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英超
(河北省樂亭縣中堡鎮(zhèn)老爺廟小學)
教育是生活的別名,生活和教育如桴鼓相應,不可分割。讓品德教學融入到生活之中,在生活當中不斷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讓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接受到全方面的教育,不斷提高覺悟,明確志向,提升素質,喜歡生活與環(huán)境,熱愛國家和民族。教學過程當中,要和生活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做到有實效性、針對性。
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在他的眼里,教學資源豐富多彩,絕對不限于教材內容。生活是廣闊的,學生們每天都融入生活之中,學習離不開生活,確切地說,生活也是學習的一部分。擴大了教學資源,學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經驗、感知體驗都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也只有教學資源豐富起來,學生才能夠更深刻地感受到生活經驗,豐富他們的學習內容,充實他們對品德課的認識,從而才能夠做到不斷地拓展教學空間,讓學生們接受良好的教育。反之,脫離生活的教學,干癟的教學內容,說教式的教育方式,根本無法引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學習中只會敷衍了事,也無法凈化他們的心靈,達不到教學要求。
例如,在教學《家長關愛我成長》一課時,絕對不能照本宣科。在上課之前,我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我來到班長的家中,收集了很多的材料。班長的母親連班長小時候甚至一歲時候的衣服都擺放得整整齊齊,他小時候的襪子都是他母親自己編織的,班長的帽子都有十八個,班長的相冊有十二個,每一個物件都是一個動人的故事,說起班長的往事,班長的媽媽可以滔滔不絕毫不重復,介紹往事的過程當中,媽媽的臉上充滿了興奮和愉悅。班長以前用過的每一件東西,都代表著班長一步步地成長,里面都包含了做媽媽的艱辛。其中最感動人的,是媽媽做了十幾本日記,從班長出生以來,第一次的走路,第一次的呀呀學語,第一次發(fā)出對媽媽的呼喚,第一次到幼兒園,班長第一次到小學學校,班長的媽媽如數家珍。我把這些選擇出最動人的事例和物品擺放到同學們面前,讓鮮活的現實和教科書里面的內容結合起來,因為班長是同學們心目中最優(yōu)秀的同學,同學們都喜歡他們的班長,這樣引出教學主題具有良好的教學效果。之后,我讓大家紛紛發(fā)言,介紹自己生活中最感人的故事,自己的爸爸媽媽是怎樣的呵護他們,有的同學在介紹自己的事情的時候,眼淚禁不住嘩嘩地流,引得很多同學都留下了幸福的淚水。從一個一個真實的故事當中,他們在心中油然升起對家長的愛,大家一致認識到,天下之間最愛我們的就是父母,父母對自己的養(yǎng)育之恩比山還高比水還深,父母非常不容易,現在一定好好學習,當大了以后,一定發(fā)奮工作,努力回饋父母。這樣教學,讓教材與兒童的真實生活之間建立起一種“互相進入”的通道,同學們能夠產生共鳴,真實的事例能夠撥動每一位同學的心弦,讓他們具有深刻的感受。
只有把教學內容滲透在生活之中,才能夠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才能夠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注意在教學中引進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對學生進行價值引導。角色扮演的重要意義就是讓學生增強感受,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能加深他們對文本的閱讀興趣,能更好地把學習內容和生活緊密地聯(lián)系到一起。角色扮演實質上就是生活的一個行為片段地再現,體現了對學生的教育思想,用生活化的手段來進行感染。角色扮演的過程當中,孩子們一邊體驗,一邊表達,一邊觀察,一邊探究,從而豐富他們的想象,促進他們對自身的價值進行準確的判斷,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和道德水平。
在教學《我要向你學習》中,有一個比較關鍵的環(huán)節(jié),就是“什么是真正的取長補短”,我這樣安排大家,先進行思考,是不是每一個人都有一定的長處和亮點?有沒有人是一個十全十美的人?我們敢保證自己一生過程當中不犯錯誤嗎?世界上有沒有完全沒有優(yōu)點的人?思考完之后,讓大家進行交流,可以暢所欲言,小組之間進行討論,設計一些真實的場景,讓有表演特長的同學進行表演,讓同學們進行點評,在表演過程當中,教師隨機進行價值引導,拓展學生的思維。比如說進行一些啟示:以前是有過這樣的經歷?這算是取長補短嗎?這樣的取長補短有沒有不完美的地方?有沒有更好的取長補短的方式呢?然后讓大家說出自己的理由。學生們紛紛發(fā)表意見,他們認識到真正的取長補短應該是大家共同進步,共同提升,而不是個人的完美成長。在角色扮演的過程當中,大家增強了正誤的判斷,提高了對是非的辨別。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必須從生活習慣開始,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良好的思想品德,只有在生活當中才能夠得到體現。教學《遵守交通規(guī)則》以后,讓學生認識到,大家必須在馬路上真正地做到遵守交通規(guī)則,養(yǎng)成良好的交通行為,才算是完美地完成了學習,而不是在課堂上答對問題,品德學習來自于生活當中,又回到生活中去。
通過教學讓學生了解了新的知識,然后把它們用到生活當中,從課堂生活拓展到家庭之中,之后再拓展到社會,讓學生成為社會上的學生,不僅僅是課堂上的學生,也只有參與到社會實踐之中,走進生活,不斷地豐富自己的經驗,將自己的所學用于生活,指導自己的生活和學習。
學校是社會的一個縮影,社會是放大了的一所學校,教育中有生活,生活中處處是教育。慧人慧語說:“在教室外吸到的空氣,總要比教室內的新鮮;在實踐中得到的經驗,總要比課本中的豐富。”教材上的內容畢竟是有限的,課堂上的范圍畢竟是狹窄的,學習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掌握知識走進社會,增強他們對知識的體驗,讓他們把理論和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生活是活生生的,理論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樹長青,真實的體驗豐富多彩,會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天長日久,加強他們的自我教育。教學《保護環(huán)境》一課中,可以讓學生自己去進行調查,可以到社會中去了解,可以在網上搜索材料,學生們都大吃一驚:原來我們生活的社會遭到了這么大的污染,如果不注意環(huán)境保護,人類最終會毀滅自己。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有的同學便舉例說,有一次他們全家去旅游,在海邊吃了污染的大閘蟹,結果全家中毒,經過經濟搶救,好不容易才脫離了危險;有的同學舉例說,每到冬天,都看不到一點的陽光,聽爸爸媽媽說,他們小的時候,陽光燦爛萬里無云,這都是環(huán)境污染的結果。這樣的學習,把學生帶回到真實生活中,讓他們去進行思考,因為將來的世界是屬于他們的,感受、體驗、分析、反思一系列的教學活動,會實現品德教育的最終目的。
綜上所述,生活離不開教學,教學也離不開生活,二者如影隨形才能夠達到教學的需要,才能夠促進品德教育的實施,教學要以學生的生活為主線,以兒童豐富多彩的實際生活為內容,以密切聯(lián)系兒童現實生活的活動為載體,對學生的成長給予更多的關注,讓他們成為德才兼?zhèn)涞男乱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