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安華
(湖南文理學院法學院 湖南 常德 415000)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地方高校的法學教育經歷了跨越式發(fā)展已成為中國高等法學教育的重要力量。我國法學本科專業(yè)人才缺乏“卓越性”是法學高等院校遭受詬病的主要原因。2011年教育部推出了“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yǎng)計劃”。地方高校如何開展卓越法律人才培養(yǎng)是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作為一種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研究性教學越來越受到重視,地方高校采用研究性教學方法有利于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性法律人才,有利于實現(xiàn)地方高校實現(xiàn)卓越法律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
20 世紀起源并盛行于美國的研究性教學是一種主流教學方法,它“把科學研究引進教學過程的作法,導致教學形式的革新與創(chuàng)新”[1]。中國20 世紀80年代開始引進研究性教學的思想,在新世紀初,作為一種較為先進的教學方法,研究性教學廣泛應用到我國的教學實踐中。隨著社會對于復合型法科人才需求的增長,探索法學教學方法已成為地方高校法學教學研究領域的重要內容。研究性教學有利于優(yōu)化學生研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這種重要的教學思想與方法應用到地方高校法學教學研究領域,有利于地方高校培養(yǎng)適應社會和時代發(fā)展的高素質、復合型法科專業(yè)人才,不愧是一種有效的法學教學模式。
法學研究性教學是一種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法學教師以法學課程內容引導式教學和法科學生的知識積累為基礎,以培養(yǎng)法科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研究能力和實踐技能為目標,在教師的指導下,允許學生自由選擇和確定與法學專業(yè)或學科相關專題從事科學研究,鼓勵學生在主動探索、思考、實踐的學習過程中,學習、吸收和應用法科知識,從而提升法科學生的綜合素質。傳統(tǒng)的法學課堂講授法重理論、重知識,輕實踐、輕應用,忽視對學生法律職業(yè)技能的訓練,使法科學生缺乏綜合應用的能力和對新問題的分析和應變能力。而法學研究性教學方法授人以“漁”,以來自實踐的真實問題為基礎,把對法學文本的詮釋、理解過程展現(xiàn)給學生,真正讓學生參與到與文本的對話中來。[2]法學研究性教學的目標在于通過教學與研究、實踐的結合,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法學知識和能力,自主地發(fā)現(xiàn)、研究和解決法律問題的能力。法學學科門類科目諸多,既有理論法學,也有部門法學。不是所有的法學課程都適宜采用研究性教學方法,必須根據不同學科的不同特點有選擇性地適用,對于學科發(fā)展新、設置研究性問題較多課程,如知識產權法學,應考慮推廣和應用研究性教學方法;而對于另一些學科,例如程序法等應用性較強的科目則適宜采用實踐性案例分析、法律技巧的應用教學。
我國大多數(shù)地方高校都是在近20年內發(fā)展起來的,前幾年的規(guī)模擴張和教學基礎條件的建設以及較長時間的教學積累使地方高校已具備了一定的發(fā)展條件與空間。近年來我國高考適齡人數(shù)已開始出現(xiàn)回落,地方高校在具有競爭優(yōu)勢的研究型大學與蓬勃發(fā)展的職業(yè)技術教育的雙重擠壓之下,在對優(yōu)質生源和社會教育資源的競爭上,將面臨著多重困境,遭遇更大的生存空間壓力。地方高校要生存,求發(fā)展,必由之路就是大力提高教學質量,彰顯辦學特色,提升競爭優(yōu)勢。而目前各地方高校的主要教學方法仍是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方式,教學方法、手段上還依然比較落后,因此改革傳統(tǒng)的接受式法學教學方法,推進研究性教學則顯得尤其必要。[3]
法學作為社會科學的一種,其研究方法不是說明、實驗,而是理解、詮釋;其目的不是求真,而是求善。但是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恰恰就是以說明為主要手段,試圖通過形式邏輯來使學生求到“真”。[4]傳統(tǒng)的法學教學常用的方法是課堂講授法,這種接受式的教學法注重教師對學生法學知識、原理的單方面宣講、灌輸,沒有真正確立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它過于注重法條詮釋和理論解讀,但忽視了對學生進行法學方法的傳授和培育,忽視了對學生進行全面且科學的法科學術訓練,使得很多學生并不會認真去思考如何解決一個問題,使他們缺乏綜合應用的能力和對新問題的分析和應變能力。而法學研究性教學是以來自實踐的真實問題為基礎,使學生獲得最直接、最親切、最生動的實踐能力,把對法學文本的詮釋、理解過程展現(xiàn)給學生,真正讓學生參與到與文本的對話中來。作為一種授人以“漁”的教學理念與方法,法學研究性教學要求學生以研究者的身份主動地思考與探究,為學生提供運用創(chuàng)新能力的機會,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成果給予前所未有的尊重,認同學生的創(chuàng)新價值,因而有助于理論聯(lián)系實踐,加速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的步伐,有益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研究性教學中的實踐性創(chuàng)新性與地方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是相適應的。
