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彩云
由《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看,第一學段寫作教學內(nèi)容是“寫話”,旨在培養(yǎng)學生寫話興趣,讓學生能夠活用所學的詞語寫出個人想說的話。
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的語言狀態(tài)是,很少從他人角度進行思考與陳述,沒有形成句子概念,語言連貫性不強,內(nèi)容清晰度不高。因此,在小學語文低年級寫作教學中,要強化說句、寫句等訓練,讓學們說完整的話,構(gòu)建句子概念,規(guī)范語言,以說帶寫,由“說句”向“寫句”過渡,寫出完整連貫的語句,給寫作教學奠定良好基礎(chǔ)。
另外,為提高低年級學生的寫話興趣,教師需要結(jié)合學生年齡與興趣愛好特點,靈活運用富有變化的訓練方式,調(diào)動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逐步提升學生表達能力。第一、利用日常教學,靈活引導與啟發(fā),讓學生學會將句子說具體、說完整。如提問學生:“你周末做什么了?”孩子們會隨口回答:“寫作業(yè)”、“游玩”等,教師予以啟發(fā),讓他們運用“誰做什么”、“在哪里做什么”、“什么怎么樣”等句式,說出完整的話。比如“上周末,我和爸媽到兒童公園游玩了,我們玩得很開心?!钡诙?、組織造句、擴句、變換句式等多樣化句式訓練。低年級的孩子沒有儲備較多的詞匯,寫話內(nèi)容較為貧乏,但他們有著較強的模仿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充分利用教材與有關(guān)素材,讓學生進行句子模仿訓練,引導同學充實句子,寫出更具體的內(nèi)容。同時,還可以設(shè)計“擊鼓傳花”等游戲方式,誘導同學們主動練習說話,愿意寫。第三、借助插圖等手段,引導學生看圖說話,發(fā)揮豐富想象寫句,將每幅畫面各寫一句或者幾句話,再增加連接詞語,寫成一段話,形成一個故事或短文。
經(jīng)過低年級的學習,學生的詞匯量有所豐富,由“寫句”逐步過渡到寫段、寫短文。因此,在第二學段,也就是三、四年級的作文教學中,訓練重點在于寫成篇作文。而這需要更豐富的寫作內(nèi)容,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能留心周邊事物,不拘形式的用文字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比較清楚的寫下印象深刻、有趣新奇的內(nèi)容。
所以,教師需要有目的地組織多樣實踐體驗活動,讓同學們玩一玩,看一看,說一說。這樣,通過親身體驗,有情感體驗,學生才能寫出富有生命力的文章,也學會在日常生活中捕捉與積累寫作素材,培養(yǎng)學生觀察與思考等能力,推進寫作有效教學。如寫《我最喜歡的水果》的習作時,要求學生課前準備有關(guān)水果實物,課堂上引導學生通過看、聞、觸、嘗、交流等方式,把握水果的特性,比如形狀、顏色、觸覺、氣味、味道等,加深認識,積累素材,有話可寫。
其次,中年級的學生盡管具備一定的自我探究性與自律性,但容易分散注意,尤其是脫離生活實際的內(nèi)容,很難調(diào)動學生情感共鳴,缺乏引發(fā)學生參與熱情,使其主動吸收老師教授的寫作方法。因此,在這個階段的寫作訓練中,教師要了解學情,由學生熟悉的事物著眼,選取學生喜聞樂見的話題,運用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快樂寫作,強化學習興趣。如將作文教學寓于游戲或競賽活動中,讓同學們在游戲中學會作文,提高寫作熱情。另外,利用文本教學來滲透寫法指導,讓學生認識文章的基本結(jié)構(gòu)方式,積累寫作素材,把握寫作方法,給高年級寫作打好基礎(chǔ)。
這一學段是低、中年級寫作教學的發(fā)展,以形式多樣的篇章訓練為主,由觀察類習作向命題作文轉(zhuǎn)變,讓學生會寫簡單的記敘文、想象作文、常用應用文等。同時,對五六年級的學生來說,有自己獨特的感悟與體會,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避免灌輸教育,給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空間與時間。首先,結(jié)合閱讀學習,指導寫法。
學習《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時,引導學生思考:“你們說說魯迅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本文作者借助哪些方法加以描寫的?找出相關(guān)語句,探究寫作方法。”其次,將形式多樣而新穎的練筆靈活穿插到語文閱讀教學中,讓學生讀中悟?qū)?,讀中學寫,促進讀寫結(jié)合。如教學《鹿和狼的故事》后,引導學生續(xù)編故事,想象《凱巴伯森林的明天》;如學習《詩經(jīng)·采薇》后,要求同學們將其改寫成一個小故事等。最后,嘗試運用“同學議論”的寫作指導模式。即提出寫作要求之后,同學們自主構(gòu)思與選材,而后交流寫作思路與想法,在相互議論中調(diào)整與改進寫作思路,奠定寫作基礎(chǔ),接著動筆成文。此外,在習作批改活動中,引導學生參與其中,自改、互改、集體修改等,取長補短,共同提升作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