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經濟增長:數(shù)據(jù)及政治經濟學分析

        2015-08-12 15:48:45樊明
        河北經貿大學學報 2015年5期
        關鍵詞:經濟

        摘要: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tài)后,未來增長的前景如何普遍受到關注。有一個流行的觀點:一個經濟國家經濟基數(shù)或規(guī)模大了,經濟增長率就必然會下降。為此通過采用178個經濟體數(shù)據(jù)對此進行了檢驗,發(fā)現(xiàn)GDP和增長率的相關度很低,因此這一看似合理的觀點并經不起數(shù)據(jù)的檢驗,并妨害對經濟增長率下降做正確的分析和判斷。對中國經濟增長潛力的市場分析發(fā)現(xiàn),依當下中國和發(fā)達國家人均收入的巨大差距,還存在巨大經濟增長潛力,在近期房地產是重要的經濟增長點。經濟增長及增長潛力的政治經濟學分析強調,基于一個經濟社會的政治結構,階級、利益集團的力量對比及相互作用,對收入及由收入決定的消費進行分析和評價,由此分析和解釋一個經濟社會經濟增長及增長潛力,并提出改革社會制度的方向。

        關鍵詞:人均GDP;經濟基數(shù);經濟增長率;政治經濟學分析;經濟基數(shù);要素收入;投資率;消費率

        中圖分類號:F1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101(2015)05-0018-05

        隨著中國經濟增長率持續(xù)下滑,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tài)。提出中國經濟新常態(tài),是希望克服唯GDP論,以更平常的心態(tài)看待經濟增長的下滑。決不可片面追求高經濟增長,而置資源與環(huán)境于不顧。但如果經濟一直持續(xù)下滑,其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是難以忽視的。中國面臨著巨大的就業(yè)壓力,且城鎮(zhèn)化進程正快速推進。這些都需要經濟保持較快的增速為新增勞動力提供必要的就業(yè)機會。更值得關注的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到底如何?如果一個國家的經濟潛力沒有充分發(fā)揮出來,是資源浪費的表現(xiàn),對中國這樣一個亟需改善民眾生活的發(fā)展中國家來說,更是不能接受的。如果中國經濟增長仍低于其潛在的能力,那么如何把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充分發(fā)揮出來就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筆者分析人均收入與經濟增長率上限之間的關系,從而分析當下中國的人均收入水平所對應的可能的增長率上限。分析中國自1992年以來人均收入與增長率之間的關系,試圖對中國近期的增長率提出一種預測參考。分析經濟基數(shù)與增長率的關系,試圖糾正一種似是而非的觀念:經濟基數(shù)大了增長率就必然會降低。對中國經濟增長潛力的市場分析,側重分析了中國房地產市場未來帶動經濟增長的巨大潛力。最后,對經濟增長進行政治經濟學分析,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議。

        一、人均收入與經濟增長率

        當一個國家人均收入較低時,存在經濟增長的后發(fā)優(yōu)勢,至少表現(xiàn)在五方面:一是市場潛力巨大,低收入國家的民眾有很多高收入國家已滿足的需求尚未滿足;二是技術可通過從發(fā)達國家引入和模仿來獲得,從而可避免自主開發(fā)所要承擔的巨大成本、風險以及所需要的時間;三是生產要素的價格普遍較低,尤其是缺少國際流動性的生產要素,如勞動力、土地及一些自然資源等;四是城鎮(zhèn)化水平普遍較低,而城鎮(zhèn)化可帶來大量需求,可促進經濟快速增長;五是受資源環(huán)境的約束較小,因為這時民眾的環(huán)保意識通常較弱。這里不是肯定發(fā)展中國家忽視資源環(huán)境追求經濟增長,而是解釋這是一個可導致發(fā)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因素。這些經濟增長的后發(fā)優(yōu)勢可使得這些低人均收入國家具有較大的經濟增長潛力從而保持較長期的快速經濟增長,如中國的經驗。但低人均收入國家往往也是問題國家,可能國內政治腐敗,各種社會問題錯綜復雜,民族宗教沖突嚴重,民眾受教育水平低,資本積累不足,基礎設施嚴重欠缺,科學技術落后,等等。因此,低人均收入國家獲得快速增長只是一種可能,實際的經濟狀況可能相當糟糕。由此我們判斷,經濟增長率在低人均收入國家中會呈現(xiàn)較大幅度的波動。從統(tǒng)計上來說,低人均收入國家群組增長率的方差會比較大。