科研對地方高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地方高校都屬于教學型學校,高水平的法學科研課題比較缺乏,許多地方高校下大功夫努力提升法學科研的數(shù)量與質量。但從長遠發(fā)展來講,科研為教學服務是地方高校必須堅持的一個出發(fā)點。法學教師只有堅持科研為教學服務,才能在法學教學中激發(fā)出科研潛能。法學教師在研究性教學模式中運用案例式、問題式、發(fā)現(xiàn)式等教學方法,將促使他們廣泛尋求法學教學與法學科研課題,積極為地方經濟與法治建設服務,科研也才能從根本上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基礎上有一個質的提高。
理念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活動過程中經過深思熟慮及反復踐履所形成的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具有穩(wěn)定性和持續(xù)性的認識、理想以及觀念體系。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使得地方高校長期以來忽視對新知識的研究與新技術的開發(fā),而只重視對已有知識的傳承。因此,地方高校推行法學研究性教學,要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這就要求法學教師樹立研究性教學理念,改變過去那種單方面向學生灌輸知識的教學方法,將研究與教學相結合,引導學生通過研究獲得新知識,從而提高自身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變?yōu)橹鲃荧@取知識的研究者。法學應用性與實踐性很強,不能僅以接受知識為目的,要學好法學,必須通過理論聯(lián)系實踐。只有樹立研究性教學理念,才能更好地構建法學的研究性教學模式。
研究性教學工作的推進離不開教師,地方高校要順利實施推進法學研究性教學,建設一支高水平的法學師資隊伍的法學教師隊伍是基本保障。法學教師要深入研究所授課程涉及的領域,教學中要融入到自己最新的科研成果,做到教學科研相長。教師不僅要研究如何教,還要研究如何學,更要研究如何提高教學效果。[5]教師應具有將科研實踐轉化為教學內容的能力。研究性教學的基礎和條件不僅包括教師的科研意識、科研精神,而且包括教師的科研能力與科研成果??梢哉f,科研是研究性教學的靈魂,研究性教學是科研的外化。[6]從科研內容轉化為教學內容,需要教師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盡量做到深入淺出,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法學教師應具有較強的教學設計和引導能力。
法學研究性教學深入開展的關鍵是開發(fā)法學研究性教學課程。當前,我國大部分地方高校的法學研究性教學改革還沒有從課程開發(fā)層面去實施,多集中在法學教學方法層面。改造原有的法學課程體系,以發(fā)現(xiàn)問題或解決問題的方法重組法學課程結構是地方高校法學研究性教學首先完成的工作。在此基礎上根據研究性教學的要求,直接開發(fā)法學新課程。在地方高校的法學課程計劃中必須專門規(guī)定一定的課時數(shù),用以設置專門的“研討課程”。然后聘任高水平的專家擔任“研討課程”的導師,培養(yǎng)法科學生研究性學習所必需的研究能力。最后圍繞某個主題建設法學通識課程,設立法學研究性的課題,讓法科學生有機會運用研究能力研究真正的專題,擴大學生的學術視野。
地方高校應建立科學的法學研究性教學的評價體系,包括對教師的評價、對學生的評價和對教學的評價。對教師的評價不僅要看教師研究性教學的能力與教學效果,而且要看教師的態(tài)度、投入以及為研究性教學改革所做的各種努力。改革傳統(tǒng)的法學教學評價指標,構建科學的法學研究性教學評價體系,評價更應注重過程性與形成性評價,法學研究性教學的評價必須從多個維度進行,既有能反映法學課程教學的常規(guī)性指標,也要有反映法學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成分的評價指標。改革法學課程考核方式,采用多元化形式考查法科學生的學業(yè)成績。學業(yè)總評成績不僅應體現(xiàn)學生參與研究性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探索和獲取知識的能力、還應包括法科學生創(chuàng)新運用法學知識解決法律問題的能力和展示學習研究成果的能力。
[1]李劍萍.大學教學論[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143
[2]李云波.研究性教學在法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外企業(yè)家2010 (10):167
[3]胡瑋軍.地方高校開展研究性教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中國電力教育2011 (4):43
[4]朱良好.法學研究型教學的基礎論略[J].社科縱橫2007(9):85
[5]夏錦文.研究性教學的理論內涵與實踐要求[J].中國大學教學,2009(1):97
[6]王嵐.構建以研究為本的本科研究性教學模式[J].江蘇高教2007 (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