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軍
作文課堂教學效率不高是長期困擾作文教學的老問題?!爱斕妹},當堂習作”的封閉式教學嚴重地束縛了學生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揮。學生“談文色變”,要么無話可說,無文可作,東拼西湊,勉強成文;要么人云亦云,拾人牙慧,脫離生活,落入俗套。
長期以來,高中作文課堂教學因為有文體、命題、立意、章法、技巧等的層層捆綁,學生除了用套話、按照固定的套路寫作外,沒有放飛心靈的自由。傳統(tǒng)的作文課堂教學,很多時候是教師給定一個題目,學生的思維被禁錮在一個狹窄的圈子里,抑制了他們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失去了寫作的興趣,鸚鵡學舌,失落了生命的“原生態(tài)”。
蘇霍姆林斯基對傳統(tǒng)教育批評得好:“我們從兒童入學的最初幾天起,就在他們眼前把通往周圍自然界的迷人世界的大門關上了,于是,兒童再也聽不到小溪的潺潺的流水聲,聽不到春天融雪的滴水聲,聽不到云雀的歌唱聲了,他們只能在教室里背誦關于這些美好事物的那些干枯乏味的、毫無色彩的句子。”習作必須走進生活,作文教學更應該深入生活。作文課堂教學的當務之急是引導學生走出課堂,深入生活的大課堂,“放學生到水草最肥美的地方,讓他們自己去汲取營養(yǎng)”。
如果使學生感到作文就是生活中的一次次現(xiàn)實的言語交際,是生活的一種需要,那么他們就會把作文當作一種樂趣,一種自覺的行為,作文教學也就會收到理想的效果。為此,筆者在作文課堂教學中采取了“提前命題,定向認知,學習體悟,約期寫作”四步法寫作教學模式。讓學生深入生活,定向觀察、閱讀、采訪、實踐、想象等。這樣一來,教師有充足的時間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作文技法訓練,學生課外廣泛地深入生活,不斷地汲取新知,寫作素材充盈,用起來得心應手。同時,這樣的作文教學集開放性、前瞻性、綜合素質養(yǎng)成性于一體,彌補了傳統(tǒng)作文教學的不足。
一個人對生活有熱情,才能對生活有所發(fā)現(xiàn),生活才能給他增添無限情趣。當堂作文,受時間限制,學生苦于材料不足,只能“追憶過去,回顧往事”,教師的指導又只注重技法訓練,淡化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作文往往陷入套路,語言蒼白無力,內(nèi)容空洞無物。學生的情感得不到發(fā)展,思維無法發(fā)散,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更是無從談起。
人的性格是不同的,人的情趣愛好、人的能力是有差別的,學生是有個性差異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文章、文學作品是多元的。中學生正青春年少,他們身上充滿豐富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索精神,我們必須珍惜、發(fā)掘和利用學生身上的潛在的“能源”。一方面,作文教學要貼近生活,另一方面,更要貼近學生的思想實際。具體地說,就是教師要根據(jù)學生認識水平和思維能力發(fā)展的實際確定作文的內(nèi)容主題,作文練習圍繞內(nèi)容主題展開,并保證學生寫作的自主性。
作文教學必須放開在課外,收攏在課內(nèi),創(chuàng)建好課堂與生活的“超級鏈接”。要做到四個同步:
一是與課文同步。閱讀完一篇課文以后,有什么收獲,有什么感受,有什么看法,及時動筆寫寫??梢詮恼n內(nèi)挖掘,也可以擴展到課文外,即現(xiàn)實生活中與課文里的人或事相似的人或事。或者仿寫,或者縮寫,或者擴寫,或者另辟蹊徑,形式不拘一格。
二是與生活同步。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只要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善于挖掘,就會有寫不完的人,寫不盡的事。
三是與時代的發(fā)展同步。緊跟時代的步伐,奏響時代的強音,唱響時代的主旋律。教師既要經(jīng)常提醒學生關注身邊的小事、熱點話題、國際國內(nèi)大事,又要經(jīng)常把自己知道的價值信息及時傳遞給學生,還要鼓勵學生就這些時事寫寫看法,談談感受,一則不至于讀死書、死讀書、書讀死,二則可以增長見識,提高對事物的認識能力和判斷能力。常動筆寫寫,常動腦想想,也可以使學生養(yǎng)成看電視、聽廣播、看報紙、上網(wǎng)看新聞的良好習慣。
四是與自己的情感同步。人的情感是隨著時光的流逝、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的。昨天還是“愁云慘淡”,到今天就有可能變成了“晴空萬里”;今天還在此地,明天就可能到了彼地。人的情感,可以說是說變就變。一句話、一件物品,現(xiàn)實中的、書本上的,都有可能會讓人觸景生情。把自己的情感以日記的形式或者隨筆的形式真實地表達出來,又何嘗不是一篇篇感人的作文?
當然,這四種同步作文類型,并沒有什么明顯的界限,幾種類型彼此間互相滲透,互相包容,只不過是每一種類型都有其側重點而已。幾種同步作文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不受框框套套、清規(guī)戒律的限制,自由構思,自由想象,自由揮灑。具體體現(xiàn)為:
一是時間上的自由,就是不統(tǒng)一要求學生什么時間寫,從早到晚,只要是屬于學生自己支配的時間,想什么時候寫就什么時候寫。也不統(tǒng)一要求學生什么時間交,學生想什么時候交就什么時候交。
二是空間上的自由。就是無論在什么地方,置身于何地,在學校,在家里,出門旅游觀光,走親訪友,想寫就寫。
三是內(nèi)容上的自由。就是教師不限制內(nèi)容,學生想寫什么就寫什么?;ú輼淠?,飛禽走獸,荒坡野嶺,綠水青山,藍天白云,還有各行各業(yè)形形色色的人,大大小小的事。校內(nèi)的,校外的,農(nóng)村的,城市的,現(xiàn)實的,虛構的,只要是實實在在的,也是想寫就寫。
四是體裁上的自由。就是不限體裁,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想怎么寫就怎么寫,只要能寫出自己想寫的人,寫出自己想寫的事,寫出自己的心里話,就是好作文。
這種自由式作文教學,已經(jīng)徹底擺脫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作文教學格局。對學生來說,作文時,想寫什么就寫什么,想怎么寫就怎么寫,想什么時候寫就什么時候寫,想什么時候交就什么時候交,想寫多少字就寫多少字,想寫幾篇就寫幾篇。作文不再是一種負擔,不再是一種苦差事,因為不是教師逼學生寫、逼學生交,而是學生自己要寫,學生自己要交。即便自由式作文也同樣是一種苦差事,也不是學生自己心甘情愿。這里,我們無須去談論學生如此作文其質量如何,但在數(shù)量上,在形式上,在內(nèi)容上是得到了保證。寫總比不寫好,多寫總比少寫好,常寫總比偶爾寫好,心甘情愿地寫總比帶強迫性地寫好。
作文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作文是抒寫心靈的園地,是聯(lián)系社會的紐帶。語文教師只有創(chuàng)建課堂教學與社會生活的“超級鏈接”,開展豐富多彩的作文活動,營造濃郁的作文環(huán)境,不斷提高學生的作文興趣,引來學生寫作的源頭活水,才能從真正意義上使學生擺脫“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寫作困境,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悅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