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紅
在古詩詞教學中,如何讓欣賞主體有某種精神需求,產(chǎn)生某種閱讀的興趣,是語文教師亟待解決的課題。
本節(jié)課是繼續(xù)學習《春夜別友人》,學生已經(jīng)初步感受到本詩的情感基調(diào),所以上課伊始,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都能感知到本文是一首離別詩,那么詩人是如何表達離情別意的?”學生回答的都是“術語”。問題要深入,否則學生無法體會到詩人的匠心與深層的情感。筆者只得再次強調(diào):“一定要結合詩句來談談景和情之間的關系?!?/p>
靈機一動,班上正好有一名學生準備出國留學,同學正傷感留戀,不妨借此啟發(fā)一下:“A同學,B 同學即將游學,你們把酒話別,怎么只見銀燭青煙,金樽對綺筵呢?”學生一下子來勁了,紛紛扭頭注視A,同時躍躍欲試想代為解答:“只見銀燭青煙是因為天黑,是夜晚。”回答不得要領,適時點撥:“我們平時生活當中有沒有過盯著光源,看其吐煙這種類似的生活體驗?”“有過,陷入沉思之時?!薄安粚?,陷入沉思只是盯著看,但不會注意到具體的情形,能注意到所看之景應該是在無聊或是失落、失神的時候?!薄斑@失神正好說明了什么?”筆者追問?!皩懗隽四抗庵皇悄曋y燭的青煙出神的神情,使人想見離人相對無言,悵然無緒?!逼溆鄬W生恍然大悟,頻頻點頭?!澳蔷谱乐贤揭娊痖祝终f明了什么?”“相顧無言,唯有舉杯,千言萬語盡在杯中,盡顯離別情深?!闭n堂掌聲響起。
“咱們一鼓作氣吧,‘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處于此情境的你會有何感受?”筆者繼續(xù)調(diào)動他們的生活體驗?!霸絹碓讲簧?,因為天快亮了?!薄疤炜炝亮擞忠馕吨裁?話要說完整了?!碧嵝褜W生要規(guī)范?!氨砻麟y舍難分的時刻終于到來了,時光催人離別,不為離人暫停須臾,此時時光的無情流逝反襯出人之有情?!薄邦愃频臒o情襯有情的詩句還有沒有學過的?”筆者進一步溝通課堂與他們的生活積累。“留戀處,蘭舟催發(fā)?!薄懊髟虏恢O離別苦,斜光到曉穿朱戶。”“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學生暢所欲言。“生活當中,我們感受過類似的無情嗎?能否模仿首聯(lián)和頸聯(lián)的寫景手法寫一段送別B 同學的文字?”學生紛紛伏案。
要釋疑、激趣的方法很多,調(diào)動學生的生活體驗應該是一種可取的嘗試。調(diào)動學生的生活體驗能便捷地溝通學生與詩人的情感,消除陌生感與神秘感。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狀態(tài),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chǎn)生冷漠的態(tài)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北M管詩人的情感觸發(fā)點以及抒情的方式異于常人,但古詩體現(xiàn)的也是人的思想和生活方式,而且是中國思想和生活方式中較普遍的那些,都有真切的人生體驗。學生如果經(jīng)常設身處地地去體會,然后推己及人,可以更容易進入情境,容易產(chǎn)生共鳴,從而消除心理距離。這種生活體驗的調(diào)動可能比那些多媒體掠奪式的導入來得更樸實些,更耐人尋味些。也許學生與詩人的感受以及抒寫的方式有差異,然而這差異恰恰能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與好勝心、求知欲與模仿欲,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借鑒,可揚棄,不僅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習的興趣,還可以在這一過程中陶冶性情,提高審美趣味,豐富寫作技能。
詩歌教學盡管可以各種形式進行整合教學,但世上沒有相同的樹葉,沒有什么情感是一成不變的,沒有什么知識是定論,也沒有什么美是無可挑剔的,語文教師不可將詩歌教死?!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闭f白了,教師教學只是伴奏而不是獨奏。
要形成學生個性化的解讀,離不開教師對學生——閱讀主體的尊重,離不開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與體驗的尊重。每一個學生由于自己生活體驗的獨特,他對一個字詞的感悟,對一種情感的敏感度,對一種情感的評價不盡相同,教師尊重學生的這種獨特,可以充分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必然會帶來解讀的自由。當學生憑借自己的生活積累和知識結構進行閱讀時,實際上是在進行文本意義的再一次建構,就會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疑問,會對文本作出自己特有的分析和判斷。這樣的詩歌教學課堂必然是精彩紛呈的,是一種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智慧與智慧的結合。
這種生活體驗的調(diào)動與尊重不是生搬硬套的,它需要語文教師有一雙慧眼,善于發(fā)現(xiàn)和運用文本中易于與學生生活相溝通的內(nèi)容來促進理解、激發(fā)情感。要善于發(fā)現(xiàn)契機,重視生活情境的創(chuàng)設,調(diào)動學生與文本相關的情感體驗,架設溝通的橋梁,滿足學生的審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