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金進
(福建省龍巖市長汀騰飛小學)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巧設一個與學生現實生活緊密結合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只是經驗展開討論,把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抽象到數學研究的對象上來,讓學生學得自然,學得投入,學得牢固。如以“數字與編碼”這部分內容為例,授課前筆者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讓學生收集家人的各種號碼,包括手機號碼、身份證號碼、車牌號等,讓學生對相關號碼認真觀察,思考這樣的問題:“編碼具有什么特點?編排是不是有一定的規(guī)律?能夠對編碼隨便改動么?”等等,在學生的頭腦中產生了許多很有價值的問題,學生切實感受到身邊處處有數學,積極帶著問題思考數字編碼,讓學生對數學具有親切感,感受到數學應用的廣泛性和重要性,培養(yǎng)學習數學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魯迅先生也曾經說過:“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于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p>
問題的產生離不開特定的情境,形象生動的情境為問題的產生提供了營養(yǎng)來源。將問題與生動有趣的情境相結合,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的認知因素,還有情感因素一起智力有具體問題的解決活動中,并在對問題的探索解決過程中輕松實現有效發(fā)展。興趣是學習成功的秘訣,是求知欲望基礎,是學習的催化劑和營養(yǎng)劑。在低年級的教學中,借助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創(chuàng)設問題,不僅很自然地引入新課,而且還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促使學生帶著問題積極參與到學習全過程。如在教學三年級“年月日”一課時,我設置這樣的一個問題“爸爸今年已經35 歲,可他只過8 個生日,這是為什么呢?”這時,學生有的苦思冥想,有的低聲議論,有的一臉茫然。老師沒有要求學生回答,而是順勢揭示課題“學了今天的知識,就知道其中的奧秘?”這樣巧設懸疑,能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fā)學生的熱情,使課堂充滿活力。
問題情境是不是具有針對性,主要依靠兩大方面。第一,教師通過認真鉆研教材,對教材內容有充分的把握,能夠提出非常關鍵性的,具有核心性的問題。第二,教師把握數學知識“原型”問題,讓學生結合自身經歷,聯系實際,化抽象的數學問題具體化的過程。
對于學習來說問題是出發(fā)點,學生一切思維終歸要落到問題上,問題能夠對學生的學習產生一種引領作用,使學生按照一定的步驟與計劃展開數學學習活動。所以,教師在備課階段一定要對“這節(jié)課教什么”“為什么教”“怎么教”等問題充分把握,緊密以課時教學目標為依據,從學生實際認知水平出發(fā),對課堂教學重難點突出,對具有針對性的關鍵問題精心設計。以四年級“三位數乘兩位數”部分教學為例,對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做到掌握,對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算理做到理解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理解算理是這堂課的教學難點。所以,結合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提出這樣的問題:“145×12 結果是多少?你們可以自己想辦法對結果計算么?”調動學生已掌握的知識經驗,引導學生對“兩位數乘兩位數和三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方法”主動利用,并向“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乘法中遷移。為了對教學難點進一步突出,注意對學生向深入引導,提出“145×2 與145×1 分別表示什么?為什么5 要寫在十位上等問題,學生通過交流、探討與認真分析加深了對整數乘法的算理,對課堂教學難點實現把握。學生通過活動掌握了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乘法方面的一些經驗,教師對學生做好引導,及時總結相關算法,加強教學目標落實,提出“如何計算三位數乘兩位數”問題,使學生通過總結、回憶、在辨析與交流中使零散的、不完整的認知不斷完善內化,進而真正落實課堂教學目標。
利用關鍵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展開數學探究,學生通過探究能夠掌握一些相對膚淺的、粗糙的的學習經驗,并且這些學習經驗不具有系統性,所以教師對課堂可能生成的情況做好預設,通過詰問、追問等構建一個問題群,在學生思維領域引發(fā)沖突,促進學生的思考更加深入對問題深入解決,進而對知識的掌握更加明確清晰,具有系統性,為課教學目標順利實現創(chuàng)造條件。以二年級“軸對稱圖形這部分學習為例”,教師設置了這樣的問題“你們能夠自己動手剪出一個對稱圖形么?”學生于是開始行動起來,練習剪裁各種圖形。不少學生在操作過程中,一味對別人的剪法模仿或對課本的剪法參照,但是卻不明白為什么;不少學生在剪紙方面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但是卻不明白為何要這樣剪;部分學生能夠剪出軸對稱圖形,但不明白對折的意圖等。從這種教學預測出發(fā),讓學生對自己的作品展示,對自己的減法向同學介紹,及時引導學生反思操作過程,思考“要是剪裁過程中不對折,就一定剪不出軸對稱圖形么?”再思考“對折剪有什么作用?”教師提出的這些問題之間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問題結構群,激發(fā)了學生的思考能夠更加深入,使得對折剪和軸對稱圖形之間實現了連接,促進操作經驗向數學經驗升華,使得學生更深刻地認識自己的操作行為:“利用對折剪對稱圖形,可以使剪出來的圖形兩邊徹底重合?!比绱?,為接下來對軸對稱圖形概括,積累了更多的感性材料,同時有效鍛煉了學生思維,使得整堂課數學氛圍濃郁。
探索性,就是教師所呈現的問題要具有障礙性、挑戰(zhàn)性,需要學生經歷體驗、探索過程才能得出結論。因為只有讓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才能內化為自身的知識。
對探索性的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指教師從學生實際認知識結構思維水平出發(fā),將一些探索性的問題設置在知識探索過程中,引導學生能夠對問題發(fā)現、學會分析問題、能夠對問題創(chuàng)造性解決。教師采用這種方式,發(fā)揮問題作的引導作用,讓學生展開學習始終帶著問題,自主去發(fā)現或通過創(chuàng)造掌握將要學的知識,從而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創(chuàng)造欲望。因此,在教學中,要注重創(chuàng)設探索式問題情境,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望,達到設疑、激趣、引思的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探索過程,推理過程和發(fā)現過程。
總之,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創(chuàng)設有效的問題,才能激發(fā)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學生思維的火花、智慧的靈感將不斷產生。通過問題的引導,學生能夠對知識展開積極的探索,通過參與解決問題的整個過程,最終完成知識體系的構建,從而學生得到發(fā)展。
[1]學生主體參與,課堂更精彩[J].課程教育研究,2013,(17).
[2]李青春.基于新課程理念的小學教學創(chuàng)新[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0,(12).
[3]合理運用“洋思”模式構建自主高效的小學課堂[M].新課程,2010,(10).
[4]宋秋前.有效教學的理念與實施策略[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