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美霞
(福建省南安市陽光小學)
新理念下的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初探
林美霞
(福建省南安市陽光小學)
《全日制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彼詰寣W生親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即探究性學習,它是一種發(fā)現式的學習,是指學生模仿科學家研究科學的方法,通過對事物的觀察、實驗去發(fā)現和提出問題,然后根據已有知識提出假設,再通過實驗、觀察去驗證假設,得出結論,從而獲得新知的一種學習方式。因此,在新理念下的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我們應在激趣、質疑、猜想、實驗、研討、評價上下功夫,創(chuàng)設各種有利于學生探究問題的情境,充分調動和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優(yōu)化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結構。
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迸d趣是學生對學習活動的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是引發(fā)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探索新知的動力。所以在導入課題時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思維,可以直接影響學生參與探究新知的熱情。因此,挖掘學生的興趣作為導題的引點十分有效。在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創(chuàng)設良好的情境,恰當地引導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他們的探究欲,為新課教學做好鋪墊。如引人入勝的講故事形式、饒有趣味的競猜形式、設有懸念的實驗演示、新穎生動的導語、靈活巧妙的設問等都可以作為導入新課的情境創(chuàng)設方法。當然在教學過程中,尚有許多環(huán)節(jié)可用到情境的創(chuàng)設、興趣的激發(fā),只要我們處處留心都可以做得到的。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而問題的提出不僅可以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還可讓學生產生學習的內驅力,以解決問題的動力,推動學習的全過程,從而更能明確學習的目的性。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對自己發(fā)現或提出的問題最感興趣。讓學生通過對事物的觀察,去發(fā)現和提出問題是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的前提。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創(chuàng)設一個優(yōu)良的學習情境,營造自由、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善待每一個學生的每一次發(fā)問,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使學生樂于問、敢于問、善于問,從而誘導學生投入到科學探究中去。眾多教學實踐表明,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的積極性才會高。
“沒有大膽的猜想,就做不出偉大的發(fā)明。”《全日制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這樣指出:“要讓學生能運用已有知識作出自己對問題的假想答案,能根據假想答案制訂簡單的科學探究活動計劃。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對一個問題的結果作多種假設和預測?!币虼?,在科學課中,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后,教師應進一步讓學生大膽猜測問題的大致結果與探究方向,并形成假設。如,教學《測量擺的快慢》,在指導學生研究擺得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系時,教師讓學生分組實驗,數一數在規(guī)定的時間里,自己小組的擺來回擺動了多少次。通過交流,學生發(fā)現在相同的時間里,各小組的擺擺動的次數都不一樣,這說明了什么呢?那么擺動的快慢到底和什么有關系呢?這時教師可組織學生展開想象,大膽猜測,提出假設:可能是因為擺錘輕重不同,可能是用力的大小不同,可能是跟擺繩的長短有關……在這兒教師應注意發(fā)揮導向作用,使學生的猜測具有一定的方向性、目的性、合理性。
在科學課的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根據實驗資料作出對科學現象的解釋和驗證,教師就要教會學生怎樣去觀察、測量、實驗、調查、記錄、統(tǒng)計與做統(tǒng)計圖表等方法。只有通過這些方法去獲得第一手資料,才能做好解釋與驗證工作——實驗。同時,教師還可指導學生從教學材料、網絡或其他途徑獲得更多的資料與信息,使他們更好地完成探究學習。如,教學《測量擺的快慢》,在研究擺擺動的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系時學生提出了多種假設后,誰的假設才是正確的?學生爭論不休。這時教師就應組織學生通過討論、設計實驗來驗證各自的假設,以得出正確的結論。
在組織學生設計實驗、驗證假設時,教師要重視學生在探究中的主體作用,為學生提供足夠使用的材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因為“時間是成功的保證”。教師應該讓學生嘗試著科學家的科學探究過程,注意指導學生自己得出結論,而不要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學生。只有這樣,學生的探究活動才能真正落到實處,從而真正體驗成功的喜悅。
教師不應把指導學生完成實驗作為一堂課的終點。實驗完成后,教師還應該組織學生進行適當的研討,交流實驗研究情況,最后才能形成結論。此外,在探究學習的教學過程中,評價的正確與否將影響著學生探究學習的成效,正確評價對學生的探究性學習會起到畫龍點睛的功效,促進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科學探究活動中,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如,學生在自行探究的過程中,會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和見解,這正是學生創(chuàng)造性意識的體現,不管是否正確,教師都應給予充分肯定和鼓勵,從而保護學生自主探究的熱情,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探究性學習的樂趣。評價還應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隨時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與反應,及時給予必要的、適當的、富有啟發(fā)性的評價。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