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晨蘋
(北京市順義區(qū)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北京市101300)
所謂的犬貓皮膚真菌病也就是犬貓的體表被真菌寄生而導致的一種慢性接觸性傳染病,會造成犬貓腳趾、被毛和表皮的角質化組織,是一種常見的人獸共患病,具有較高的臨床發(fā)病率[1]。本文選取2011年至2013年1月收治的2328例患病犬貓對其進行臨床調查,并對皮膚真菌病進行了治療,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硨櫸镝t(yī)院)2011年2013年1月收治的2328例患病犬貓,其中患皮膚病的有1516例,皮膚病患犬954例,皮膚病患貓562例。對犬貓皮膚真菌病的發(fā)生情況進行調查。
1.2方法
使用Wood燈、顯微鏡和細胞學檢查對患病犬貓進行檢查。顯微鏡檢中,在載玻片上放置刮取的病料,進行鏡檢,如果檢驗結果為存在菌絲、小分生孢子、真菌元素或毛發(fā)感染等,即為陽性[2]。細胞學檢查主要是對皮膚表面對污垢進行清除,再穿刺抽取容物,制成細胞壓片,進行鏡檢,以出現明顯的炎性變化為陽性[3]。
根據患病犬貓的不同患病程度,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案進行治療[4]。
在954例皮膚病患犬中,真菌感染占到總數的46.75%,共446例,螨蟲感染共計有152例,占到了15.9%的比例,細菌感染共計185例,占到了19.4%的比例,其余為其他病原。有共計占到了在562例占皮膚病貓中,真菌感染占到總數的57.47%,共323例。螨蟲感染共計有131例,占到了23.3%的比例,細菌感染共計84例,占到了14.9%的比例,其余為其他病原。
近年來犬貓皮膚真菌病的病例數量正在不斷上升,呈現出遞增的趨勢,特別是炎熱季節(jié)的皮膚真菌病的發(fā)病率較高。根據臨床調查,長毛品種的犬貓與短毛品種的犬貓相比,具有較高的皮膚真菌病發(fā)病率。這可能是因為長毛品種的犬貓具有較大的皮膚溫度和濕度,特別是洗澡后沒有全部吹干被毛,造成犬貓的毛根潮濕,皮膚抵抗真菌的能力下降,容易受到真菌的感染和侵害。由于4歲以下的犬貓還沒有完全發(fā)育出皮脂腺,因此很容易罹患皮膚真菌病,對真菌具有較弱的抵抗能力,尤其是1歲以下的幼齡犬貓[5]。
在對臨床皮膚真菌病的診斷中,如果患病犬貓發(fā)生皮屑,則應該首先懷疑真菌感染。當前比較有效的皮膚真菌病診斷手段有Wood燈和顯微鏡檢查。在臨床診斷中,Wood燈具有較廣的應用范圍,這是由于Wood燈能夠通過熒光反映來檢測犬小孢子菌。Wood燈的優(yōu)勢在于準確、靈敏、便攜和迅速,能夠在短時間內對犬貓皮膚真菌病進行有效的檢測。與此同時,顯微鏡檢查能夠對真菌元素和毛發(fā)感染進行直接的觀察。使用顯微鏡檢查對于犬的皮膚真菌診斷有著更大的難度。為了提高真菌檢出的陽性率,還應該結合真菌培養(yǎng)手段,對犬貓皮膚真菌病進行全面的檢查[6]。
在臨床用藥方面,常用的犬貓皮膚真菌病治療藥物有Michlo香波、派奧潔香波、復合維生素B、真維寧口服藥、伊曲康唑注射液、真菌康-50、皮特芬、舒膚、耳特凈、外用藥耳膚靈等。如果在治療的過程中發(fā)現治療效果不佳、病情反復,則要對患病犬貓進行重新診斷,另外選擇治療藥物。此外,糖皮質激素應該謹慎使用,這是由于糖皮質激素會延長療程,容易造成犬貓皮膚真菌病的病情反復。
在進行犬貓皮膚真菌病的治療的過程中還要取得主人的配合,要求主人認識到犬貓皮膚真菌病是一種人獸共患病,而且具有較強的傳染性,不僅會對犬貓的健康造成較大的危害,如果不及時治療,還會威脅主人自身的健康。因此主人不僅要保證犬貓能夠按時打針吃藥,還要對患病犬貓對生活環(huán)境進行全面的消毒殺菌,并使犬貓進行藥浴,為選犬貓進行科學的洗澡和合理的膳食。在使用上述藥物仍然不能取得較好的療效時,則可以輔助使用提高機體免疫力的藥物,例如胸腺肽、高免因子等。
綜上所述,犬貓皮膚真菌病是一種具有較大傳染性和危害性的皮膚傳染病,可以結合Wood燈、顯微鏡檢查等檢查方式來進行檢查和診斷。在治療的過程中要根據犬貓患病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藥物進行治療,并取得主人的支持和配合。
[1]黃志宏.犬貓?zhí)悄虿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6(5):160—162.
[2]黃志宏,盧建遠,李必富.犬貓乳腺癌的病理學觀察[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7(9):557一559.
[3]李發(fā)志.犬貓常見藥物過敏反應及其防治[J].四川動物.2013,13(3):114—119.
[4]李全福,褚秀玲,蘇建清.寵物犬貓難產治療與原因分析[J].張家口農專學報.2013,6(5):690—692.
[5]張淼潔,王立林,曲萍.我國人與犬、貓共患病防控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建議[J].中國比較醫(yī)學雜志.2013,7(10):253—257.
[6]龍亞明,張建平,唐慧青.犬貓臨床病例統(tǒng)計報告[J].上海畜牧獸醫(yī)通訊.2011,9(10):189—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