        相反,人均收入高的發(fā)達國家在經濟增長上存在內在的劣勢,有五方面原因:一是國內市場有限,以現(xiàn)有技術所生產的產品已比較充分地滿足了市場需求;二是需要重大創(chuàng)新才能大幅拉動經濟增長,而重大的創(chuàng)新并不可能總在發(fā)生,而在創(chuàng)新相對停滯的時期經濟則缺少熱點;三是生產要素成本高,尤其是勞動成本;四是城鎮(zhèn)化水平普遍較高,城鎮(zhèn)化已難于帶動經濟增長;五是不可能以高資源環(huán)境代價實現(xiàn)高經濟增長,因為高收入國家的居民對資源環(huán)境的要求愈發(fā)苛刻。因此,一般來說,人均收入高的發(fā)達國家經濟增長相對緩慢,只有在出現(xiàn)重大創(chuàng)新時才比較容易出現(xiàn)較快的經濟增長,比如美國上世紀90年代出現(xiàn)的以互聯(lián)網(wǎng)等高新技術帶動的經濟增長,但增長率也還是有限的,不能和同期中國的經濟增長率相提并論。從統(tǒng)計上來說,高人均收入國家群組增長率的方差會比較小。中等人均收入的國家群組增長率的方差自然介于高和低人均收入國家群組之間。

        圖1為178個經濟體人均GDP和經濟增長率的散點圖。為了克服經濟增長在短期的波動性,我們采用了從2008年到2013年5年經濟增長率,人均GDP取2013年現(xiàn)值,因為難以獲得各個經濟體5年期固定價格的人均GDP數(shù)據(jù)。圖1上下兩條自然對數(shù)曲線是對散點圖上下邊界上的點的回歸線。需要說明的是,對回歸點的選擇有一定的主觀性。但從圖形上來看,這兩條曲線大體反映了對應不同人均GDP增長率上下波動的邊界,只有少量的點超出并遠離這兩條邊界線。①

        圖1在相當程度上支持了以上理論分析。對應低人均GDP的經濟體,經濟增長率波動較大,既可能出現(xiàn)高經濟增長,也可能出現(xiàn)低甚至負經濟增長。隨著人均GDP的增加,經濟增長率波動的幅度收窄。表1報告了對應不同收入組別經濟體的經濟增長率及其方差。收入組別的劃分依據(jù)2010年世界銀行對低收入、中等收入、高收入國家地區(qū)的界定標準。[1]這里用人均GDP代替人均GNI,這一取代應不會改變經濟體人均收入水平的排位。表1顯示,從低收入經濟體到高收入經濟體,各收入組平均增長率以及方差在持續(xù)下降,進一步支持了以上理論分析。

        二、對中國經濟增長率的短期估計

        關于中國經濟未來的增長率和增長潛力,近年來學術界多有討論,有比較樂觀的,也有相對悲觀的。林毅夫應是樂觀派的代表,認為“中國應該還有10年或更長的時間8%的潛力?!盵2]但大多經濟學家沒有這么樂觀。

