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愛祥
《林中小溪》是一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隨筆散文。文章描寫了俄羅斯高加索地區(qū)春天森林中的景色,以小溪流淌過不同地勢呈現(xiàn)出的種種情貌,以及從中顯現(xiàn)出的勇往直前、沖決一切的精神,表達了作者的人生信念,溪流成為自我人生道路的寫照。備課時,將此課的教學設計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找出這兩者之間的對應關系,領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顯示的生命力,在情景交融中感悟作者的人生信念,為此設定如下導語。
同學們,我們已經(jīng)讀過不少寫景類的文章,在這樣的文章中,作者往往都是借助景物的描寫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感和人生的體悟。美麗奇幻的自然風光不僅可以給我們以美的享受,而且還可以給我們以深刻的人生啟迪和感悟。前蘇聯(lián)著名作家普里什文的散文《林中小溪》也通過對自然美的描繪,表現(xiàn)了自己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那么這篇文章又是如何將眼前景與人生感悟有機結合完成全文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課文。
接下來在“自讀課文,理清思路”這個環(huán)節(jié)之后,進入本課的重點環(huán)節(jié)“再讀課文,體會情感”,圍繞以下三個問題展開研討:(1)思考作者在對景物的描寫中表達了什么情感和人生感悟;(2)想一想,作者是如何將景物描寫與抒發(fā)人生感悟有機結合的?(將溪水擬人化,溪水流經(jīng)森林的全過程象征人生的歷程)(3)溪水流經(jīng)森林的全過程象征人生的歷程,兩者有何相似之處呢?
學生交流討論后,從文本中可以明確溪水流動的全程表現(xiàn)出了“自信執(zhí)著、堅強勇敢、樂觀積極、不貪享受”的性格特征。圍繞溪水的這些特征獲得人生感悟:“有障礙才有生活,有奮斗才有人生,奮斗可以創(chuàng)造時間,堅持不懈,勇往直前”。
一堂課實踐下來,發(fā)現(xiàn)這篇課文體現(xiàn)出的人生感悟比較集中,文中大量議論性的語句也比較直白的表現(xiàn)了出來,學生思維無法打開,課堂表現(xiàn)不夠出彩。筆者任教兩個班級,根據(jù)各班學生學情的差異,決定對文本進行二次開發(fā)。
細讀文本后發(fā)現(xiàn),本文是一篇寫景抒情之作,作者以一雙慧眼,看到了常人看不到的情趣,捕捉到美妙的瞬間:有開花的草,水滴和石頭,水的歌聲,白樺、秋葉、樹根,有烏鴉、田鼠、啄木鳥,感到冷的小白楊,有記性的松鼠……
再分析學情,學生在之前的學習中已經(jīng)掌握了一些語言賞析的方法,了解了景物描寫常見的手法,本文無疑又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學習景物描寫的范本。因而在另一個班級上課時,將本課的教學重點調整為:體會文中準確、生動的語言及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通過反復誦讀、仔細品味,培養(yǎng)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在情景交融中感悟作者的人生信念。
不同的教學重點需要不同的導入語:“美麗的自然風光令人陶醉,還可以給人許多人生的啟迪。有一位作家,他能那么細致地體會到人與自然的關系,以一雙善于看到常人看不到的情趣的眼睛,捕捉到美妙的瞬間并在散文中充滿著詩意與哲思。在他的筆下,時而有如芳草簌簌作聲,時而有如清泉潺潺流淌,時而有如百鳥唧唧合鳴,時而有如薄冰悄悄脆響……今天,就讓我們帶著欣賞的眼光,走進蘇聯(lián)作家普里什文的《林中小溪》”。
在檢查預習、作者簡介等常規(guī)步驟后,首先進入“復習總結,學法指導”環(huán)節(jié)。先結合以前所學文章,與學生一起總結語言賞析要點。比如,在語言形式上,注意疊詞的妙用,注意句式整散的變化。這個環(huán)節(jié)通過復習舊知,歸納總結,給學生梳理出一把把“尺子”,以便學生帶著這些“尺子”去賞析文本,發(fā)現(xiàn)美點。(先讓學生從之前學過的文章中找一些例子,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
接下來進入“小組合作,美點探尋環(huán)節(jié)”。學生圍繞問題瀏覽課文,討論交流,用剛才討論的那一把把“尺子”去賞讀文本,用自己的慧眼去發(fā)現(xiàn)語言之美。
由于這一環(huán)節(jié)比較開放,學生參與熱情較高,也能夠各抒己見,因而課堂顯得活躍而生動。經(jīng)過小結,學生可以尋找到諸如“用詞精當,巧用修辭”、“感覺豐富,情景交融”、“層次清楚,手法多樣”等多個美點。
最后通過“課堂練習,比較閱讀”進行小結鞏固并體會情感。請同學閱讀《鼎湖山聽泉》和《林中小溪》兩個片段,提出兩個問題:(1)鼎湖山的泉水聲和林中的小溪聲各有什么特點?兩個片段采用了哪種相同的手法,把無形的水聲描摹得生動可感?請舉例說明。(這一環(huán)節(jié)通過實戰(zhàn)演練,鞏固學生賞析語言的方法)(2)景為情生,文章中作者對景物的描寫都是為抒情服務的,因而同樣是水流,抒情主體不同,也就寫出了不同的景物特點。《鼎湖山聽泉》中泉水的歡快、清亮透露出作者對人生的理解:歷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滿生機的。那么《林中小溪》這篇文章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感悟呢?(請學生讀出文中相關議論的語句,聯(lián)系全文,小組討論,體會情感)
教學實踐證明,不同教師之間的同課異構尊重了教師教學的差異和學生學習的差異,在平常教學中比較常見。同一個教師不同班級下的同課異構往往容易被忽略,其實由于班級學情不同,同一個教師能夠尊重學情差異,對教材多次開發(fā),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而且對教師自身成長也大有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