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蕾
(北京工業(yè)大學)
大學生參與國際志愿服務的動機與引導策略研究
◆楊 蕾
(北京工業(yè)大學)
近年來,世界各地的國際青年志愿者工作營項目蓬勃發(fā)展,為我國大學生參與國際志愿服務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舞臺,也帶來了大學生參與國際志愿服務的新時尚。志愿者工作營項目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的歐洲,通過借助來自不同的國家、宗教和文化背景的青年人的集體力量,幫助受創(chuàng)后的歐洲地區(qū)恢復重建。后來,該項目逐漸從歐洲傳播到世界各地,并逐漸將工作目標轉換為幫助青年人沖破文化、社會和民族的差異,增強責任感,增進互相了解和學習,從長遠角度促進世界和平。國際青年志愿者工作營項目的服務類別包括建筑翻修、環(huán)境保護、社區(qū)服務、農(nóng)場服務、文化保護等。一般情況下,每個工作營項目持續(xù)2~3周,每個工作營團隊由10~20名來自不同國家的16~26歲的青年人組成。工作營以英語為主要工作語言,實行資深志愿者負責制,所有工作營成員每天工作和生活在一起,并輪流負責營地的衛(wèi)生打掃和飲食安排。志愿者在營地服務期間的食宿費用由志愿者組織機構承擔。
大學生參與國際志愿服務,對于拓寬視野,提高知識和技能,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具有很好的推動作用。高校作為大學生國際志愿者的主要組織機構和輸出機構,有必要清楚了解大學生參與國際志愿服務的動機和需求,進而對其進行有效的引導。本研究旨在突破傳統(tǒng)的問卷調(diào)查法在設定問題時的封閉式答案范圍,采用深度訪談法研究大學生參與國際志愿服務的動機及其形成階段,并對高校提出建議。
本研究的對象為北京地區(qū)3所高校的21名在大學期間曾經(jīng)參與過國際志愿服務的青年志愿者。在抽取的樣本中,男性9人,女性12人;年齡分布在19~25歲,平均年齡為22.1歲;參與志愿服務的國家為美國、德國、法國、西班牙、意大利、比利時、芬蘭、愛沙尼亞;服務時長為2~3周;服務類別包括建筑翻修、環(huán)境保護、社區(qū)服務、農(nóng)場服務、文化保護。
為了了解大學生參與國際志愿服務的動機、原因和目的等情況,本研究采用了質性研究方法,通過半結構化訪談方式實施調(diào)查,并根據(jù)“扎根理論”對訪談資料進行了三級編碼和類屬分析,編碼階段為:逐級對訪談資料進行一級編碼(開放式編碼)、二級編碼(軸心編碼)、三級編碼(核心編碼)。
在開放式編碼階段,被訪者提出了“鍛煉實踐能力”“提高英語水平”“做好事”“宣傳展示中國的魅力”等23個參與動機,可以被分為“自我成長”“利他主義”“民族理想”“自我實現(xiàn)”和“休閑放松”五類。在軸心編碼階段,這五類構成了動機類屬分析中的五個主要類屬,并在每一個主要類屬中包括了若干分類屬,例如在“自我成長”類屬中,包括了“鍛煉實踐能力”“提高英語水平”“開闊視野”“了解不同的文化”等;在“利他主義”類屬中包括了“責任感”“做好事”“幫助別人”等;在“民族理想”類屬中,包括了“宣傳展示中國的魅力”“幫助外國人了解中國”等;在“自我實現(xiàn)”類屬中,包括了“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使自身價值得以實現(xiàn)”等;在“休閑放松”類屬中,包括了“新奇有趣”“出國旅游”“放松心情”等。
在訪談中,提出以“自我成長”為動機的被訪者共有18人。主要情況如下:
1.鍛煉和提高個人能力,豐富人生經(jīng)歷
我的專業(yè)是社會工作,這次參加國際志愿服務我選擇的是社區(qū)服務,希望能豐富自己的專業(yè)實踐經(jīng)歷,并了解其他國家在社會服務方面的具體舉措(被訪者16)。
我的英語讀寫還不錯,但是口語比較差,這個活動可以讓我每天都生活在英語環(huán)境中,對提高我的口語水平特別有好處(被訪者6)。
大學生應該多接觸社會,通過參加國際志愿服務收獲知識、技能和經(jīng)歷,使自己在未來就業(yè)中獲得更好的聘任機會或者向雇主更好地展示自己的能力(被訪者13)。
2.開闊視野,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
我對國際貿(mào)易很感興趣,以后也想從事這方面的工作。每個營地都有很多來自不同國家的年輕人,我希望能夠借此拓寬國際視野,對未來的工作有所幫助(被訪者7)。
我想出去看看世界,體驗不同的文化,希望能給我的生活注入新的元素(被訪者5)。
我喜歡看美國電影,希望能夠親自到美國去了解美國的文化(被訪者15)。
3.結交世界各地的朋友,擴大自己的社交圈子
我的生活圈子里都是中國人,我希望能結交到一些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國籍的朋友,而國際志愿服務給我們提供了這樣的機會(被訪者2)。