        人均GDP和經濟增長率上限的關系可作為一種依據(jù),預測一個國家隨著人均GDP的增加而可能面對的增長率上限。對于在人均GDP和經濟增長率關系線上或緊靠這一關系線運行的經濟體來說,這一關系線可為未來經濟增長率的預測提供一定的參考。預測的關鍵在于在圖1中顯示的人均GDP和經濟增長率上限的關系方程。具體預測方法是:根據(jù)上一年人均GDP及由關系方程決定的增長率可求得當年人均GDP,再根據(jù)關系方程可求得當年增長率。如此可預測以后各年的經濟增長率。

        圖2顯示,中國從2012年經濟增長率正好落人均GDP和經濟增長率上限關系線附近。圖2和表2報告了從2015年到2020年預測的中國各年的經濟增長率?;谶@一方法對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率的預測并不很樂觀。2015年預測的經濟增長率為7.04,十分接近中國政府提出的2015年增長率目標7%左右,稍低于世界銀行對2015年中國經濟增長率7.1的預測[3]。

        根據(jù)圖2我們也可以對“新常態(tài)”做一種解讀:從1992—2007年,經濟大起大落。1992年增長率為14.24%逐年下降到1999年的7.62%,之后又快速上升,到2007年增至14.16%。2008—2011年經濟增長率落在人均GDP和經濟增長率上限關系曲線上方的不遠處,到2012年經濟增長率就大體落在人均GDP與經濟增長率上限關系線附近,可以理解為一種“正常狀態(tài)”,因為其他經濟體人均GDP在相仿水平時,最高經濟增長率大體就在這個水平上。

        三、經濟基數(shù)與經濟增長率的關系

        有一個似乎符合常識的觀點一直在流行:經濟基數(shù)或規(guī)模大了,經濟增長率就必然會下降,因為經濟基數(shù)大了,即便不高的增長率也對應很大的經濟增量,因此難以持續(xù)快速增長。這一觀點成了當下中國經濟增長率持續(xù)下滑的重要解釋。為了檢驗這一流行的觀點,筆者仍然使用以上178個經濟體的GDP與增長率的數(shù)據(jù),研究二者之間的關系。圖3為二者的散點圖及趨勢線,顯示二者之間沒有顯出明顯的趨勢性的關系,相關系數(shù)僅為0.000 9。

        其實經濟增長率與經濟體規(guī)模無關也不難解釋。當一個經濟體規(guī)模大了,也就意味著這個經濟體的資源也多,比如自然資源豐富,資本規(guī)模大等。如果這些資源的利用效率和經濟體的規(guī)模無關,則經濟增長率與經濟體規(guī)模也就無關。其實資源利用的效率與經濟體規(guī)模應更多地呈正相關。一個經濟體的經濟規(guī)模大,則意味著國內市場規(guī)模大,更容易帶來企業(yè)的規(guī)模經濟和聚集經濟。

        但圖2顯示了隨著GDP增加,經濟增長率還是稍顯下降的趨勢。具體分析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GDP基數(shù)大的國家除中國外,大多為發(fā)達國家,如前五位(除中國排第二)為美國、日本、德國、法國等,而這些國家是高人均GDP國家,因此增長率普遍較低,導致統(tǒng)計上隨著GDP增長,增長率稍顯下降的趨勢。這些觀察往往容易讓人們產生一種錯覺:高GDP是經濟增長率下降的原因。

        經濟增長率與經濟基數(shù)無關,我們就不應該再用經濟基數(shù)解釋經濟增長率下降,而忽視尋找導致經濟增長率下降的真實原因,這在中國當下尤其值得注意。

        四、經濟增長潛力的供需分析

        經濟增長,一方面要有需求帶動,另一方面,要有供給提供可能,二者缺一不可。美國1929年經濟大危機時,供給能力沒有改變,但需求下降太多,所以經濟停滯很長時間才得以恢復。發(fā)展中國家需求巨大,至少有巨大的潛在需求,但供給能力不足,經濟的快速增長也難以實現(xiàn)。因此要對經濟增長進行供需分析。

