)
宋代以后,“奴”表“自稱”的用法有了分化。男女尊卑都可通用的“奴”只表示“婦女”的自稱,亦作“奴奴”“奴家”,一般用作“賤稱”。
清錢大聽《十駕齋養(yǎng)新錄·婦人稱奴》:“婦人自稱奴,蓋始於宋時。嘗見《猗覺寮雜記》云:‘男曰奴,女曰婢;故耕當問奴,織當問婢。今則為婦人之美稱。貴近之家,其女其婦,則又自稱曰奴。’是宋時婦女以奴為美稱。……予按六朝人多自稱儂。蘇東坡詩:‘它年一舸鴟夷去,應記儂家舊姓西?!瘍z家猶奴家也。奴即儂之轉聲。”⑦清雷浚也在《說文外編·人部》中說:“儂即奴之聲轉。”可見,“儂”作“奴”是比較可信的。如:
(29)花若勝如奴,花還解語無?(張先《菩薩蠻》)
(30)乃引一小女子前拜已,戎服見太后等泣曰:“奴肅王小女珍珍也”。(《新刊大宋宣和遺事·利集》)
(31)奴家生得好儀容,月殿姮娥也賽不過儂。(汪錂《春蕪記·宴賞》)
(32)且待奴家先起。燒火、劈柴、打下水。(《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
(33)那婦人便道:“官人不知,容奴告稟”。(《忠義水滸傳》第三回)
(34)那公主才啟奏道:“多虧孫長老法力無邊,降了黃袍怪,救奴回國?!保ā段饔斡洝返谌换兀?/p>
(35)奴是薄福人,不愿入朱門。(孔尚任《桃花扇·拒媒》)
(36)阿喜留可笑曰:“奴奴曾嘗此味,故知?!保ā毒篮阊浴肪矶?/p>
在說明漢語方言中“奴”的用法之前,先來看一下第六版《現代漢語詞典》對“奴”的釋義:
奴:①舊社會受壓迫、剝削、役使而沒有人身自由等政治權利的人(跟“主”相對)。②稱失去某種自由的人,特指為了償還貸款而不得不辛苦勞作的人(含貶義或戲謔意)。③謙稱自己,后專用作女子的自稱(多見于早期白話)。④像對待奴隸一樣地(蹂躪、使用)。
由此可知,現代漢語中的“奴”已不再表示“自稱”“對稱”,而是又回到了其本義,多表示“一類被各種物質、欲望和觀念所束縛的人”。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奴”進一步發(fā)展成一個“準詞綴”⑧,如:“房奴”“車奴”“官奴”等等。對于現代漢語中的“奴”,前人已做過大量的研究,在這里我們不再贅述。
據考察,“奴”作“自稱”“對稱”的用法至今還保留在一些漢語方言中。在《漢語方言大詞典》(1999)中,“奴”作“自稱和對稱”的用法,多出現在吳語和閩語里,也用作“儂”。
作“自稱”的。如:
(37)今朝奴進城格辰光,倒說有兩三起接輿喊冤枉格呀?。ā抖昴慷弥脂F狀》第九一回)
(38)你再要嚇奴,奴要打了。(《西廂記·操琴》)
(39)等奴還了君恩義,孝滿三年嫁未遲。(《明本潮州戲文五種》)
(40)爹爹聽告,奴則是寒素天成,合配呂窮窯。(朱皬《錦衣歸》)
(41)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人不知。(《紅樓夢》第二十七回)
“奴”作“對稱”的用法比較少,多出現在吳語里,寫作“儂”。如:
(42)勸郎莫上南高峰,勸儂莫上北高峰。(楊維楨《西湖竹枝詞》)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在歷史上,“奴”的用法經歷過表示“第二人稱”“第一人稱”的嬗變,但“奴”作“奴隸、奴仆”的基本義一直沒有發(fā)生變化。如:
(43)今年殺諸賊奴,當取金印如斗大系肘后。(司馬光《資治通鑒·晉紀》)
(44)你這大膽的潑賤奴,敢胡言亂道如此?。_懋登《三寶太監(jiān)西洋記》)
(45)我夫盡忠,我當盡義,何處狗奴,敢來胡言?(蔡東藩《元史演義》)
歷史上,并沒有那個稱謂詞,像“奴”這樣既可以表示“稱謂”,又可以表示“自稱”“對稱”。至于“奴”為什么有一個最初表賤稱“奴隸”義的稱謂詞,發(fā)展變化成不僅可以表示“自稱”,還可以表示“對稱”的人稱代詞,還需要作進一步的研究。
“奴”在不同歷史時期使用情況和發(fā)展變化的過程,可以簡單概括為:
上古漢語——中古漢語——近代漢語——現代漢語方言
稱謂詞——第二人稱代詞——第一人稱代詞——第一、二人稱代詞
“奴”從西周時期開始產生,本義為“罪人、奴隸”,后來意義有所泛化,本義至今沿用;魏晉南北朝時期,“奴”在“鄙稱、賤稱”義的基礎上發(fā)展成為表示“對稱”的第二人稱代詞;唐五代時期,“奴”又在“臣子對國君謙稱”的用法上引申出表“自稱”的用法;宋代以后,“奴”多用于表示婦女的“自稱”;現代漢語中,“奴”表人稱代詞的用法消失,多保留在一些方言中?!芭痹诓煌瑲v史時期的用法及其演變,可以加深我們對詞義演變的認識。
注釋:
①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3:260.
②王力.王力古漢語字典[Z].北京:中華書局,2000:186.
③陳翠珠.“奴”的指稱嬗變[J].語言研究,2013,(5):65.
④陸費逵,歐陽溥存等編.中華大字典[Z].北京:中華書局,1978:463.
⑤漢語大詞典編委會.漢語大詞典[Z].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0:1334.
⑥梁章鉅.稱謂錄[M].天津:天津古籍書店,1987:146.
⑦錢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卷十九)[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杜,2011:371.
⑧張夏.社會因素對當前漢語詞匯發(fā)展的影響淺析[J].東岳論叢,2009,(4):89.
[1]古代漢語詞典編寫組編.古代漢語詞典(大字本)[Z].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2]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普及本[Z].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0.
[3]黃森學.“奴”考[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2).
[4]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5]李潤桃.“奴”的文化蘊涵[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1).
[6]呂叔湘.近代漢語指示詞[M].上海:學林出版社,1985.
[7]向熹.簡明漢語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8]許寶華,宮田一郎主編.漢語方言大詞典[Z].北京:中華書局,1999.
[9]廈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漢語方言研究室主編.普通話閩南方言詞典[Z].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10]楊伯峻,何樂士.古漢語語法及其發(fā)展[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
[11]曾臘梅.稱謂詞“奴”的變遷[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
[12]曾敏.“奴”的語義變遷[J].青年作家(中外文藝版),2010,(7).
[13]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Z].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劉曉洲 亓金鳳 吉林延吉 延邊大學漢語言文化學院 13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