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富蘭
一次滌蕩心靈的旅程
2015年5月13日,我們懷著期盼已久的心情,終于踏上了前往新疆伊犁采風的行程。雖然自己之前從未踏上過這片土地但光是從朋友們那里聽到的那句——“不到新疆不知中國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就足以讓我神往了。所謂“身未動,心已遠”,不如,我們就一起走吧!
我們將行程安排得滿滿當當,只為在短短五天的時間里盡最大的可能去領略這片“塞上江南”的美麗風景和迷人文化。在這幾天的時間里,我們在冬不拉的曲聲中沉醉,羊群隨著我們在草原上游蕩。我們不僅與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歌舞團、伊犁師范學院音樂學院這樣專業(yè)性的院團、學校做了比較深入的交流,也深入到尼勒克縣克拉蘇鄉(xiāng)文化站、套烏拉斯臺村牧民家里體驗民間和牧區(qū)里淳樸動人的歌聲。在深入了解哈薩克民族音樂文化的同時,我們也有機會接觸和了解了察布查爾縣錫伯族的民間音樂文化。時間雖短,收獲卻頗豐。
沿途中,每一處風景都讓我流連忘返,我不禁思考,也許,只有在這如同仙境一般的土地上才能夠孕育出如此淳樸善良的人民,也只有在這塊樸實的土地上,純凈的歌聲才能肆意飄蕩。
作為一名剛剛踏入少數(shù)民族音樂研究、只有過兩次采風經(jīng)歷的一名學生來說,這次采風帶給我的收獲非常大,以下,我就采風過程的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幾點感悟和思考。
首先,是采風前的準備工作。準備工作是否做得到位,直接決定著采風活動能否順利有效地進行。這其中包含著行程、采訪對象、理論資料、設備和心理五個方面的準備。行程和采訪對象的是兩個比較復雜的方面,在設定的過程中既要考慮到采風目的、盡最大可能采集到所需的研究資料,又要顧及到行程中采訪者和被采訪者的時間沒有沖突,確保采風活動能夠順利開展。理論資料的準備是否充足,決定了采風活動是否能夠有效地、有針對性地展開。例如,我們這次的采風小組在采風前在老師——和云峰教授的指導下閱讀了大量的與哈薩克族音樂、冬不拉彈唱相關的論文和資料,并制定了采訪提綱,保證我們的采風活動是在有效的理論資料支撐下進行的,不是盲目的。采風設備的準備包括錄音、錄像、攝影、測量工具的準備,用來記錄和儲存采風資料。心理準備也是必不可少的,在采風前和云峰教授就一直在叮囑我們 ,在采風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發(fā)生一些時間、人員上的變動,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確實,我們在采風中遇到了時間安排上的問題,由于路程太遠,致使我們在與伊犁師范學院的交流時間晚點,幾個比較重要的節(jié)目沒有機會看到。
其次,是采風過程中,將理論應用到實踐的過程中的問題。不管我們前期做了多少理論準備,對當?shù)氐拿耖g音樂有多少了解,都是我們站在一個局外人的立場上、在理論的支撐上作出的相對比較主觀的感受和判斷。當我們走近采風對象時,很大程度上應該跳出理論這個圈套,更多地站在受采訪者的立場和心理上進行采訪和提問。此次采風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當我在采訪錫伯族東布爾傳承人艾錫阿老人,問到他東布爾的定弦音時,老人一臉茫然,這時,我的導師和云峰教授提醒我,老藝人可能并不知道這需要由我們自己來判斷。由此我想到,在采風時,一定要把握好理論在運用時的“度”。在采訪專業(yè)性的院團,例如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歌舞團時,藝術家們能夠非常準確地將樂器的形制、定弦、使用場合告訴我們,因為他們接受的是專業(yè)的音樂教育,更能夠以相對比較理論的方式進行表達。民間藝人、傳承人更多的是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學習來學習手中的這件樂器,我們通常使用的類似于“定弦音”這類“專業(yè)名詞”對于民間藝人來說經(jīng)常是沒有任何概念的。所以,在采訪的過程中,我們更應該把握好理論這個度,以對方更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進行對話。
最后,是采風后將實踐運用到理論的過程。這是一個回憶、思考、整理、反思、運用的過程。采風歸來后,我們將視頻、照片進行歸類,將采訪的錄音資料、筆記整理出來,用于記錄和保存。在整理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采風中對于資料的記錄也會出現(xiàn)一些混亂和沒有記錄清楚的地方,這是我們在采風過程中的漏洞。例如,在采訪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歌舞團時,由于采訪的樂隊演奏員比較多、時間又比較匆忙,在整理資料時才發(fā)現(xiàn)拍攝的演奏員照片與采訪信息對不上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再次與歌舞團的工作人員進行溝通和核對。最后采訪伊犁師范學院后,我們沒有及時向?qū)W校索要節(jié)目單導致資料整理不能順利進行。這些都是值得我們?nèi)シ此疾⒏倪^的一些方面。在整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在保證資料真實、準確的同時,也進行合理的歸類,摘取我們所需要的部分運用到研究來充實已有的理論資料。
其實,采風就是一個從理論到實踐,再由實踐回歸到理論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斷地充實自己的理論知識,也在實踐中走近我們的研究對象。采風,不僅僅是一個收集資料的過程,更是一個體驗、感悟的過程。當我們跳出理論的圈套,去體驗歌聲中的生活,所獲得的更多的是情感上的沖擊。當我們采風歸來,回歸到理論生活中,它帶給我們的是感性的理論思考。
作為一名少數(shù)民族音樂專業(yè)的學生,我認為,每一次旅行對于我來說都是一場采風,每一次采風都是一次滌蕩心靈的旅程。寫至此我突然想起奧斯卡·王爾德曾說過:“有許多品德美好的人,如漁民,牧羊人,農(nóng)夫,做工的人,盡管他們對藝術一無所知,但他們,才是大地的精華。”這里只有一句話我不同意,我認為,他們就是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