在營地里,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人每天都生活和工作在一起,我覺得這對于增進我們之間的互相了解很有幫助,可以讓我們真正成為朋友(被訪者11)。
在訪談中,提出以“利他主義”為動機的被訪者共有15人。主要情況如下:
我的想法比較簡單,就是想做好事。我覺得能為別人做點事很光榮(被訪者12)。
現(xiàn)在科技這么發(fā)達,縮小了各國之間的時空距離,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具有世界公民意識,不僅對祖國有強烈的責任感,也應該盡可能關心其他國家的事情,為其他國家的人民提供幫助(被訪者20)。
作為大學生,應該有責任感。我希望我能夠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而且?guī)椭鷦e人能讓我感到快樂(被訪者10)。
在訪談中,提出以“民族理想”為動機的被訪者共有8人。主要情況如下:
國際志愿者是展示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的一個窗口,我希望借此機會能夠宣傳和展示中國的魅力,能夠為祖國做點什么(被訪者14)。
在網(wǎng)上看到有些外國人關于臺灣的認識很氣憤,希望自己能夠借參加國際志愿服務的機會,告訴外國人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被訪者3)。
中國在改革開放以來在經(jīng)濟社會文化建設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希望自己能夠把中國的發(fā)展變化與外國年輕人交流和分享(被訪者18)。
在訪談中,提出以“自我實現(xiàn)”為動機的被訪者共有6人。主要情況如下:
到國外參加志愿服務活動,我能夠獲得很大的成就感和滿足感。(被訪者9)。
參與國際志愿服務能夠使我所具有的知識和技能得以應用和實踐,還能夠助別人,我覺得個人價值得到了實現(xiàn)(被訪者17)。
能夠和外國人一起工作,能夠提高我的自信心,實現(xiàn)我的價值(被訪者21)。
在訪談中,提出以“休閑放松”為動機的被訪者共有17人。主要情況如下:
我想去法國旅行,但我是學生沒有收入。參加國際志愿服務是一種很好的旅行方式,不僅可以在法國停留3個星期,而且在營地期間的食宿費用都由對方承擔,這對我實現(xiàn)出國旅行夢特別合算(被訪者8)。
學習很辛苦,我希望利用暑假充分休息和放松,遠離日常的學習壓力和循規(guī)蹈矩的學習生活(被訪者3)。
我從沒出過國,看到電視里介紹其他國家的美麗風景很向往,希望通過參加國際志愿服務出去看看(被訪者19)。
通過調(diào)查了解到,大學生參與國際志愿服務的動機不是一成不變的,其初始動機伴隨著參與國際志愿服務的深入會逐漸產(chǎn)生變化。動機的轉化過程可以分為尋求探索、認同內(nèi)化兩個階段。
通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20名大學生中在參與國際志愿服務前僅有3人曾經(jīng)出過國,沒有人表示非常了解國際志愿服務的內(nèi)容。因此,在尋求探索階段,大學生對國際志愿服務的認識不足,缺乏必要的價值觀支撐和情感體驗,對國際志愿服務的意義和價值并沒有深刻的認識,其動機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著“獵奇”思想,抱著“試試看”“新奇”“好玩”的心態(tài)參與國際志愿服務。在這個階段,大學生是否愿意參與國際志愿服務容易受到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參與志愿服務的動機不夠明確、穩(wěn)定性較差,志愿服務行為不易持續(xù)。
放假了沒什么事做,國際志愿服務對我來說很新奇,想經(jīng)歷一下。我也希望能借此機會得到一些鍛煉和提高,具體目標不是很明確(被訪者1)。
我想在大學階段能夠出國開闊視野,而且時間長一些。正好學校提供了這樣的機會,不僅能夠做好事幫助別人,而且在項目可靠性等方面也有保障,我就報名參加了(被訪者4)。
最初報名是因為去年我的一個同學參加了這個項目,回來以后說特別好,所以我也抱著試試看的想法打算參加一次試試(被訪者6)。
在認同內(nèi)化階段,大學生主動了解國際志愿服務的內(nèi)容,親自參與國際志愿服務的過程,逐漸熟悉和適應了國際志愿服務的環(huán)境,認識和了解了國際志愿服務的具體情況,逐步體驗到國際志愿服務的價值和意義。同時,大學生對參與國際志愿服務的動機逐漸明確和具體,認清了自己的參與需求,并在參與中不斷尋求滿足,將志愿精神逐步內(nèi)化為自身道德體系的一部分。
我選擇的是社區(qū)服務,最初想的就是陪那些沒有親人的老人聊聊天,幫他們做些家務活。但是后來我越來越發(fā)現(xiàn),有什么能比給他們帶去快樂、帶去關注更滿足的呢?有什么能比他們感激的眼神和分別時依依不舍的擁抱和眼淚更珍貴的呢(被訪者2)?
