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蘋
(青海師范大學外語系)
隱喻研究最早出現(xiàn)于古希臘思想家亞里士多德的著作《修辭學》和《詩學》中,他認為隱喻是用一個詞代替另一個詞來表達相同意義的一種語言手段。受亞里士多德觀點的影響,傳統(tǒng)語言學將隱喻放在修辭學和語義學領(lǐng)域進行研究。1980 年Lakoff 和Johnson 出版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標志著基于認知視角的隱喻研究的開始,從此,隱喻便成為認知語言學的重點研究課題之一。認知語言學認為,隱喻與人類的語言和思維密切相關(guān),在人類語言中隨處可見。既然隱喻在人類語言中扮演著如此重要的角色,那么將隱喻理論應(yīng)用到英語教學中的意義就顯而易見了。
隱喻的本質(zhì)是用某一種概念去理解另一種概念。具體地說就是“通過人類的認知和推理將一個概念域系統(tǒng)地、對應(yīng)地投射到另一個概念域,從而建立不同概念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隱喻的形成有兩個必要條件,即相似性和異似性。相似性指隱喻的本體和喻體之間有相似的特征;異似性指隱喻的本體和喻體分屬不同的語義場。例如:“Argument is war”這一隱喻表達,根據(jù)二者的“激烈程度”這一相似點,把對“war”的認知投射到“argument”這一概念上,從而將這兩種相差甚遠的概念聯(lián)系起來,加深對“argument”激烈程度的認知。
Lakoff 和Johnson 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將隱喻分為三類:實體隱喻、結(jié)構(gòu)隱喻和方位隱喻。
“實體隱喻是指人類以自身經(jīng)驗和生理實體為基礎(chǔ),把事件、行為、情感、思想等抽象概念轉(zhuǎn)換為有形實體,給非清晰的實體有界的平面”,從而可以識別其特征、對其進行談?wù)?。例如“We should combat inflation.”將通貨膨脹隱喻為實體。
結(jié)構(gòu)隱喻在人類語言中起著重要作用,它是指用一種概念來構(gòu)建另一種概念,也就是說用談?wù)撃骋环N概念的詞語來談?wù)摿硪环N概念。例如,根據(jù)“Time is money”這一隱喻表達可以產(chǎn)生諸如“The flat tire cost me two hours.”之類的表達。
方位隱喻指參照空間方位建立起來的一系列隱喻概念,即人們將時間、數(shù)量、社會地位等抽象概念投射到具體的方位概念上,用方位詞來表達生活中遇到的抽象概念。例如,根據(jù)“Happy is up,sad is down.”這一隱喻而產(chǎn)生的諸如“I’m feeling up.”“He’s low these days.”之類的表達。
詞匯學習是英語學習的基礎(chǔ),聽、說、讀、寫這些技能都是在掌握一定詞匯量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由此可見,詞匯在英語學習中意義甚大。然而,在學習過程中,詞匯的記憶是很多學生的難題,大多數(shù)學生都靠死記硬背,不但效率低而且容易遺忘,在實際交際過程中,即便是記住的單詞也不能準確、熟練地運用。最基本的原因還是缺乏對所記單詞的深層理解,不會運用隱喻思維來解決實際交際中遇到的問題。
“一詞多義”是自然語言中存在的普遍現(xiàn)象,根據(jù)認知語言學的相關(guān)理論,詞的本義與喻義之間的聯(lián)系不是任意的,而是有規(guī)律的,這便是“一詞多義”現(xiàn)象存在的認知基礎(chǔ)。弄清這一規(guī)律能夠幫助英語學習者從深層理解所學詞匯,從而將多義詞的強大表達力運用到實際交際中去。
因此,在詞匯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隱喻理論進行多義詞的講解,讓學生弄清本義和喻義之間的深層關(guān)系,培養(yǎng)他們的詞匯聯(lián)想機制,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詞匯的能力,并且能夠達到在交際中準確、熟練地運用已掌握詞匯。例如“eye”一詞,根據(jù)眼睛的形狀特征賦予該詞“中心”“孔”“洞”的喻義,因此便有了“the eye of the hurricane”“the eye of the needle”等表達。
閱讀是英語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內(nèi)各種外語考試必不可少的題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中閱讀所占的比重達到了35%,因此便有了“得閱讀者得天下”這一說法。但由于中西方的思維差異,英漢兩種語言在表達方式上極為不同,這便使學生在閱讀時感到很吃力,無法充分理解文中的思想。
隱喻可以將抽象的概念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出來,因此,為了使語言優(yōu)美、富有創(chuàng)造性,作者常常會使用隱喻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具備良好的隱喻思維能力的讀者可以充分感受到文章的優(yōu)美,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提高閱讀效率,激發(fā)閱讀興趣。
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除了對詞匯和句子的講解外,也要重視學生對整篇文章的理解。此外,要給學生推薦一些語言文化教材,幫助學生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隱喻差異,習慣隱喻的表達方式,將隱喻思維能力運用到平時的閱讀中去。
寫作是學生英語學習中需要掌握的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是考查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重要途徑。然而,在實際學習中,盡管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詞匯和語法來進行寫作,但他們的認知思維模式卻是母語的模式,即用母語的概念來構(gòu)建語篇。當想要表達的概念在母語的概念系統(tǒng)和英語中相同時,構(gòu)建出的句子便沒有什么問題,但如果這一概念在這兩種語言中極不相同時,構(gòu)建出的句子便會顯得很生硬。這就是學生在寫作中出現(xiàn)不地道表達的原因。
隱喻是語義擴展的源泉,任何一種隱喻都可能派生出許多與其相關(guān)的表達,對隱喻的理解和掌握可以使語言表達豐富多彩、生動形象。試比較She is interested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和She has a particular eye for cognitive linguistics 這兩種表達,不難發(fā)現(xiàn)后者通過隱喻的表達方式比前者常規(guī)的表達方式生動形象。
因此,在寫作教學中,教師要引導(dǎo)學生運用隱喻思維來表達抽象概念,從平時接觸的語言素材中習慣隱喻表達方式,并將其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實現(xiàn)句式表達的多樣性和創(chuàng)造性,達到思想感情的充分流露。
鑒于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隱喻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并結(jié)合實際教學活動引導(dǎo)學生正確使用隱喻,將其運用到學習的各個方面,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技能,改變枯燥無味的死記硬背式學習,從而幫助學生找到英語學習的樂趣,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1]戴衛(wèi)平.“Dead”喻義研究[J].英語研究,2014.
[2]胡壯麟.語言學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