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冰
(內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錦山三中)
根據現在的教學要求規(guī)定現在的初中語文教學必須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并將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教學目標。但是在現實的教學實踐中,并沒有將這樣的教學目標做好。這就要求在初中語文教學上教師對教學設計進行改革,大膽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斷的提高學生學習的創(chuàng)新思維。同時,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的強化學生學習基礎知識的能力,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通常而言,創(chuàng)建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是建設好情景模式的重要點,同時反映出情景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手段。在教學過程中,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的創(chuàng)建,是教師教學能力的體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實時的掌控和調節(jié)思維方向等,這樣才能營造出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和氛圍,幫助學生的思維能力的提高和發(fā)展。
課程的精彩導入是這堂課程成功的關鍵,所以課堂導語的設計就顯得十分的重要。課堂導語是一節(jié)課程的開端,只有在開始時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保證這節(jié)課程的課堂質量。設計精彩有趣的導語不僅能夠創(chuàng)建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也是激發(fā)學生學習和思維能力發(fā)展的動力。
例如,在《口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創(chuàng)建教學環(huán)境和氛圍,在課堂開始時播放一段人學各種聲音的錄音,讓學生集中精神聽。在錄音放完后問學生“在剛才的錄音中出現了哪些聲音”。同時,讓同學思考一個藝術表演者不用任何的樂器和道具,也能夠發(fā)出用樂器彈奏的聲音,這樣的藝術行為是怎樣完成的。這樣的結合能夠迅速的將學生帶入《口技》的學習中,同時又及時的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在學習之前進行思考的習慣。
及時觀察學生的思維活動,激活學生的思維是構建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培養(yǎng)思維能力的另一策略。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往往會有學習困難的學生,主要表現在思維不夠活躍、學習思路很局限,亦或者在課堂教學中不能跟上教師的教學思維,這就極易導致學習的效果很不理想。這樣的同學多是在學習上不愿意動腦,所以教師在針對這樣一群學生的時候,要及時的發(fā)現學生的智慧點和思考點,進行引導,幫助學生打開思維。
例如,在《狼》的課堂教學中,教學進入到狼的狡猾和屠戶的勇敢的介紹過程,教師應該及時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自信,這樣能很好的在下次課堂上讓學生的思維跟上教師的教學。同時,在教學中學生會提出比較新穎的問題,這樣能很好的活躍課堂氣氛,培養(yǎng)學習較差的學生的思維能力。
語文教學是由感知、體驗、理解、運用結合所構成的。在這一過程中語文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啟發(fā),讓學生擁有處理信息和收集信息這樣的能力,同時具備發(fā)現問題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些能力主要是思維能力的建設。
高效率的學習是需要思維敏捷才能辦到的,因此思維敏捷性對于學生的學習十分的重要。思維敏捷是在學習中對知識和問題做出反應的速度,但是敏捷思維是經過長期訓練才有的,因材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制定適合的教學手段,進行學生敏捷思維的訓練。
例如,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過程,教師可以在學生初讀課文后提出下面的問題,讓學生對課文有整體的感知,同時訓練學生的敏捷思維能力。諸如“本文主要講的是誰?”“他做了什么事?”“本文的主人翁和作者是什么關系?”“在本文中,讓你印象最深的是誰?為什么?”“請形象的描述出本文的人物特點?!边@樣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搶答,不僅幫助學生進行敏捷思維的訓練,同時讓學生對課文有全方位的了解和感知。
思維的獨立性是學生在學習中做到學以致用,在課后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時不依賴別人,對問題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分析判斷。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或者直接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質疑和探索,幫助學生在學習中培養(yǎng)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訓練學生的思維獨立。教師在教學中需要設計能讓學生創(chuàng)造探索和訓練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問題,讓學生了解“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的道理。
例如,在課文《藤野先生》中,有這樣一句話“東京無非也是這樣”,在這句話中用到了“也”字,但是在前文中并沒有出現相關聯的詞句。因此教師可以針對此提出“這句話中的‘也’是與誰關聯的?”“這句話是病句嗎?”“如果不是病句,作者這樣寫的作用是什么?”這樣,對于簡單句子提出的深刻問題,能夠讓學生迅速的進行思考。隨后學生對問題進行回答,“這是潛臺詞,是在前面直接忽略掉的”;“‘也’字包含著作者的悲憤之情”等各種答案。這樣的教學不僅幫助學生學習了知識,提高學生的思維獨立能力。
積極的幫助學生訓練思維的深刻性,是指幫助學生對問題的研究和探索思考更加的深刻和明晰,不能只是滿足于實物的表面現象,要及時的分析問題,抓住問題的重點,進行實物本質的探索。在這之中有一個重要的點,就是實物的矛盾點,矛盾點發(fā)現問題是最具有思考性的。在進行課文講解時,教師應當從文章的結構、內容、細節(jié)描寫等抓住矛盾點,幫助學生積極的深刻思考。
例如,《孔乙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抓住孔乙己穿長衫喝酒與孔乙己十分窮困的矛盾點進行提問,使學生積極思考問題時,讓學生追求本質答案,進而讓學生明白“穿長衫站著喝酒”是作者對孔乙己整個精神世界的描述,是反映孔乙己社會處境的描述。通過深入的解決矛盾性問題,幫助學生了解作品的藝術性,同時鍛煉學生的思維深刻性。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需要讓學生處于思考問題的狀態(tài)下學習,這樣是一個不斷深化的思維過程,是學生學習進步和教師教學成果的重要體現。初中時期是學生思維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在這一時期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而探索出語文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新方法。
[1]胡瑋瑋.初中語文教學中思維能力培養(yǎng)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3.
[2]羅可松.論初中語文教學中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J].才智,2013,(36):117.
[3]高宏飛.論作文教學中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D].東北師范大學,2002.
[4]李士剛.初中語文教學中思維能力培養(yǎng)研究[J].好家長,2014,(4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