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偉
(山東省寧陽第二中學)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部分學生對中等難度的數(shù)學題總是做不對,更有甚者在考試測評中直接放棄,但該部分學生在平常學習中,他們的學習表現(xiàn)是完全可以解答該種難度的題型。比如,在講解該類題型中,常常聽到“唉,就錯了這一步,沒分了!”或“真不該放棄這個題”等類似的聲音,這引起了我的關(guān)注,經(jīng)過反復證實與思考,我發(fā)現(xiàn)學生的思想懶惰與畏難情緒是導致以上問題的重要原因。因此,如何克服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畏難情緒是我在教學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在網(wǎng)易公開課上有《請相信,你可以進步》這樣一篇報道,報道主要針對“專注過程而不是結(jié)果”進行了研究,實驗者與華盛頓大學游戲研究者合作,做了獎勵過程的數(shù)學游戲,他們將運用“重過程”教育的模式定義為“成長型思維模式”,將常規(guī)“重分數(shù)”教育的模式定義為“固定型思維模式”,通過腦電活動圖像對比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學生幾乎沒有腦電活動圖像,且在學習新知的困難過渡期,成績下滑現(xiàn)象明顯;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學生腦電波活動明顯,表示大腦高速運轉(zhuǎn),并且在學習新知的困難過渡期,成績強勢反彈,卓有起色。為了證明實驗的可靠性,實驗者又進行了成千上萬的學生的實驗,結(jié)果都證實了這一結(jié)論,同時還證明了“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學生在面對困難時表現(xiàn)出更大的韌勁,同時擁有了更多自信,即過程成就自信。面對這一研究,讓我恍然大悟,為什么我不“站在巨人的肩上看世界”呢?于是我根據(jù)自身的教學和學生實際,制訂了“過程教學”三部曲。
其目的主要是讓學生養(yǎng)成一個重視過程的行為習慣,克服“就錯在這一步”的問題。日常教學和講解習題時,我會有意識地強調(diào)一下做這一步的目的和如何過渡到下一步的方法,特別是解題難度大,運用知識點多的地方,我會有意識強調(diào)運用到的知識點。在學生的錯題講解中,我一改往日公布正確答案的做法,而是讓學生分享錯誤的原因,解題的思維。同時,我還幫助學生建立了“錯題過程分析題集”,學生將自己不會或做錯了的題都記錄在該本上,每道題都寫清楚解題過程,同時在做錯的地方做好批注,或者對學過知識點記憶不牢靠的,會在解題過程中運用到該知識點的地方做上紅色批注。長此以往,我發(fā)現(xiàn)學生的日常學習中,粗心大意的錯題少了,學過的知識點更加牢固了,同一類型的題失誤率明顯下降了。
其目的在于讓學生學會思考,克服學生思想懶惰,遇到難題就想放棄,抱怨“真不該放棄這個題”的問題。在日常教學中,為了克服學生的題海壓力,又能有效提高效率,我會精心挑選一些難度偏高或一題多解的數(shù)學題,尤其是該部分題作為學生的課后作業(yè)時。同學們有了第一步的基礎,遇到難題時已經(jīng)不像往日那樣——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而是能夠靜下心來學會思考,思考解決這一問題應該需要哪些過程,而這些過程可以運用哪些知識點進行解決,有了思維,面對難題學生不再是放棄、畏難,而是會付出更多的努力、投入更多的經(jīng)歷、嘗試更多的策略、享受更多成功的喜悅。學生分享不同的解題過程,來證實同一答案的正確性,學習效率自然成倍提高。
其目的在于對學生這種努力加以正強化,使學生形成“成長型思維”的良性循環(huán)。和實驗者與華盛頓大學合作的獎勵過程的數(shù)學游戲一樣,我在教學過程中也采用了獎勵學生付出的努力、積極應對問題策略等過程型行為,而非正確答案。如,張同學一道題找出了三種解題方法、李同學在近期的數(shù)學學習過程中付出的努力等等。長期的堅持與實踐,我發(fā)現(xiàn)學生思維懶惰、畏難情緒等問題得到了很好的克服,并且在面對難題和困難時,學生的自信心比以往更強。這又讓我想起了實驗中的一句話——過程成就自信。
我不愿相信“有些學生沒有天賦”,我更愿意相信“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我相信只要我們面對問題,冷靜思考,善于總結(jié),歸納分類,因材施教,總有一套方法適合您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