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迎輝
(秦皇島市第十二中學,河北 秦皇島 066000)
初中語文中文言文已占到一定的比重,因?qū)W生平日接觸文言文讀本少,文言詞語古今義變化大,有一字多義和詞類活用現(xiàn)象,加上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故讀懂文言文對相當一部分學生有一定的難度。一篇文章要么讀不明白,要么讀明白了用白話文說不出來,重點的文言實詞、虛詞積累不夠,重難點句子理解不準確,學生對文言文感到頭疼。在學習中都有這樣的體驗∶學通學懂了就有興趣和信心,再難都不怕;學不懂有困難,越發(fā)沒有興趣和信心,更不愿學。從現(xiàn)在語文教學來看,很多語文教師對文言文教學都很重視,花費課時多,講解細致全面,但教學效果一直不夠理想。通過近幾年的教學實踐,我深深的體會到文言文教學的重要性,下面談?wù)勎业捏w會∶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是很有道理的,文章只有用心多讀幾遍,真正讀進去,才會明白其中的意義。自己悟得的,比老師教、被動記效果要好得多。在讀過幾遍之后,若仍有部分詞句不理解,可查閱詞典、字典,或請教他人,這時,你想要知道這些知識,就會格外用心,記憶也會格外深刻,就像人餓了吃什么都香一樣。同時,對于自己真正不會的知識一定要及時記筆記,反復記,達到熟練,才會真正變成自己的知識。目前,在語文教學中,因課時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習慣差,學生對課文朗讀得很不夠,對課文太陌生,即使老師講解得再詳細、再全面,因?qū)W生不會的知識太多,也會記不全,記不牢,課文背誦更是因為理解障礙而難上加難,或死記硬背,或勉強記憶,學習效果自然就差。我在上《項羽之死》這篇課時,我對文言文的教學方式也初次做了大膽的革新,采用合作學習組織文言文的教學,就按照上面的步驟,分組,課文剛好有四段,每一組四個人,每人負責一段,任務(wù)是∶自行借助工具書,課下注解,自行翻譯文句,遇到不懂之處可先通過小組成員間共同努力共同解決,解決不了的有老師從旁協(xié)作。翻譯完后還得自行梳理知識點∶這一段中的重點實詞虛詞,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每位同學完成自己的任務(wù)后,展開小組交流,把各自的成果在小組中交流補充匯總,由于是第一次這樣嘗試,所以我給了學生們一節(jié)的時間,多數(shù)學生比較積極,有幾個小組表現(xiàn)較不錯。第二節(jié)課時我讓他們每個小組選一名代表及組長作為中心發(fā)言人,反饋他們的自主梳理的知識點的成果,不足之處可由其他小組補充,或我來補充。兩個班下來,最終的效果是一個班效果較好。學生的掌握程度較令人滿意,而且知識面梳理的較全面。另一個班差一些,常找不到邊,回答問題思路也較亂。課后,效果好的班級學生反饋,比較有趣。在文言文詞匯復習上,如一詞多義、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這些知識點很多時候在考試中出現(xiàn)時,學生往往因遺忘而不能從記憶庫中搜索信息去答題。所以分門別類地為學生講解每種現(xiàn)象的由來、意義,再利用文言文課文中的典型例子作詳細分析,讓學生理解原理,找到規(guī)律,舉一反三,并通過講練結(jié)合的形式,從而掌握正確方法去解決問題。
在文言文教學中,我通過歷史典故對學生進行人生觀、世界觀教育。如學生從小就知道拔苗助長,但是文言文未必知道,我先讓學生朗讀∶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逼渥于叾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接著讓學生進行翻譯∶有個宋國人嫌自己的莊稼長得慢,就將禾苗一棵棵拔高。他疲憊不堪地回到家里,對家人說∶“今天累壞了,我?guī)椭f稼長高啦!”他兒子趕忙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已枯萎了。天下人不犯這種拔苗助長錯誤的是很少的。認為養(yǎng)護莊稼沒有用處而不去管它們的,是只種莊稼不除草的懶漢;一廂情愿地去幫助莊稼生長的;就是這種拔苗助長的人,不僅沒有益處,反而害死了莊稼。最后讓學生說通過讀這篇文章,得到了什么感受,學生紛紛搶答,我及時進行了總結(jié)∶一個是比較懶的人,另一個是急于求成的人?,F(xiàn)實意義就是 客觀事物的發(fā)展自有它的規(guī)律,純靠良好的愿望和熱情夠的,很可能效果還會與主觀愿望相反。這一寓言還告知一具體道理∶“欲速則不達”。
文言文多是記錄古代的生活,現(xiàn)代人多比較陌生,加之語言的變化,文言文的詞義與今天差距較大,故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但詞義也有固定的,多積累自然就會熟悉。一般而言,實詞意義較單一,如“走”為“跑”,“書”為“寫”,“嘗”為“曾今”,“布衣”為“百姓、平民”,“犧牲”為“祭祀用的豬、牛、羊等”等等;虛詞意義較為復雜,如“之”的用法有七種,連詞“而”表示的意義關(guān)系有六種,只要熟悉用法含義,做到心中有數(shù),再遇到詞語,根據(jù)語言環(huán)境去判斷辨析,自然會容易的多。所以在文言文教學中,學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識后,教師給學生整理古今義差別較大的文言詞語和用法較多的文言詞語是必要的。對于難以理解的句子一定要對重點關(guān)鍵詞反復記,才會掌握。
目前,大部分語文教師對教材所選的文言文還是相當重視的。但是一旦拿一篇課外文言文來考查學生,雖然難懂的地方都作了注釋,學生還是叫苦不迭,不明其義,究其原因,在于我們偏重于課內(nèi)而忽視了課外。具體有以下三點∶忽視古今對比聯(lián)系。一講古文,就跨越千年,不聯(lián)系現(xiàn)在。這樣就使學生覺得文言文脫離時代,顯得高深莫測。其實教師如果稍加對比聯(lián)系,就會使學生不僅覺得有意思,而且還很容易理解記憶。古今意義有別的字詞就更多了,應(yīng)該讓學生自己歸納整理,學過一課或幾課整理一次,日積月累,收獲定然不小。忽視必要的古代歷史文化等知識的補充。教師應(yīng)結(jié)合課文對此作相應(yīng)的編程。比如講《陳涉世家》,可以補充古人姓名、字號等知識。其他如古人的衣著服飾、飲食習慣,古代的典章制度、天文歷法等等,都可根據(jù)需要適當補充,使學生有個大概了解。這對閱讀課外文言文很有幫助。忽視遷移能力的訓練。學生閱讀文言文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就是課外文言文讀得少,練得少。能力的形成需要進行大量的針對性訓練,僅靠教材上為數(shù)不多的文章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教師一方面應(yīng)該鼓勵學生自己閱讀課外文言文,另一方面,有必要選擇一些與課外有關(guān)的、難易適度的文言文作為材料訓練學生,真正達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總之,文言文教學必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有的放矢;在教學時最好能化繁而簡,迎合學生接受能力;盡可能多地運用課文中的典型例子作方法講解,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在文言文學習中不斷提高學生的興趣,文言文教學就能夠事半功倍,就一定能在新課程改革中,在文言文有效教學方面邁出堅定的步伐。
[1]韓軍.文言文教育筆談[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