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晶
新課改下的語文教學,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改變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和勤于動手。冷冉先生是卓有遠見的,他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從培養(yǎng)時代需要的人才這個高度來審視、構建培養(yǎng)目標,致力以多層次、多形式、開放型的教育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和諧、持續(xù)的發(fā)展。在冷冉先生的教育理念指引下,筆者在教學中努力形成靈活機智、情景生動、學習主動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學會學習。
冷冉先生認為要教會學生學習,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學習興趣可以使學習處于積極的精神狀態(tài)?!坝袧夂竦呐d趣,才能有積極的探索、敏銳的觀察、牢固的記憶和豐富的想象;有濃厚的興趣,才能積極提出問題、研究問題,努力改進學習方法,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知識;有濃厚的興趣,才能有真切的情緒感受,受到‘美’的陶冶?!痹趯嶋H教學中,我們又該如何在課堂上喚起學生的興趣呢?
語文,顧名思義,既包括語言文字也包括文學,語文課就是要讓學生在對文字的理解和對文學的欣賞中獲得審美的體驗和感悟,這種體驗和感悟能直接激發(fā)學生對學習語文的情趣。語文教學中,要使學生有感悟,教師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學生有體驗,教師首先要能體驗;要使學生受感動,教師首先要被感動。只有當教師深情投入、激情四射的時候,學生的情緒才能被調動起來,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
比如在講授杜甫的七律《登高》時,學生體會不到詩人當時的心情,自然讀不出感情來。教師就可以先給學生描述這樣一個畫面:
1200多年前,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前后,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漫山遍野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沖去。凄冷的風中,有幾只孤鳥在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這時,一位老人朝山上走來。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老人步履蹣跚,跌跌撞撞。他已經(jīng)滿身疾病,而且已經(jīng)“右臂偏枯耳半聾”。重陽節(jié),是登高祈求長壽的節(jié)日,可是這位老人,一生坎坷,窮愁潦倒,似乎已經(jīng)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時,國家正處在戰(zhàn)亂之中,他遠離家鄉(xiāng),一個人在外孤獨地漂泊。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
教師以杜甫的生平“引”,以杜甫的情感“導”,學生很自然地在理解詩人的遭遇和情感的基礎上進行思考和領悟,然后教師再引領學生入情入境地讀,逐漸深入地讀。教師的激情引領在潛移默化中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開始帶著自己的情感體驗來讀。學生逐漸在讀中表達出認知理解,表現(xiàn)出情感認同,在感悟中升華情感,獲得詩意的審美體驗。
為了豐富學生的審美感知和想象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審美創(chuàng)造力,教師應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具體、生動、可感的審美情境,以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情感經(jīng)驗來學習語文。
比如在教授《雨霖鈴》一課時,為了讓學生體會詞人柳永與戀人分別時的情感,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之后大膽想象,品嘗詞中飽含的離愁別恨,進而與作者產生共鳴:
京城郊外的亭中站著兩個青年男女,兩人神情落寞,默默不語。
才下過雨,樹葉上還有水珠滴落下來,樹上的蟬一聲比一聲叫得凄慘。岸邊一艘船就要起航,船公開船的催促聲,使兩人回過神來。男子拿起包袱,走向船,女子默默地跟在男子身后。
走到岸邊,男子轉過身來,拉住女子的手,剛要開口說話,卻看見女子的眼里蓄滿了淚。男子緊緊握住女子的手,兩人含淚相望,千言萬語似在嘴邊卻只是相顧無言。
詩意的語文課堂上不能缺少靈動的想象,教師在課堂上通過指導,帶領學生遨游在詩人的精神世界里,努力將彼時彼刻的人、物、景、境讓學生通過想象復原,于是學生對文本有了更深的探究,學生的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冷冉先生在提到如何“教會學習”時還說:“要使學生學會觀察方法、記憶方法、思考方法和操作方法,使之能較快地形成思路,靈活地選擇對策?!痹谒睦砟畹闹敢拢覀儜e極探索多元互動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需要選擇最適合他們自己的學習方式,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自身的經(jīng)驗來進行學習,以使不同層次學生的語文能力都能得到相應的發(fā)展。
比如在給汽車制造與維修專業(yè)的學生講授《說明文寫作》時,教師可以通過各種方法引導學生結合專業(yè)學會寫作有關“汽車”的說明文。學生的寫作能力不一,對專業(yè)知識了解的程度也不同,有的學生了解較膚淺,而有的學生已有了一定的實踐經(jīng)驗。根據(jù)這種情況,把學生分為三個學習層次:基礎級、發(fā)展級、優(yōu)秀級,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的學習方法,學習目標也有差別。
基礎級的學生進行寫作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采用觀察法,結合汽車專業(yè)課的知識觀察了解汽車的構造特點,抓住汽車的一個基本特征采用合理的順序進行寫作,要求準確、具體。這種方法直觀、簡潔、有效,學生通過自身觀察得到的體驗是深刻的,寫作起來就會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發(fā)展級的學生進行寫作訓練時采用模仿法,學生通過觀看一段介紹汽車的視頻案例,能夠模仿范文從多個角度對汽車進行說明,比如汽車的發(fā)展歷史、汽車的構造、汽車的功能、汽車的類別等,力求準確、生動。這種方法能綜合調動學生專業(yè)方面的知識儲備,通過寫作使之變得具有條理性和系統(tǒng)性,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優(yōu)秀級的學生則完全擺脫了以上兩種模式,采用創(chuàng)新思維選擇獨特的角度對汽車進行說明,要求融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教師在學生寫作過程中不提供任何模式,完全任學生自由發(fā)揮,只適時進行點撥,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作的靈感。這種方式給予了學生創(chuàng)造的空間,使學生的寫作創(chuàng)新有了可能。
前蘇聯(lián)著名的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贊可夫在其教育名著《和教師的談話》中曾談道:“我們不能忽視這樣一點,就是:讓學生自己去尋找問題的正確解答,這不僅對他們領會知識和掌握技巧,而且對他們的發(fā)展都具有重大的意義?!边@和冷冉先生的觀點不謀而合。學生只有通過自身積極的體驗、嘗試,才會有所發(fā)現(xiàn),才會有所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
實踐告訴我們:我們必須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只有這樣,才能把情與知兩個客觀過程有意識地統(tǒng)一于教學活動中,使我們的學生不斷積累學習經(jīng)驗,獲得“高品位”的知識,同時還促使智力得到充分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