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平安 吳潤慕
(湖北省潛江市澤口中學)
作為語文教師,總想把一節(jié)課上得優(yōu)質、高效。怎樣做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呢?這次利用寫精讀課文案例的契機,我對《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這篇課文進行了一次實踐,效果不錯。我覺得,一堂好的語文課,在熟識文本的基礎上,可以首先從這樣幾個方面來把握。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焙侠砬擅畹恼n堂提問正是“學”與“思”的最佳結合點。下面是我這堂課開頭釋題的時候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師:板書課題,故意少寫一個“嗎”字?
生:質疑。
師:少了一個“嗎”字跟原題目有什么不同?
生:討論交流回答。
師:這是一個疑問句?還是一個反問句?
師:這幾個問題的設計我覺得有這樣幾個好處:(1)學生對問句的知識比較熟悉,能夠集中注意力,開動大腦,積極思考,難度不高,體現(xiàn)出一種層次性,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再由會到運用,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啟發(fā)學生循序漸進,讓課堂所學知識一步一步明晰化;(2)魯迅先生的觀點是什么?這樣一個標題有什么樣的妙處?緊扣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讓學生有了一個思考的主線。有針對性,既能夠引發(fā)學生思考,又能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3)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勞動獲得知識,很好地激發(fā)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活躍了課堂氣氛,讓學生體會到語文學習的快樂。
常言道:“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師應利用課堂提問這一有效手段巧妙地打開學生的思維。有效的課堂提問是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升教學藝術的有效方法,是誘發(fā)學生思維的發(fā)動機,能開啟學生思維的大門,能激發(fā)學生情感的火花,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師:“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是誰的觀點?魯迅先生是什么觀點?
師:魯迅先生滿懷憤怒地寫下了這篇檄文,他是怎樣來反駁敵人的謬論呢?
以上是我在這堂課中過渡的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提出后,我設計了一個環(huán)節(jié),請大家默讀課文,找出能表現(xiàn)作者觀點的語句。很自然地引入了對課文的整體感知。第二個問題是在明確了魯迅先生的觀點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也順利地過渡到了這篇文章重點內容的學習上。
以前聽了很多名師講課,整堂課的起承轉合如行云流水,他們能很好地實現(xiàn)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和諧統(tǒng)一和整個教學過程的連貫緊湊。他們在課堂上的過渡語真正能起到承上啟下、銜接組合的作用,保證課堂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流暢性。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師的語言修養(yǎng)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課堂上學生的腦力勞動效率。”文章有了過渡,才能成為生氣靈動的整體。一堂優(yōu)質量的課,也要憑借教師的過渡語,才能使教學的過程嚴謹、有生氣,才能使學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
在這一堂課中,我有兩個知識小結的環(huán)節(jié)。一個是在分析完魯迅先生直接批駁和間接批駁(也就是通過立論來批駁)敵論后,對議論文的兩種論證方式進行了小結。這一環(huán)節(jié)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不僅對前面所講的知識進行了回味,也明確了議論文兩種論證方式的要點,以及兩種論證方式的基本形式。白板上打出的字只有“議論文的兩種論證方式:立論、駁論?!边@幾個字,簡潔,學生易記易懂。第二個小結是在課文的結尾,我用到了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駁敵論辛辣嘲諷”;下聯(lián)是:“樹觀點熱情謳歌”;橫批是:“自信永存”。這副對聯(lián)一方面語言精練。另一方面對這堂課的知識點進行了概括:(1)概括了這堂課駁論與立論二種論證的方式;(2)總結了魯迅先生語言的特點:辛辣,諷刺意味濃郁;(3)對中國脊梁的熱情謳歌,讓魯迅先生強烈的愛國精神得到了具體的體現(xiàn)。這樣的小結,我想學生一定會記憶深刻,并會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感染。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一堂精心準備的語文課,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相信每一個語文老師都有這樣的體會,讓我們每一個語文老師都潛心教學,與語文為伴,與快樂同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