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娜
(江西省廣豐縣永豐中學)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fā)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們的國際交往空前頻繁,我們的國家急需大量的外語人才。然而,在今天快速發(fā)展的市場經濟中,社會所青睞的是那些聽得懂、說得好,讀得快,寫得順、譯得準,具有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外語人才。而那種語法條文背得滾瓜爛熟,詞匯短語的用法說得頭頭是道,需要他寫或者譯的時候他有點難為情的知識型的外語人才,很難在今天的社會上找到屬于自己的理想位置。這個不爭的事實,對于我國新世紀的外語教學具有方向性的指導意義。因此,培養(yǎng)初中學生英語口語交際能力勢在必行。
那么,怎樣提高初中生英語口語交際能力呢?
準確的發(fā)音是練習口語的基礎。英語中的個別音素起著區(qū)別詞義的作用,因此發(fā)音一定要準確,不能含糊或似是而非,音發(fā)錯了會使對方感到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甚至還會造成誤解,引起不必要的麻煩。所以,只有將國際音標的各個音發(fā)準,才可以正確讀出詞匯,再根據(jù)讀音規(guī)則準確讀出完整的句子,這樣就可以進行語言交流了。
聽說是密不可分的兩項語言基本功。眾所周知,聲音是有形象的。在口語訓練過程中,可采用聲音記憶法來記憶單詞,即將我們掌握的詞匯以聲音的形式存儲在大腦中,在聽別人使用該詞時立即反應出它的詞義,這一過程就是聽的過程。在使用時,再以聲音的形式將它們從大腦中調出來,這一過程就是說的過程。這一說一聽恰巧構成了口語對話的基本形式。美國心理語言學家Wilga M.Rivers認為,聽的過程不僅是一個接收的過程,而且還是一個建立的過程。聽的理解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被稱為感覺階段。在此階段,學習者得到的僅僅是一個膚淺的印象,能粗略地識別,并對所聽材料進行初步地切分音段,這基本上是一個被動接收的階段。第二階段被稱為識別階段,它是一個通過切分音段和組織音段來識別的階段,即將接收的信號逐一加以識別,并將已識別的與正在識別的聯(lián)系起來。這個識別過程是積極的、細致的。第三階段被稱為領悟和建立階段,即通過認知系統(tǒng)重復所聽材料,而且不時地把已理解的東西與聽到的加以對照和修正。學習者通過重新理解,使所聽材料成為一種較容易保留的形式存入記憶里。這樣,理解了的材料得到了綜合加工,形成的是語義信息。有了語義信息,人們再尋求表達形式。從聽的理解過程,我們可得出結論:學習者學說英語必須從聽開始,先聽別人說,反復多聽幾次,知道怎樣說,以及在什么情況下說什么時,便會產生強烈的交流欲望。這樣,開口說話,表達思想,進行語言交際便成了大量聽的必然結果。學習者由于聽的深度與廣度不同,口頭交際能力差異很大。那些聽得多、理解得多、范圍又廣的學習者,口頭交際能力就強,而那些聽得少,理解不透徹的學習者,在表達時,就會感到無話可說,或者不知如何說,口頭交際能力就相對較弱。
口語教學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交際能力,教師應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口頭交際的習慣,做到語言清晰、流暢、達意。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思維的習慣,加強以習得為主要形式的英語思維能力訓練,是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表達思想的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徑。用英語思維的能力是指在排除本族語干擾的情況下,用英語直接理解、判斷和表達的能力。未經英語思維能力訓練的人,大都是將聽的東西譯成自己的母語后再儲存在記憶里。在表達前,再把語義信息,即他想說的,在腦子里下意識地尋求母語的表達式,然后再把它譯成英語。這種做法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母語的干擾。這樣借助于母語表達出來的東西是不可能地道的,大都是Chinglish(中式英語)。比如,讓別人先進門或先上車時,一些英語學習者根據(jù)漢語表達習慣常說成:You go first,或Gofirst,please.而地道的英語表達是:After you.再比如,中國人與朋友道別時,常說“走好”“慢走”“慢點兒騎(自行車)”之類的客套語。一些喜歡用母語思維的英語學習者會習慣地說:Go slowly,walk slowly或Ride slowly.而英美人常微微一笑并作個表示再見的手勢即可。實踐證明,運用上述方式與人交際常會出現(xiàn)障礙甚至導致交際失敗。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讓學生聽地道的英語,培養(yǎng)他們邊聽邊直接用英語去理解的習慣,克服母語干擾,直接用英語表達的習慣。學生只有在一系列主動、積極的思維活動中用英語理解和表達思想,才能真正獲得英語口頭交際能力。第一,聽廣播或磁帶,記憶地道的英語表達法和習慣搭配形式,模仿英美人地道的語音、語調。這樣,在交際場合中,我們即可選用貼切的語言(語音、語調)來表達思想。第二,從大量的閱讀中獲取確切的英語表達形式。俗話說“處處留心皆學問”,只要我們隨時隨地從英語書籍、報刊雜志及媒體等各種閱讀材料中獲取信息,并留意其中地道的英語表達法,才能在交流中避免出現(xiàn)中國式英語的情況。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本鸵呀浀莱隽伺d趣的重要性。只有激發(fā)學生對口語表達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使教師的教學與訓練有所起色。因此,給學生設置一種語言學習的環(huán)境,讓學生身置語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通過語言氣氛的感染,在自覺不自覺的狀態(tài)中去說,以期達到掌握語言的目的。創(chuàng)設情景的方法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內容,精心設計活動,把電視節(jié)目中的有趣活動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如辯論會、搶答競賽、游戲等。學生在有趣的活動中動手、動腦、從而使學生學其知、得其樂、悟其道,把平常的課文變成有趣的故事、小品等進行表演,以此來創(chuàng)新情趣,培養(yǎng)說的能力。
總之,英語口語教學應越來越受重視,它應從封閉型轉向開放型,從靜態(tài)型轉向動態(tài)型,這既促進了教師的能動性又發(fā)揮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因此,英語教師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們在英語口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找出對策,并在實踐中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營造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抓住英語學習的“黃金階段”,培養(yǎng)出口頭、筆頭都優(yōu)秀的英語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