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鋒
(山東臨沂市平邑街道東陽完小)
品德與社會教學應解決教育教學活動與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機制,主張教育應在回歸生活與超越生活之間保持必要的張力,應通過有效的教育教學策略來實現(xiàn),否則,簡單地回歸生活,就有可能犯實踐上的錯誤,造成教育質量的下降。
我縣品德與社會正處于課改前期。因此,我們的教研方向要定位于課程標準的設計理念,一方面,把教研的重點放在關注教學如何同歸兒童的生活世界;另一方面,我們要引導老師更多地進行教學回歸生活之后的思考,尋求有效的教學引導策略,不斷克服一味講大道理、喊空口號、提空洞要求的品德教育的陋習,改變以往社會知識的純知識性教學觀念,提高在生活中促進學生主動建構發(fā)展的教學能力。下面僅結合自己教學實際,就如何以生活設計教學,以教學指導生活為話題,談幾點思考。
品德與社會課程雖然力求反映兒童的整體生活,但教材資源是有限的,并不能涵蓋兒童的整體生活。因此,我們的教學要善于利用教材,整合教材,為兒童整理、反思與拓展自己的生活提供一個范例。這里就有一個重要的任務──整合。
例如,在教學《清晨,誰為我們在忙碌》一課時,對于生活在農村孩子而言,要知道教材中以城市里那些“看不見的手”為主設計的教學內容實在是有些勉為其難,在教學中,為了破解這一困局,教師大膽對教材進行取舍,整合。收到的效果是明顯的,教學是具有實效性的。教學中教師立足農村學生的實際,首先讓學生從學校里、從身邊發(fā)現(xiàn)一些看不見的手:清晨是誰的雙手為我們打開學校的大門?是誰的雙手悄悄地把我們學校的廁所打掃的干干凈凈?是誰在我進校前把我們學校的花池灌溉完畢?用這些問題讓學生進一步討論我們周圍有很多人默默地為我們付出了勞動,進一步讓學生討論他們都是怎樣辛勤工作的。
教師合理整合教材,舍棄了不合學生生活實際的內容,補充了學生熟悉的生活現(xiàn)象,達到了同樣的教學效果。
品德與社會、品德與生活課程回歸生活一個很重要的標志,就是我們的教學往往選取典型的、有教育意義的兒童生活的真實體現(xiàn)的“生活事件”。學生對平時的豐富多彩的生活缺乏回味、缺乏感受,不善于理性的分析,各種事件很容易進入他們的眼球,卻不容易進入他們的內心,這為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帶來很人的困難。這種狀況主要是由于應試教育造成的:應試教育將兒童豐富多彩的生活縮減為單一的學習生活,導致兒童生活的貧血化和空殼化,升學成績壓力,讓學生對豐富多彩的兒童生活無暇思考,來不及回味。如何幫助學生回歸生活,深入生活,在現(xiàn)實生活中提升認識,調研生活就是一個很有效的途徑。通過調研,學生才能提升對生活的認識,從而提高了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實效性,德育工作不僅僅停留在教師口頭的說教上,還切實落實到學生的心里。
如教學《看不見的手》一課,教師課前先布置調布活動──我們學校里的后勤工作人員在平時是怎樣工作的,我們學校的教師是怎樣辦公的,城鄉(xiāng)公交司機一天的生活是怎樣的,郵局、銀行、電信局、醫(yī)院等單位的工作人員春節(jié)是怎么過的。在課堂上,學生們興致勃勃地交流著他們調查了解到的情況。“我們學校的廁所清潔工5:00 就起床,為了不影響師生上廁所,他們要在師生到校前把廁所打掃干凈,真不容易”;“醫(yī)院的工作人員過春節(jié)也要上班,無法和家人團聚,有的好幾年沒能回家,真苦呀……”像這樣的活動還有很多。
這樣交流以后,同學們都深深感到為我們服務的叔叔阿姨真辛苦,以至于有的學生天真地說過春節(jié)的時候家家都提前把藥準備好,讓醫(yī)生回家過春節(jié)。教學進行到這里,沒用教師過多的引導,固定的教材圖片、文字變成了學生周同活生生的事例,通過調查活動學生對教學內容有了較深刻的認識,很容易的完成了預定教學目標。試想,如果沒有對生活的調研活動,學生會有這樣那樣的感慨嗎!
當然,實際教學中,教師可根據(jù)教學內容的需要,除了安排一些調查走訪活動以外,合理安排一些體驗生活等類似活動,讓學生有目的的走入生活,去關注平時看到但未深入體驗過的事情,獲取深層次的情感體驗,往往會給教學活動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們的品德與社會教學不能局限于對兒童生活現(xiàn)狀的指導,還要著眼對學生未來生活進行規(guī)劃與展望。教學《我愛我的家人》一課時,學生知道了愛家人體現(xiàn)在一些生活的小事上,但是學生對做這種小事的必要性,做這些小事能為家人帶來多么幸福的感覺仍然很模糊。因此,我覺得教學不能就此結束,于是,我進一步組織學生開展換位思考活動:假如你是“爺爺”“奶奶”,已經(jīng)80 多歲了,身體行動不便,一天之中你希望你的小孫子、小孫女為你做些什么?假如你是家中的“爸爸”“媽媽”,上班、下地勞動很辛勞,在工作、干活前后你希望你的孩子為你做些什么?學生針對話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討論中他們明確了老人行動不便,幾乎每一生活細節(jié)都需要別人的照顧,從洗臉梳頭到孤獨寂寞學生都有所考慮;在討論中他們也知道工作作勞動一整天的爸爸、媽媽身心具疲,希望孩子們聽話,希望不要在學習上讓家長操心,渴望孩子們給創(chuàng)設溫馨的家庭氛圍。討論之后,教師組織學生創(chuàng)設情景演一演,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家人時時刻刻需要孩子們的幫助與支持,盡管我們的支持與幫助是微小的,但是家庭溫馨與睦是不可缺少的。
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活動,學生不僅知道了該怎么做,而且知道了在家庭中白己做的每一件小事都是那么有意義,更重要的是通過換位思考活動,讓學生體驗了未來生活,明確了今天為大人、老人做事,將來別人為自己做事,也就是為自己的將來的生活做準備。從而體現(xiàn)了品德與社會課重要的任務:為我們的將來規(guī)劃與展望。
教學中無論是對教材的整合,還是對現(xiàn)實生活的調查體驗,以及對未來生活的暢想,都是在堅持一個基本課程理念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嘗試,即兒童生活是課程的基礎,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是課程的核心。課改之初,我們的很多做法還不成熟,當前的課堂教學還需要更多的研究與思考,那樣,我們的教學會更具有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