        如果分析的對象是發(fā)展中國家,一種分析方法是,對比和發(fā)達國家人均收入的差距以及一些具體產品和服務上和發(fā)達國家存在的差距。如果人均收入和發(fā)達國家差距大,就表示這個發(fā)展中國家存在加快經濟增長潛在的市場空間。根據(jù)世界銀行網(wǎng)提供的2013年各國GDP和人口數(shù)據(jù),可推算各國的人均GDP。英國人均GDP為417 87美元,美國為53 041美元,而中國只有680 7美元。因此,就中國和發(fā)達國家存在著巨大的收入差距來說,中國的經濟增長仍存在著巨大潛在的市場空間。如果對比中國和美國等發(fā)達國家在一些具體產品和服務上的消費水平,差距也是顯然的,比如住房、汽車、教育、醫(yī)療等。

        我們還可以更具體分析近期市場的熱點需求,這種需求是民眾在近期有購買能力的需求,是近期經濟增長的重要拉力。這里側重分析中國房地產市場的需求。中國房地產存在嚴重泡沫幾乎是一個定論。筆者認為,房地產泡沫就是在房地產市場供給大于需求而房價卻明顯高于均衡價格的現(xiàn)象。這樣,關于判斷中國房地產市場是否存在嚴重泡沫的關鍵就在于,是否房地產市場存在嚴重的供大于求。這主要是一個對事實的認定問題。

        2010年聯(lián)合國人居署、國家住房建設部和上海市共同發(fā)布的《中國城市狀況報告2010—2011》顯示,2008年中國城鎮(zhèn)居民自有住房擁有率就已經達到87.80%。西南財經大學2012年發(fā)布的《家庭金融調查報告》顯示,中國城鎮(zhèn)居民自有住房擁有率已達到89.68%。如果這些自有住房擁有率數(shù)據(jù)是真實的,則筆者贊成當前中國存在嚴重的房地產泡沫。

        但這些報道的城鎮(zhèn)居民自有住房擁有率是否準確是有疑問的。筆者2010年和2012年兩次組織的調查涉及城鎮(zhèn)居民自有住房擁有率,表2報告了調查結果。根據(jù)2010年對從一線到四線城市4 611名受訪者的調查,擁有一套及以上的樣本比例,或自有住房擁有率,為46.43%(=1-53.57%)[4]。根據(jù)2012年對全國內地全部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qū)21 425名城鎮(zhèn)受訪者的調查,自有住房擁有率為48.88%(=1-51.12%),2010—2012年上漲了2.45個百分點。[5]筆者組織的兩次調查都顯示,城鎮(zhèn)居民自有住房擁有率未達到50%。由此判斷,整體上中國不存在房地產泡沫,至多在個別城市存在房地產泡沫的可能。其基本理由是,現(xiàn)有無房家庭大多將努力實現(xiàn)擁有自己的房產,這是由諸多經濟社會文化因素促成的。已有住房戶中的相當一部分將試圖增加住房面積和改善住房質量。根據(jù)筆者2010年組織的調查,當時受訪者實際居住的面積平均為106.41平方米,而所希望的居住面積平均為143.08平方米[4]。中國正面臨快速城鎮(zhèn)化進程,根據(jù)筆者等的研究,中國未來城鎮(zhèn)化率會達到95%以上[6]。這必將帶來對房地產的巨大需求。

        基于以上數(shù)據(jù)和分析判斷,筆者認為,中國的房地產的需求是巨大且長期的。如果政府把解決居民居住問題更多地交給市場,積極鼓勵和支持居民購買房屋,則可帶動整個經濟的增長。至于人們普遍擔心的高房價,經濟學的常識告訴我們,房價是由供給和需求共同決定的,只要加大供給,增加政府控制的土地供應,房價不一定會上漲,在長期應呈現(xiàn)下降趨勢,因為供給可持續(xù)增加,而需求到一定時期會相對飽和。

