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榮就
(廣東省江門市新會會城河南初級中學)
為了提高學生學習初中思想品德的興趣,也為了真正令學生通過學習提高自身的素質,同時也令教師教起來有動力,在教學中,教師要多想辦法,令思想品德課真正發(fā)揮它的作用。我認為可以從以下這些方面去想辦法。
教師首先轉變“我要教導學生成為一個聽話的孩子”的觀念,改為“我要教會學生如何成為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如何快樂地學習、生活與同學友好相處的人,如何與別人分享的人”。這就需要教師把所謂的威嚴、高高在上的“法官”式的身份放下,把自己當成是學生的哥哥、姐姐與他們一起學習、探討,一起愉快地學習、成長,這樣教師教起來身心愉快,自然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學生身心健康了,健康的人格也形成了,學習起來就更有動力。和教師、父母、同學的矛盾就會減少,對生活的厭倦感、對社會的不滿就會減少,自身的素質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高,這不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本義嗎?
當今社會選拔人才的方式仍主要以考試的形式,一考定終身,這無疑是其中的一個方法,但把思想考核放在中學階段作為衡量一個學生的品德好壞的標準就有點欠妥當了。傳統(tǒng)思維總認為思想品德成績考得好的學生思想就好,考得差的學生品德就差,我認為這是認識的誤區(qū),部分學生只是為考試而記憶、背誦,卻忘記了品德課的目的。其結果是日記夜背,久而久之對思想品德課產生厭倦,會誤認為背這么多“無用”的東西浪費時間,變得學得思想品德越多反而對教師、對社會越反感。所以,我認為思想品德課要改變考核的方式,給思想品德課正名為“修身課”或“國民素質課”等,不納入中考的課目,不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標準。學生對這課還是要學的,但應以開放、探究、自省的方式去學習。目前,深圳、珠海等一些地方已先行一步,探索考核的新方式。我們應向這方面發(fā)展,這樣既能減輕學生不必要的學業(yè)負擔,讓學生輕松學習,也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素質,何樂而不為呢?既然不以成績?yōu)榭己藰藴?,那么我們以什么為標準呢?我認為,考核學生的思想可以這樣:學生品德考核一半由班主任掌握,可分為:優(yōu)、良、合格、有待提高等不同的等次;另外的一部分由思想品德課教師從學生的“課堂參與的積極性”“與同學合作”“實踐活動參與的效果”“待人接物”“尊師重道”等方面給予評價。評定后的結果作為學生素質的一個參考,記錄在學生的成長檔案里,作為學生將來升學、就業(yè)的一個參考。
思想品德課本來就有點枯燥無味,如果教師只憑自己的一張嘴,要求學生不能做什么,只能做什么,一個學期下來,教師講的話早已成“耳邊風”了。所以,在教學中,我會嘗試不同的教學方法去調到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我在講八年級下冊的品德課《欣賞與贊美》時,課前要求學生把自己旅行時拍攝的一些美的圖片在課堂上放映出來,教師也把自己日常拍攝的圖片放映出來,并要求學生把旅途中的心得體會說出來,學生談得起勁,一堂課下來,還覺得意猶未盡呢!這樣的課堂學生完全占據主動地位。這樣,學生不只學到知識,也學會欣賞周邊的人和事。不會拍攝的學生向懂拍攝的學生學習拍攝的技術,這無意中也提高了學生學習另一項技能的興趣,可謂一舉多得。
研究結果證明,要使學生加強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習的效率,在教學中教師就應該設法刺激學生的各種感知器官,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制造更多的討論、交流機會,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見解。多媒體的特性,通過有聲的畫面,再現(xiàn)生動的形象,則較容易把學生引入課本的內容中去,獲得深刻的印象。這樣,更容易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觸發(fā)學生的思維,有利于學生積極探索、主動學習。例如,在教學七年級《我和父母》一課時,我播放了中央臺的Family 廣告以及《變形計》的部分片段,學生看完后能深深理解父母的難處與苦心,這種教育效果勝過千言萬語。又如,在教學八年級的《嚴守法律》這一課時,我播放了多個關于青少年犯罪的真實案例,讓學生從這些真實個案中得到很好的教育。這種方法比起以往單純地要求學生不要做什么,要做什么的口述效果就更好。運用多媒體網絡將多姿多彩的課外知識引進課堂后,學生的視野拓寬了,教學內容豐富了,學生學到了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提高了教學質量,為學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自主活動空間和時間。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減少了,逐漸形成正確的閱讀、分析、運用的能力,也經常使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當前的思想品德課增強了課程的時代感,降低了理論難度。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增加了學生活動的內容,那就是每單元后都有“實踐與評價”,對于思想品德教師來說,要充分利用好這一令學生動手的陣地。教學中,我會充分利用好這一板塊。如,教學九年級思想品德第一單元的《祖孫三代生活的變化》,就要求學生向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作一次訪談,了解他們年輕時候的生活狀況。回到課堂后,教師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組的學生把調查的結果講出來,學生在講述的過程中,既鍛煉了語言表達的能力,又能主動參與其中,分享了長輩們的生活經歷,更懂得珍惜改革開放所帶來的巨大成就,無形中提高了對國家的歸屬感、自豪感,學生自身素質在不知不覺中也得到了提高。又如,在教學《環(huán)境保護》一節(jié)活動課時,我事先在課堂上放映一些環(huán)境污染的圖片給學生看,如大氣污染、水污染、垃圾圍城等,要求學生談談環(huán)境污染所帶來的危害,讓學生首先在腦海中有了感性的認識。然后,提醒學生做“小手拉大手”“人人參與環(huán)?!钡男袆印字芎?,教師對此活動進行小結。結果,有的學生積極參與“垃圾的分類”,有的把廢舊電池交回回收商,有的在日常生活中節(jié)約用水、用電,有的美化自己的陽臺,有的愛護小區(qū)的綠化。最后教師評出若干名“環(huán)保小先鋒”,希望他們把這種環(huán)保意識永遠傳遞下去。這些實踐活動的進行,對提高學生的環(huán)保素質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比起那種生硬的“不要隨地丟垃圾”的效果好很多。
所以,思想品德課,我們教師只要做到用心、細心,從每一個細微處下手,從生活的點滴做起,時時以生活中的小事潛移默化地去教育、感化學生,那么,經過一代又一代的教育,我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國的國民素質一定會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