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鑫
在日常寫作中,擺脫無病呻吟的形容、遠(yuǎn)離形容詞,特別是抽象的形容詞,是非常重要的。
有一位指導(dǎo)我詩歌寫作的老師曾說過:“禁止用孤獨、困惑、迷惘、恐懼等抽象的詞匯。北島在描寫喜悅時曾說‘如同烘烤著的魚夢見海洋’,烘烤著的魚夢見海洋時會是什么心態(tài)?瀕臨死亡了還對曾經(jīng)生活的地方抱著美好的幻想,這里比喻和擬人同用,而不只一味地用形容詞在抽象地叫囂高興、興奮、懷念……這種形象表達(dá),迅速將詩意深刻化,讀起來更有味道。‘萬歲!我只他媽喊了一聲,胡子就長出來了’也是非常形象地在表達(dá)一種壓抑的情緒,通篇就沒一句廢話,更沒有一個用濫的形容詞……”
消滅形容詞,不僅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需要,就單純只作為一名文學(xué)愛好者也是需要的。小學(xué)生喜歡用形容詞,寶貝一樣地到處收集形容詞,成年人盡量不要用形容詞,用多了不僅讓人感覺輕飄,還有濫俗之感。用形象化的細(xì)節(jié)將形容詞徹底替代掉,行文間干凈利索更耐讀。漢字不僅有性別還有顏色、溫度等,用細(xì)節(jié)去陳述會更精致。用具體的形象而不是形容詞去寫詩。比如,不用美麗來形容姑娘,“美麗”這個形容詞很抽象、很濫俗??梢杂镁唧w的,比如,花兒。更具體點像:丁香一樣的姑娘,芙蓉一樣的姑娘,水仙一樣的姑娘……每種花都有不同的風(fēng)姿,可以用來形容不同風(fēng)采的姑娘,讓人開闊思路想象:木棉花熱烈、蓬勃,芙蓉雍容華貴,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丁香一樣的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這是戴望舒的名句,只說一下是什么花,其他自然活躍在思維的想象中。寫一個人吝嗇,就寫兩根燈草的故事,一個細(xì)節(jié),就讓一個吝嗇鬼名傳千古。亂用形容詞后的感覺就像個亂穿紅衣綠褲、亂搽胭脂水粉的村姑。
消滅形容詞說著容易,做起來其實挺難。簡單的用“螃蟹進(jìn)了高壓鍋”來形容絕望,用詞可能稍顯粗陋,可讀來是不是腦子里滿是螃蟹掙扎的樣子?
有了生命的文字只需輕輕點染,就能擴大語言的疆域,一個襁褓里的孩子,跟一個青青豌豆莢里的豌豆聯(lián)系起來,嬌嫩,惹人憐惜。消滅形容詞,剔除酸味及矯情,從最簡單的表達(dá)清楚開始做起,把喜悅、悲哀、痛苦等感覺試著真實地寫出來,疼就疼,痛就痛,粗糙就粗糙,黯淡就黯淡,甜美就甜美,如果無法最簡單的切入,就想法靠近,不斷靠近真實,拋掉虛的浮光掠影,盡量用名詞和名詞間的張力來表達(dá)真實的世界。
形容詞要盡量慎用,用多了讓人感覺輕浮,用細(xì)節(jié)將其替換掉后,行文不僅更為生動形象,也更能讓人感受文字本身所具有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