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風(fēng)
這其中的一個原因,是西方有比較清晰的“個人”和“工作”的界限,而中國人在這一點上則相對模糊
我剛到英國留學(xué)時,某次去導(dǎo)師辦公室輔導(dǎo)論文。其間,導(dǎo)師說,你稍等一下,我邀請了另一位老師來一起討論,他還沒到,我查下郵件看他是不是有事來不了了。
當(dāng)時我就很納悶:打手機不就行了?寫郵件多耽誤事?。?/p>
后來我才漸漸意識到,西方和中國社會的人際溝通方式,是非常不同的——歐美人,尤其是在職場上,最多使用的還是電子郵件,不像中國人,更喜歡“快捷”的途徑,如電話和微信。
我想,這其中的一個原因,是西方有比較清晰的“個人”和“工作”的界限,而中國人在這一點上則相對模糊。
寫郵件,是一種禮貌和相對不給別人“添麻煩”的溝通方式——對方可以仔細(xì)思考后再回復(fù),不至于在忙碌于其他事情的時候被迫接聽你的電話,倉促之中給出不慎重的回答。
甚至,在別人專注于工作的時候,突然之間電話或微信鈴聲響起,本身也會被認(rèn)為是一種“騷擾”。
這也是為什么去西方旅行的中國人,常常會發(fā)現(xiàn)人家的公共場所特別“安靜”的原因。即使是必須打電話,人們也會盡量避開人群、壓低聲音,以免打擾到別人。
此外,在歐美,手機的私密程度,跟中國也是不一樣的。仍然有不少西方人信奉工作與生活應(yīng)該嚴(yán)格分開——手機是家人和親密朋友才可以撥打的,工作上只用郵件。所以同事之間不知道手機號碼,是非常正常的現(xiàn)象。
像目前中國職場上,同事之間手機、微信、微信群這樣“無死角” “全方位”的溝通方式,在西方是有些不可想象的。
當(dāng)然,這兩種方式各有利弊,適應(yīng)不同的國情。而在國外學(xué)習(xí)工作,需要熟練掌握的一項技能,就是寫電子郵件。
寫電郵,并不是講完一件事就好那么簡單。這里面有很多技巧,比如如何使用最合適的“客氣話”跟不同的人說話(老板和下屬、陌生人和熟悉的同事,都不相同),如何做到既簡潔又表達所有想表達的意思,如何給對方留有余地,等等。寫郵件是一件很費腦力的事。
相比之下,我有時候覺得,中國人抓起電話就問的方式,反而可能更輕松一些。
不過,社交媒體的沖擊,也在改變西方的“郵件文化”。《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泰迪·韋恩最近寫了一篇文章,名叫《獻給長篇親密電子郵件的挽歌》——他說,由于工作和生活壓力越來越大,人們的電子郵件越來越短,直接通過社交媒體留言的方式越來越普遍。
讀罷文章,我突然覺得有些難過。是不是該找時間在“線下”跟一些老朋友約杯咖啡,好好聊一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