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寶應縣城北初級中學 陸士鳳
隨著課程標準的深入實施,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也漸漸地在我們心中發(fā)芽、生根。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和方法的同時,更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形成健全獨立的人格,成為真正對社會有用的人。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狠下功夫,充分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德育因素,明確知識傳授點和德育滲透點,并找到最佳結合點,讓可滲透的內容具體化,使學生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生物學的發(fā)展,凝結了科學家的艱辛勞動。沒有堅忍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艱險的精神,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一本《本草綱目》,李時珍花了整整27年時間,付出了大半生的心血;孟德爾經過8年豌豆實驗,發(fā)現了兩條生物遺傳的基本定律;達爾文冒著生命危險做環(huán)球考察,歷盡艱辛,最終完成巨著《物種起源》……甚至有些科學家為了科學而獻出生命。在教學中,利用好生物學家的事跡,加強對學生意志力的培養(yǎng),把他們良好意志品質的培養(yǎng)滲透于教學的各項活動之中。
生物課堂中隨手可以觸及到鮮活的生命:既有生命的精彩,又有生命的脆弱;既有對生命的感慨,又有對生命的贊嘆。例如,如果一個人失血過多,就需要輸血。輸血是搶救急性大出血病人的最有效措施之一。而獻血是每個18歲以上的健康公民對社會和同胞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一個健康的成年人一次獻血200~400mL是不會影響健康的。我問:“你們長大后,如果有人需要,你愿意獻出血液來挽救一個人的生命嗎?”有些同學說愿意,但也有同學面露遲疑之色。這時我出示了一段資料:徐州有一位女工,十幾年間一共獻出了大約12000mL的血液,救活了上百名全國各地的Rh系統(tǒng)新生兒溶血癥的小生命,使他們健康地活了下來,讓上百個家庭充滿了歡樂。假如你是這百人之一,你最想說什么?通過同學們的交流,他們體會到了生命的可貴,懂得要熱愛生命,并且有責任和義務幫助別人。在《探究蚯蚓適應土壤生活的特征》實驗課上,實驗結束后要將蚯蚓放歸到土壤中,但我發(fā)現有一個同學偷偷將一條蚯蚓分成兩段,問他原因,他說是想看它是否會再生。他想探究知識的想法是對的,或許認為這些小動物的生命是渺小的,而且這是讓我們用來做實驗的材料,就做了隨意的處理。這時我請他們回顧語文課本上學到的《斑羚飛渡》,請他們談感受。這樣就使學生認識到并不只是人的生命值得尊重,動物也和人類一樣偉大,和我們平等地生活在地球上,我們要善待動物,善待生命。
美是一種感覺,是對能與我們心靈碰撞出火花的事物所產生出的一種愉悅的情緒體驗。美好的事物總能激發(fā)我們的情感,引發(fā)我們的興趣。而生物之美無處不在:多姿多彩的動植物世界中因長期的進化而形成的適應環(huán)境之美;生物體、細胞等的形態(tài)、結構之美;生命活動的行為之美;科學家探索發(fā)現過程的思維之美;生物體通過神經、激素調節(jié)而形成的代謝平衡之美;同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各種生物在力量上的平衡之美……這一切,都為我們在教學中實施美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而我們可以通過欣賞生物之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與學生一起探尋生命的奧秘,感悟生命之道。
生物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驗探究是一種最基本的科學研究方法。學生參與實驗的過程就是學生探究的過程,在實驗探究過程中,學生積極地參與實驗,可以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并增進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為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能力,教師可引導學生將課本中的驗證性實驗轉化為探究性實驗,將學生引進科學探究的大門。實驗課是培養(yǎng)學生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的最佳途徑,教師教育學生在做實驗過程中要認真觀察實驗現象和記錄,如果一次實驗沒有成功,要找出問題所在,重新實驗,直到成功為止。這樣,通過實驗課上潛移默化的熏陶,既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培養(yǎng)了學生實事求是、嚴謹認真的科學態(tài)度。
隨著人口的增長和工農業(yè)的發(fā)展,人類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越來越大。全球氣候正在變暖,人均耕地面積不斷下降,森林資源日益減少,淡水供應嚴重不足,生物物種加速滅絕……我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的資源大國,按人均標準又是一個資源“小國”。環(huán)境危機已成為當前人類亟待解決的難題之一。曾經有一位老師帶著他的學生來到山邊的一棟小木屋前,告訴他們:“里面關著本地最危險的瀕危動物,你們猜猜是什么?”學生一陣七嘴八舌之后,木門打開了,里面只有一面鏡子,鏡子里只有和自己一模一樣的人,學生頓時怔住了。我也曾經說給學生聽,讓他們也來猜猜看,一部分同學說出了是人。世界上最危險、最瀕危的動物難道不就是人類自己嗎?北京大興南海子麋鹿苑建立了一個世界滅絕動物的墓地,墓志銘上寫著“當地球上最后一只老虎在人工林中徒勞地尋求配偶,當最后一只未留下后代的雄鷹從污染的天空墜向大地,當麋鹿的最后一聲哀鳴在干涸的沼澤上空回蕩……人類也就看到了自己的結局!”無需多說,學生已經有了危機意識,更重要的是能夠使他們養(yǎng)成“保護環(huán)境,從我做起”的習慣,大家共同努力,保護好我們賴以生活的唯一家園。
總之,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是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健康人格教育滲透于生物教育內容之中,把知識內化為自身的素質,有助于學生健康人格的全面提升,從而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有用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