        五、經濟增長潛力的政治經濟學分析

        無論是發(fā)展中國家還是發(fā)達國家,如果一方面民眾仍有大量需求未得到滿足,而另一方面,生產能力“過?!鄙踔痢皣乐剡^剩”,是一種需要認真審視的現(xiàn)象。這時西方主流經濟學的供給—需求分析框架可能不是適當?shù)姆治隹蚣?。圖4是西方經濟學教科書中常見的反映在無政府條件下經濟循環(huán)流動的模型。這一模型隱含著:經濟要正常運行,家戶的要素收入,包括工資、利潤和地租,正好購買完廠商在產品市場上銷售的產品(及服務),由此實現(xiàn)社會的生產和消費的均衡。但這種均衡是脆弱的。一旦均衡打破,市場經濟難以恢復均衡,因為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的買賣雙方預判對方的行為而將做出戰(zhàn)略性回應。如果產品市場出現(xiàn)供大于求,廠商降低產量,將在要素市場減少需求。家戶認識到要素市場的需求降低,要素價格或收入將要降低,甚至面臨失業(yè)(包括勞動、資本和土地),于是預先減少消費,又進一步減少產品市場的需求。如此就可能導致惡性循環(huán),經濟難以恢復在充分就業(yè)條件下的均衡。這時價格并不是能夠恢復市場均衡的有效工具,因為價格只有在供給和需求穩(wěn)定的情況下才是恢復市場均衡的工具。這一分析可以幫助解釋古典的局部均衡的勞動市場模型在解釋工資調節(jié)供需從而實現(xiàn)充分就業(yè)時為什么會失效,也可幫助解釋為什么一些經濟危機可能導致嚴重失業(yè)且持續(xù)較長的時間,如1929年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大危機。

        生產與消費的失衡在一定意義上可以理解為收入分配問題,也就是說,一個社會有生產能力讓民眾獲得更高的收入從而更高的消費水平,但民眾卻收入不足,不能購買從而消費社會能夠生產得出的產品。這時,需要對這個社會的收入分配進行政治經濟學分析。筆者認為,在這里政治經濟學分析強調一個經濟社會的政治結構,階級、利益集團的力量對比及相互作用對收入分配從而經濟增長的影響,并進行評價,提出改革社會制度政策的方向。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制度條件下生產和需求脫節(jié)并導致經濟危機提出過有啟發(fā)意義的分析,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同廣大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狹小的矛盾,是資本追求剩余價值剝削勞動的結果,并隨著資本的積累和工人階級貧困的積累,在長期必然導致資本主義制度的瓦解。[7]

        顯然,馬克思以后的歷史進程并不符合馬克思的預言。資本主義積累的歷史趨勢并未在現(xiàn)實中得以展現(xiàn),生產無限擴大和勞動人民需求不足如果出現(xiàn)只能是短期現(xiàn)象而不可能持續(xù)到長期,因為生產離不開消費。廣大勞動人民是社會消費的主體。如果社會消費的主體不能消費掉所生產出的產品,在長期社會經濟將向兩個可能的方向演化:一是生產萎縮實現(xiàn)生產和消費低水平的均衡;二是生產擴張實現(xiàn)生產和消費高水平的均衡,廣大勞動人民收入水平提高從而實現(xiàn)經濟增長。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歷史進程更接近第二種可能,導致西方社會在19世紀后葉普遍進入到福利經濟時代。這一現(xiàn)象需要進行政治經濟學的解釋。

        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總是相對稀缺。在勞資關系中,資本決定著雇傭關系。資本通過投資影響經濟增長又在經濟上制約著政府,選舉權也多掌握在有產階級手中,資本甚至通過其掌握的巨大經濟資源影響選舉和政府決策。綜合起來,資本就處于經濟上和政治上雙重的強勢地位。相反,勞動相對富裕,尤其是體力勞動。在雇傭關系中,勞動處于被動的地位。在19世紀的馬克思時代,工會力量還相對較弱,廣大勞工大眾缺少選舉權。如此,勞動就處于經濟上和政治上雙重的弱勢地位。資本和勞動在經濟上和政治上力量對比,使得需要發(fā)展經濟和選票的各級政府在經濟上和政治上就會更多地依靠資本,和資本結盟從而疏離勞動,更多地成為為資產階級服務的政府。這種政治結構必然導致過量生產和一般民眾有效需求不足。