我的工作內(nèi)容是在森林里為小鳥建造房子,剛參加活動時,我享受自己因為奉獻而獲得的成就感,但是后來這種成就感慢慢變成了責任感。現(xiàn)在,當我發(fā)現(xiàn)馬路上有垃圾就會主動撿起來扔進垃圾桶;看到別人要摔倒就會主動上前扶一把(被訪者15)。
我在德國每天都與殘疾人打交道,每天用肢體語言和簡單的英語跟他們交流,這幫助我克服了語言和思維模式的障礙,增強了我的溝通交流能力,也鍛煉了我的專業(yè)能力。同時我也認識到,志愿服務不僅需要責任感和激情,也需要專業(yè)技能和持之以恒(被訪者16)。
調(diào)查表明,大學生參與國際志愿服務的動機主要包括自我成長、利他主義、民族理想、自我實現(xiàn)和休閑放松五個主要類別。在參與國際志愿服務的過程中,大學生的動機是動態(tài)變化的,主要可以分為尋求探索階段和認同內(nèi)化階段。高校作為大學生國際志愿者的主要組織和輸出機構,應當加強對大學生的引導,在項目宣傳、項目優(yōu)化和志愿者培訓等方面加強工作。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日益加快,中國與外界的交往日益頻繁,年輕一代的大學生對參與國際交流、拓寬國際視野的需求不斷上升。基于志愿者工作營項目的國際志愿服務恰巧為大學生提供了這樣的機會,也架起了中外青年文化交流的橋梁。目前,國際志愿服務在我國大學生中的認知程度還比較低,很多大學生沒有聽說過或僅僅知道而不了解。因此,高校應當加強對國際志愿服務項目的宣傳和推廣,進一步完善宣傳體系。高校應當發(fā)揮其作為大學生國際志愿者的組織和輸出機構的主導作用,定期對國際志愿服務的營地分布、工作內(nèi)容、參與流程等進行收集整理和發(fā)布,積極引導國際志愿服務在高校內(nèi)的發(fā)展。同時,高??梢哉匍_國際志愿服務總結會、報告會,組織已經(jīng)參加過國際志愿服務的大學生結合服務經(jīng)歷和個人體會向全校學生進行宣傳推廣,加強大學生對國際志愿服務的了解和認識,營造校園良好的國際志愿服務氛圍。
大學生渴望在國際志愿服務中幫助他人、實現(xiàn)個人價值,也希望通過參與國際志愿服務擴展知識、增長見識、擴大圈子、提高能力。如果大學生的這些動機得以滿足,他們參與國際志愿服務活動的興趣就會加強,志愿服務行為容易得到延續(xù);相反,如果其積極性受到打擊,動機得不到滿足,他們參與活動的愿望就會減弱,志愿服務行為的質量難以保證,志愿服務行為也難以延續(xù)。因此,高校在聯(lián)系和建立國際志愿服務項目時應注意篩選,既要充分重視項目本身的實際意義,也要關注項目能否讓志愿者本人獲得進步和發(fā)展。在每期活動結束后,應該對項目情況進行總結和評估,充分了解志愿者對項目的評價,分析每個項目的優(yōu)勢和不足,并將情況及時與國際志愿服務組織機構進行溝通,使項目能夠滿足大學生的實際需要。
國際志愿服務不同于國內(nèi)一般的志愿服務活動,對志愿者的安全意識、適應能力、溝通能力、外語能力、心理素質等都有更高的要求。國內(nèi)大學生通常在參與國際志愿服務前沒有出國的經(jīng)歷,對國際志愿服務的內(nèi)容、形式、意義、潛在危險等認識不足,如果不加以系統(tǒng)的培訓,他們很容易在服務中遇到問題甚至危險,也會對國際志愿服務留下惡劣的印象。因此,高校應當強化國際志愿者的培訓工作,進一步完善培訓體系。高校應當制定系統(tǒng)的培訓計劃,編制培訓手冊,從國際志愿服務介紹、志愿者精神、口語交流能力、對外交往禮儀、外國風土人情、安全自救技能等方面對志愿者進行培訓,提高大學生參與國際志愿服務的基本技能,幫助大學生志愿者在國外自如地工作與生活。
[1]曾雅麗.比較視角下的大學生志愿服務:制度化與專業(yè)化[J].高等教育研究,2012,(03).
[2]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