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亭
學習分三重境界,第一層為知之者,第二層好之者,最高層為樂之者。如何讓孩子的學習達到最高境界?筆者的觀點是讓孩子產生積極心理,快樂作文,形成習作自覺。
目前小學語文教學通病是低效,主要表現(xiàn)為作文教學低效。孩子作文或言之無物,邏輯混亂;或三言兩語“草草收兵”,“東拼西湊”空話連篇,遣詞造句拖泥帶水,表達不清,無病呻吟;或找本小學生作文選,或背下來稍稍改動,或直接抄襲,或生搬硬套;或模仿例文,編造漏洞百出的作文。究其原因,是孩子作文心理是消極。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作文教學內容“寄生”在語文學科。我們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僅靠教材中要求的七、八次習作訓練。沒有專門寫作教材,教師無米之飲,孩子寫作水平自然低下。
作文教學常規(guī)管理蜻蜓點水。一些學校雖然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和新課程標準,建立了一系列關于作文教學制約機制,但“濤聲依舊”;教師天馬行空,我行我素,久而久之,學生的心理就形成消極心理;學校對于作文教學效果評價弱化。當今對語文教師的教學效果考核中,作文的分數(shù)一般是30 分。而一些教師為了讓孩子“掙分”,采取“背多分”——背小學生優(yōu)秀作文。
新教師有熱情但經驗不足,中年教師處在高原期,得過且過,不研究作文教學,教師自身寫作水平不高。絕大部分老師怕寫作。提起寫隨筆或論文,就感到煩,何況去寫下水兒童化的文章。教師不樂于寫作,何談孩子樂于寫作。教師在指導學生作文時走“老四步”,即“教師點撥——孩子作文——教師批改——教師講評”這種陳舊的教學模式。
一些孩子很少看課外書,即使看了,因無教師引導,也是讀而不法,讀而無收。另外,一些孩子只是一味地看作文書,看作文書里的素材,視野不開闊。還有孩子不會留心周圍的人和事,生活的素材很少。
打開孩子的思維天窗,帶領孩子在習作過程中“來電”、“增值”,孩子會形成習作自覺。如何實現(xiàn)習作自覺呢?可從如下途徑實現(xiàn)。
要改革課程設置,將語文課程進行分離,開設語言課和寫作訓練課。學校要組織教師認真解讀《新課程標準》,按照年段要求,結合編者意圖和教材內容,自主研發(fā)習作指導,建構作文系列化的訓練體系。
提高教師的語文素養(yǎng)和業(yè)務水平是作文教學質量的前置條件。學校建立學習型機制,開展博學活動,廣泛涉獵,吸納營養(yǎng),提升教師的語文素養(yǎng)。為此,一要通過微格形式加強對教師進行學科知識的培訓;二是采取自由和集中學習相結合的方式高舉理論學習的大旗;三是構建“研訓”一體化平臺,加強作文教學的探究,重在閱讀教學中關注教材中的語言形式學習;四是強化教師先于學生習作的意識培養(yǎng)。
我們要鼓勵教師對現(xiàn)行語文教材進行第二次開發(fā),嚴格按照《新課程標準》,認真解讀教材,拓寬孩子寫作途徑。同時,建立作文教學管理的制約和激勵長效機制。學校不要把加強作文教學管理當作一句口號,要措施得力,落實到位。筆者的觀點是學校要從制約和激勵兩方面來調動教師研究作文教學。
教師寫“下水作文”,既能激發(fā)孩子習作的興趣,又能示范感召。教師以身示范,經常寫下水作文,孩子才會信服,才會在“潤物細無聲”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走近孩子的心靈,了解創(chuàng)始們喜歡寫什么,你才能讓孩子寫出的文章來。因此,寫作是個人體驗、心理感受表現(xiàn)的一個過程,一個經常寫作的教師才有可能體會孩子生寫作過程,才能知道學生習作中需要幫助指導的地方。
孩子作文都是根據(jù)“現(xiàn)有的寫作經驗”(包括寫作動機、現(xiàn)有生活積累及表達水平)來進行寫作。如果“這次寫作任務所需經驗”(包括題目要求、有關百科知識與生活經驗、所需技能)與實際的寫作經驗不匹配,孩子就很難寫作了,因此我們首先要幫助孩子提高表達水平,填補生活經驗和寫作經驗,生成寫作內容。
一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孩子的語言表達。教學時,教師要讓學生在品味的基礎上積累課文中精妙的詞語、語句,有特色的句群或文章的表達方法,可引導學生仿句、仿段、仿篇。模仿后,就能學到寫作的范式。
二是引導學生從課本中積累語言。課本的選材基本都是經典,語法十分規(guī)范,所以教師要指導學生從課本里積累語言素材。
三是要從課外閱讀中積累語言。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課處閱讀,教給他們方法,給他們讀書菜單,激發(fā)他們讀課外書的興趣。同時,組織學生開展如經典著作欣賞會、詩歌誦讀競賽、讀書沙龍等活動,營造讀書環(huán)境,讓閱讀形成一種風氣,一種氛圍。
生活是習作的源泉,要引導孩子做生活的有心人。怎么做?這需要老師要指導學生善于觀察生活,善于用生活之水行作文之舟。教師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方法很重要。這樣學生就能對他們所看、所讀就有了自己的思考、看法和見解。在他們寫作時,他們就能自然地做到思我所思,寫我所看、所思、所感、所悟。當學生養(yǎng)成了良好的讀、寫習慣后,教師應該鼓勵學生記日記,記錄真人、真事、真情實感。我們知道日記的最大特點是“自由”。學生寫日記,可以隨心所欲,大膽地傾訴自己的內心想法。鼓勵學生自由作文,寫出的話才是真實的,流露的情感才是真實的,教師給孩子的寫作天空才是嶄新、自由翱翔的藍天。
教師在指導孩子寫作時,一定要對學生的寫作情況作一個全面的了解。孩子是否有寫作的準備?他們在寫作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困難?他們的表達技巧還需要作哪些提高?哪些題目才是孩子感興趣可寫的呢?他們的思考范圍有多大?他們會怎么樣選擇?這些問題都要進行預設。在指導孩子寫作過程中,教師需要提供的支持和幫助主要有三方面的內容:“為誰寫”的指引,對“寫什么”的指引和對“怎么寫”的指引。在指引過程中,最好是為孩子創(chuàng)設一種寫作的情境。
孩子的寫作是寫給老師看的,因此寫出來的東西沒有讀者意識。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以有意識地相機對孩子進行孩子的讀者意識的培養(yǎng),即我們要讓孩子明確我們的寫作是給誰看的意識。
總之,提高小學作文教學質量,關鍵是教師自覺、自主地感召引領孩子形成作文作覺。只有這樣,作文教學才能消除作文教學的障礙,讓孩子樂于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