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峰
傾聽既是一種重要的學習品質,也是一種重要的學習習慣和能力。語文高效課堂離不開傾聽態(tài)勢的形成,我們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必須思考課堂上傾聽態(tài)勢形成的諸多相關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打造高效語文課堂。
無論是自身的課堂教學還是進入他人課堂聽課,總發(fā)現不少傾聽習慣不好的學生。有時我們還會跟那些沒有認真傾聽的學生開個不大不小的玩笑,讓他去回答問題,這突如其來的一問,弄得學生像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要么就是閉口不回老師所提的問題,要么就是答非所問。試想,我們的小學生為什么答非所問?我覺得,就是我們沒有尊重小學生的緣故。倘若我們能夠尊重學生,尤其從呵護小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并把握好尊重小學生的尺度,那每個學生便可以在尊重教師的理念下,側耳傾聽老師的所有課堂教學語言。
在平時的教學中,從給每個學生以尊重的角度,筆者總是力求自己能夠做傾聽于學生的榜樣,學生在讀書,我不但在聽,而且也在心里和學生一起津津有味地默讀著。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和感悟時,不但在聽,而且以諸多空間語言去默默地傳遞著贊賞的語言,讓學生得到情感意義上的鼓勵。
新課程改革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樣的學習方式,自主是前提,合作是根本,探究是必需。形成這樣的學習方式,同樣需要傾聽加以支撐,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教師必須為學生架起傾聽態(tài)勢的橋梁:讓課堂互動交流。
前段時間聽了一位老師執(zhí)教小學語文六年級的《夾竹桃》一文,毋庸置疑,教者的綜合素養(yǎng)很高,整個教學流程也很合理,讓我們聽課的人嘖嘖贊嘆。這名老師對文本進行了拓展,這位老師提問說:“月光下的夾竹桃還會該你帶來怎樣的幻想呢?”教室里立刻鴉雀無聲,好長一段時間都沒有同學舉手,我們都有點焦急。在老師的期待中,終于有一位女生舉手了,可是表情仍是愣愣的。此時的執(zhí)教老師側著腦袋,面帶微笑,繼續(xù)的鼓勵,再加上適時的補充,課堂的氣氛立刻活躍起來,學生的視野從草原到大海、到太空,精彩紛呈。這就是互動交流的魅力。
讓學生互動交流,教師必須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不要讓學生在相互交流中總是畏首畏尾的。教師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可以讓所有學生都用心去表達,用心去傾聽,也可以讓學有余力的學生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尤其是在現在的互動學習小組中,不少學生在小組中處于霸主地位,潛移默化中會讓其他學生在小組中失去主動學習的地位。因此,我們必須設法讓這些學生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整個課堂才會呈現和諧互動的活力。
小學生之所以不愿意傾聽,主要是課堂上的東西讓他們沒有新鮮感,作為教師,在課堂上的每一句話,每一次舉手投足都要講究質量,都要思考其效果,尤其需要考慮表達的藝術。在一次公開課上,著名特級教師孫法根就自己的姓氏作了講解,并與孫悟空聯系上,然后讓學生說說孫悟空的能耐,學生說得十分起勁兒。這時,孫法根老師話鋒一轉,要學生說出與自己同姓的中外名人、偉人,學生的表現也很積極。不一會兒,便從名人、偉人也都是從普通人一步一步做起這個話題,很自然地引入了《天游峰的掃路人》的課堂教學,這就是一種讓學生愛聽的藝術。
表達的優(yōu)化還應有讓學生敢聽的藝術,這不僅僅是藝術,還是一種心態(tài)。如果教師課堂教學中的表達總是咄咄逼人,就會讓小學生不想聽、不敢聽。譬如課堂上會有不少學生的表達牛唇不對馬嘴,如果一言以蔽之地否定,不但會打擊孩子們的信心,也會讓學生不敢聽老師的講解。表達的優(yōu)化上還應有讓學生想聽的藝術,這就需要我們所表達的語言具有啟發(fā)意義。表達的優(yōu)化上還應有讓學生樂聽的藝術,我們的閱讀感悟應當讓學生感到十分愉悅,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語言是否具有一定的幽默感,也是直接決定學生能否理想傾聽的因素之一。
新課程改革提出了很多新理念,比如多元性的評價和激勵性的評價理念等等,養(yǎng)成傾聽能力還必須在評價上做文章,大凡名師或者課堂教學效率高的老師,課堂堂上都顯得十分恢宏大度,不拘泥于學生表達上的細節(jié)問題,總在極力搜尋學生表達上的閃光點,讓學生都能夠聽到正面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