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光輝
(甘肅省武威第七中學)
1.要合理編組。教師接受承擔了某個班的教學任務后,首先應調取學生成長記錄材料,對每個個體的基本情況要有所了解。如了解學生個體的性別年齡、家庭背景以及已有學業(yè)水平、能力傾向、個性特點等方面的差異,并通過與班主任、前任學科教師溝通,充分掌握學生在各方面現(xiàn)有的“待發(fā)展水平”,分層次對現(xiàn)有班級學生進行分類編組。編組時一定要注意“好、中、差”學生相互穿插搭配,不可盲目為之。
2.明確分工。小組合作應有“組織性”,必須有一名組織者。這位組織者可以由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擔任,他能起到榜樣示范作用;也可以由活躍好動、自我約束力較差的學生擔任,這樣可以激發(fā)其參與合作探究的積極性。但小組合作的“組織者”最好由小組成員選舉決定,而不是教師指派。因為在尊重了小組成員意愿的前提下,學生參與的主動性會增強。
3.角色定位。讓小組成員明確自己在合作實現(xiàn)目標中的角色位置,承擔起自己的責任。責任一般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完成好自己在組內分擔的任務;二是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積極主動地協(xié)助他人。因為自主學習是合作學習的基礎,合作學習中包含著個體探究的因素。也就是說只有個人走向成功,才會有小組共同目標的達成。此外,在組織小組合作學習時還應堅持不懈?!八问保F在持之以恒?!爸辉诠_教學時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走走過場,日常教學中卻不能堅持”的做法必然導致事倍功半,是實現(xiàn)不了培養(yǎng)目標的。
在教學過程中課前預習環(huán)節(jié)必不可少。課前預習做好了,聽課就不會茫然無知。在新課教學前,教師總是要布置課前預習,但是僅僅停留在口頭布置上,學生如何預習、預習效果如何,沒有明顯的衡量尺度。為了提高預習效率,不妨設計《學案》,讓學生依據(jù)《學案》來預習??梢詫ⅰ秾W案》印發(fā)給學生或制作成多媒體課件展示給學生,給學生指出預習的路子,幫助學生預習。同時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如①回憶前面學過的能幫助自己理解新教材的相關知識。②邊讀、邊思、邊問,看教材寫什么,用怎樣的思路一步一步寫下去,為什么這樣寫,從而把握重點和難點。③要掌握學習該教材的程序和方法,設想老師可能會怎樣引導我們學習。④對教材能看懂多少算多少,不必求全?!秾W案》中的題目獨立去做,實在完不成的可以暫且不做。只需順手用筆將教材和《學案》中的問題做出標記,作為聽課時重點關注的方面。但估計老師不提的小問題,自己一定要弄懂,消滅“攔路虎”。
1.“導入”要有啟發(fā)性。從學生的認知能力出發(fā),結合教材內容的重點,采取揭露矛盾、設置懸念等方法,從生疑、質疑入手來“導入”,引導學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有因到果地思考,就能收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
2.“導入”要有趣味性。學生對學習對象產(chǎn)生興趣,他就能自覺地排除各種外界和內界的干擾,集中注意力,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并把學習當作是愉快的享受而不是負擔。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導入”時在“趣”字上下功夫,盡可能涉及得生動有趣。
3.“導入”要形式多樣。要求教師在設計導入時緊扣教學目標、根據(jù)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來選擇導入的形式,做到新穎、多樣、不拘一格??梢杂谜{查、討論、利用音響圖像課件資料等形式導入。新穎、合適的導入比單純講道理學生樂于接受。
4.“導入”要有知識聯(lián)系性。由舊到新,由已知到未知,溫故而知新??梢詫⒈咎谜n教學的新知識與有緊密聯(lián)系的舊知識加以結合,通過提示、小結等方式喚起學生對原有知識的再現(xiàn),幫助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做好相應的準備。
1.提問應具有科學性。要做到“提問科學性”的前提是吃透教材。教材中任何會給學生帶來疑點的地方,教師都要細心琢磨,準備好應對策略。同時要充分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即正確認識學生的知識儲備和思維水平,真正做到從學生實際出發(fā)。
2.提問要適度、適時、適量。所謂“適度”就是“要把知識的果實放在讓學生跳一跳夠得著的位置。”也就是說:提問既不能讓學生有望而生畏之感覺,又不能讓學生有不動腦筋就輕易答出之懈怠。所謂“適時”就是要努力抓住學生處于“憤”“悱”狀態(tài)的最佳時機,進行提問?!安粦嵅粏?,不悱不發(fā)”。所謂“適量”就是要恰到好處地掌握提問的頻率。提問設置要疏密相間,要留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冷靜有效地思考。
3.提問應具有互動性。提問互動性包括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教師的“問”是為了引發(fā)學生的“問”,幾個學生的“問”是為了讓全體學生都能“問”。學生能夠“問”,足以說明學生在進行自主學習時對教材已動腦思考過,在努力“發(fā)現(xiàn)問題”。如果一份材料學生閱讀后沒有提出什么問題,閱讀也就失去了內在的意義。
4.提問范圍應具有普遍性。要注意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問題設計有層次、有梯度,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探究之中。簡易而淺顯的問題給學習較差的學生來回答,繁難而深刻的問題讓大家共同探究。給每一個學生提供施展才華的機會?!爸笇А币盐諘r機,也應該盡量在學生處于“憤”“悱”的狀態(tài)下進行。要求學生充分篩選材料中與問題回答有關的信息,并對信息加以分析綜合,然后得出結論,切忌由教師直接給出結論?!疤釂柡椭笇А币詫で蠖嘟嵌?、多途徑解決問題的方法為目的,以培養(yǎng)全體學生思維的發(fā)散性和靈活性為目標。把落腳點應該放在激發(fā)學生的思維過程上,而不應該放在急于得出結論上。
1.選題應注意學生的興趣愛好?!墩撜Z》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對學習產(chǎn)生濃厚興趣,學習者才會表現(xiàn)出高度的自覺性、積極性和持久性。倘若研究性課題的內容脫離學生實際,學生經(jīng)過多方面的努力,始終達不到目的,則研究的興趣下降,信心受挫,情緒低落,產(chǎn)生焦慮心理,課題研究可能會半途而廢,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2.能使學生獲得成功感。成功感是人的一種情感反饋,是學習動機形成與增強的重要條件,也是一個人能夠長期不懈地從事某種活動的動力源泉。因此,在指導學生選擇課題時,要用心考慮所選課題通過學生的努力是否能夠完成,從具體的、“小”的問題入手,避免選“大而空”的課題。結合教材善于從周圍的社會、生活現(xiàn)象中尋找、發(fā)現(xiàn)、選擇課題,便于學生“小題大做”。
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值得探索思考的問題還很多。只要我們從改變自身的觀念入手,樹立教學的問題意識,重視培養(yǎng)學生探究學習的習慣和方法,強化課堂教學的改革精神,不斷探索,不懈追求,探究性學習定會在學子們的“智慧樹”上結出豐碩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