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海強
提問是課堂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手段,有效提問可以激發(fā)學生靈活的思維,引導學生不斷向知識的縱深處挖掘。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比绻蠋煱烟釂柕臋嗬沤o學生,讓學生提出疑問,然后在集體討論中解決疑問,這樣的課堂充分體現(xiàn)的是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這才是有效課堂。初中語文學習,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質疑的能力,老師可以鼓勵學生提出疑問,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傳統(tǒng)課堂中都是師問生答的形式,學生一直處于被動的地位,一直在圍繞老師的問題轉,沒有自己獨立的思維。長期形成的固化課堂形態(tài)導致學生已經(jīng)沒有了主動探究的熱情,大腦思維靜候老師來喚醒,甚至老師提問之后也不去積極思考,等著老師把答案講出來。老師也習慣了做課堂的“主角”,不給學生提問的機會,沉醉于自己的預設和講解中。所以,把“問”的權利放給學生,首先需要老師轉變觀念,把課堂還給學生,鼓勵學生對課文的學習提出自己的疑問。只有老師給學生足夠的底氣,學生才有膽量去質疑。如在七年級的一個班級課堂上,學生都乖乖坐好,等著老師投放問題去討論學習。老師此時要和學生一起轉變思想,面對一篇文章,老師可讓學生來問。學生也有自己的想法,只是敢舉手發(fā)問的學生很少老師對發(fā)問的學生要給予表揚,無論問什么,只要和學習內容相關,老師都要給予肯定。
在《散步》一課的教學中,學生對文中描寫的事件很感興趣,很喜歡那種其樂融融的家庭氛圍。老師要引導學生讀文章,感受文章中透出的親情,并鼓勵學生針對文章內容提出問題。只要是與文章內容相關,可以從任何一個角度切入提問。當然,老師要重點引導學生質疑文章的矛盾點:“走大路還是走小路”。從而引出問題:文中哪一個段落描寫最細致?為什么把“我”背母親,妻背兒子描寫得那么鄭重其事?老師會發(fā)現(xiàn)學生提出的問題,很多正是老師備課時預設的問題,也能把握文章重點,所以應該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老師不但要鼓勵學生“敢問”,更要幫助學生“能問”。學生已經(jīng)習慣了“被問”,如果老師泛泛地讓學生面對一篇文章找出自己的疑難問題,學生反而會不知所措。老師可以為學生的提問營造出平等和諧的氣氛,讓學生在質疑時沒有任何思想負擔,這樣學生的思維更加靈活,能夠多角度解讀課文。老師可以利用多種手段創(chuàng)設情景,結合課文內容,誘導學生有疑而問。當學生開動思維問的時候,便會一發(fā)不可收,甚至會生發(fā)出更多的教學資源。老師要篩選有價值的問題作為解讀文章的突破口,這樣學生對文章的挖掘會更加深刻。
如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羚羊木雕》一文,是比較貼近學生生活的文章。老師要給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時間,營造出符合學生心理的情景,老師在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時,要組織學生討論問題的提法。有的學生把重點放在文章的內容上:“主人公”已經(jīng)把羚羊木雕送給了萬芳,這件事該怎么處理呢?有的學生則能夠跳出文章內容提問題:“怎樣才能避免這種不愉快的事情發(fā)生呢?”無論哪種問題,只要與文章相關就可以問。本課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聯(lián)系比較密切,家長與學生之間也存在無法溝通的地方,學生還可以從自身的感受提出問題。老師只要營造出和諧的課堂氣氛,就可以激活學生思維,提出高質量的問題。
老師把“問”的權利力還給學生還不夠,還要教會學生“善問”。語文學習要留給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時間,從字音、字形、字義以及文學常識等基礎內容入手,然后要對整篇文章進行整體感知,讀完一遍要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內容。在解讀課文細節(jié)時要從文章的寫作手法及表達的思想感情入手。每一篇文章都有最感人的地方,或者運用修辭手法感染或者運用富有表現(xiàn)力的詞語,以增強文章的感染力。這些地方應該作為學生質疑的重點。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最好遵循《語文課程標準》進行逐項落實,形成能力以后對文章的解讀就會變得更加簡單。
如朱自清的《春》整篇文章都很美,老師在教學時總是先讓學生美讀課文,然后體會文中所用的修辭手法,感受作者對“春”的描寫。指導學生細究課文內容,從細處著筆提出問題。如文章第一部分的“盼春”,開篇“盼望著,盼望著……”就把作者急切地“盼春心”情表達出來。下文中運用的修辭手法需要學生仔細賞析,所以問題可以設置為:文章第二段寫了春天的哪些景物?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試分析效果。學生可以模仿這種問法,對下文中的春草、春花、春風、春雨的描寫也進行相應的提問。學生在解決也可以學會“提問”,有了問題意識,語文學習就會有更廣闊的天地。
總之,把“問”的權利放給學生是對學生的信任,是“以人為本”的表現(xiàn)。學生質疑的過程是思維積極發(fā)散的過程,學生只有“善問”才能“會學”,才具備創(chuàng)新的基本素質。民主和諧的氛圍是學生發(fā)問的基本條件,老師要努力營造出開放、寬松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發(fā)問,指導學生會問,引導學生敢問、善問,充分體現(xiàn)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質疑解疑中不斷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