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丹陽市第五中學 馮海洋
“我能回憶起吮吸乳汁的感覺,我能感受到心臟、脈搏的震動,我也能在瞬間來到你的身旁?!边@是電影《超體》里女主角所擁有的超能力,那是人類大腦被開發(fā)到百分之一百之后的情況,十分神奇,讓人覺得不可思議。我很贊同影片里的一句話:人類的本質(zhì)即不存在。人類本身并沒有超出于其他生物的特別之處,要說最根本的其實就是人類那顆高度發(fā)達且會分工的大腦,人類的潛能是無限的,思想不受任何限制,除非你沒有思想。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更希望我的學生能會思考,有思想。
對于我們老師而言,具備完備的思想體系是教學的第一步,想要讓學生成為一棵有思想的蘆葦,就必須保證自己是一陣有思想的風,沒有那樣的思想,蘆葦是無法生根搖曳的。這跟我們教育界盛傳的一句話很相似:想要給學生一碗水,老師就必須先有一桶水。一位尸位素餐、根本就毫無想法可言的老師又怎么可能會教出優(yōu)秀的學生來。眾所周知,老師是學生的榜樣,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傳授道理,解答疑惑的重責若是碰上“昏昏之輩”,是否也能讓學生“昭昭”呢?于是我看蘇霍姆林斯基名著,讀陶行知關(guān)于教育的根本想法,大師之所以為大師,是因為他們具備深刻的思想,不僅讓自己成為一名有思想的人,更讓自己的學生變得出色。美好的品德往往更容易影響別人,如沐春風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蘇格拉底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也是一名出色的老師。在最大的麥穗這堂課上,老師把學生帶到麥田里,去讓學生尋找那根最大的麥穗,顯而易見的是,麥穗根本就無法從肉眼測量下感知它的大小,所以就如故事中所出現(xiàn)的情況一樣:所有的學生都認為他們以后會尋找到很大的麥穗,所以錯過了眼前的那些。實踐環(huán)節(jié)是課堂重要的組成部分,沒有動手的環(huán)節(jié),沒有讓學生身臨其境的境遇,就難以讓學生產(chǎn)生聯(lián)想,有所遇才會有所感,有所感才會有所思,這都是相輔相成的。所以,故事的結(jié)尾就是蘇格拉底的總結(jié)過程,并在總結(jié)中引學生深思:你們只想著錯過眼前的麥穗,總會找到更大的,可是你們卻忽略了時間的因素,錯過一個又一個,注定就找不到最大的了,因為你都不曾把麥子真正抓在手里。多么讓人深思的見解啊,教育之所以能夠塑造學生,關(guān)鍵就在于它能夠進入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產(chǎn)生思想的沖擊,并在沖擊中撞出火花、有所成就。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此。
那么對于學生自己又該如何去做一棵有思想的蘆葦呢?首先,你要選擇一個地方扎根。蘆葦成長需要土壤,思維也要有它存在和寄居的地方。猶記得英劇神探夏洛克第三季的一集,福爾摩斯擅長演繹推理,可是演繹推理無法戰(zhàn)勝的竟然是一座思想宮殿。最可怕的罪犯不是因為他完美的犯罪手法,也不是因為他無可抵擋的愚勇,而是因為他無所不知,他把所有的作案技巧都依靠在了他的無所不知上,當夏洛克向他詢問,他把所有的知識存放在哪里時,他指了指自己的腦袋:mind palace——思維宮殿。如果我們的學生也有這樣的造詣并把它用在正途上,那將是教育的奇跡??墒切≌f畢竟是小說,它們雖然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學生又該如何去思考呢?我給出的答案是:生活處處皆學問,我們要回歸課本,回歸最基礎(chǔ)的生活上來。都說這世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而我卻認為,并不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而是缺少對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的保護。我們何時給了學生最大的言論自由權(quán),我們何時又讓他們暢所欲言,隨性而為。不以規(guī)矩是不能成方圓,可是過多強調(diào)規(guī)矩,所有的思想就都成了方方圓圓的,毫無特殊和新意可言。我們要讓學生看書,腹有詩書氣自華,閱讀能夠讓人靜下心來去思考,從文章的構(gòu)造到文章的內(nèi)容再到文章的引申意義,一步一步逐層深入。善于思考的人必定能夠承受寂寞的侵襲,那種從四肢百骸處而來的寂寞讓人發(fā)自內(nèi)心的安靜。我是人間惆悵客,孔子耐得住寂寞,肯安靜思考,于是他就成了大思想家。他知道或者不知道,當他清瘦的身影走遍列國各地的時候,凜冽的風伴他沉思,一切困窘的局面都是讓他思考的方面,這是歲月和經(jīng)歷留給他的財富。某一天,他會發(fā)現(xiàn),他變成了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伴隨著思想家的頭銜,他還是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家。反觀歷史,每一位優(yōu)秀的思想家都會隨意地讓思維在自己的大腦里活躍跳動,所以教老師要做的是讓學生去思考,不能限制他們思考,不能不允許他們思考。
誠然,人只不過是一棵脆弱的蘆葦,可是他是一棵有思想的蘆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