        但這種局面不可能長久持續(xù),因為生產終究離不開廣大民眾的消費。馬克思以后西方19世紀后葉,西方社會在經濟發(fā)展的基礎上不斷進行著政治制度的演化,特別值得關注的至少有兩方面:一是勞工大眾廣泛參與的民主,通過一人一票的選舉制度選舉政府官員(廣義政府的概念,包括各類民意代表,如國會議員);二是工會運動的發(fā)展。一人一票的選舉使得勞工大眾作為一個整體獲得巨大的政治權力,相反就選舉而言,資本家由于人數(shù)少反而處于政治上的弱勢,雖然資本可通過其經濟力量影響選舉。工會是有組織的工人群體,可以通過和資本集體談判,提出提高收入、改善福利待遇及勞動條件的各種要求,并可用罷工等手段迫使資本做出妥協(xié)。在民主政治條件下,工會是西方社會任何政治家所不能忽視的政治力量。

        這時,綜合勞動和資本在經濟上和政治上的力量,資本和勞動在整體上取得一種勢均力敵的地位,這種政治結構的演變也同時改變了政府的政治立場。如果政府官員要想競選成功就必須尋求廣大選民的支持,尤其是占選民大多數(shù)的勞工大眾的支持,就不能忽視廣大勞工大眾的利益。當然,政府要發(fā)展經濟也同樣要照顧資本的利益。這樣,政府就逐漸演化成在沖突的勞資雙方之間的一種中立、緩和的力量。這可以幫助理解,西方為什么最終選擇了在生產發(fā)展的基礎上不斷提高民眾的收入和福利水平的道路,消費率相對較高,進而實現(xiàn)了經濟長期的增長。

        當然,即便如此,西方也并沒有解決生產能力過剩而仍有大量民眾收入和消費水平過低的問題。如果一個經濟社會一方面存在巨大的生產潛力,而另一方面民眾的合理需求并沒有得到滿足,則這個經濟社會就存在著收入分配問題。這是一個全人類要繼續(xù)研究的問題,不僅是經濟學的問題,還是政治學的問題。

        中國也一直存在著這樣的問題。一方面,幾乎所有產品(及服務)市場呈現(xiàn)飽和的局面,也就是說,幾乎所有產品都存在著過剩的生產能力,但另一方面,民眾的人均收入從而消費水平仍然相當?shù)?。這是中國仍存在著巨大市場空間從而增長潛力的表現(xiàn),給我們留下了政治經濟學的分析任務,即從政治結構,階級、利益集團的力量對比及相互作用解釋這種局面形成的原因。

        中國的地方政府一直存在著發(fā)展地方經濟的巨大沖動,這和地方政府官員的政治利益相一致。發(fā)展地方經濟同樣需要資本和勞動。在中國,資本更為稀缺,而勞動更為過剩,尤其是體力勞動。就廣大勞工大眾來說,并無實際的民主選舉權,工會在維護工人利益上實際作用也相當有限。這樣,勞工大眾既難以通過民主選舉約束地方政府并通過地方政府有效約束資本,也難以通過工會力量直接約束資本。如此,就成為經濟上和政治上雙重弱勢群體。相反,資本可通過投資從而GDP約束地方政府,通過雇傭權直接約束勞動,取得經濟上和政治上雙重強勢地位。資本和勞動在經濟力量和政治力量上的對比使得地方政府有意或無意更多地和資本結盟,從而自覺或不自覺地忽視勞動階層的利益,是導致中國高投資率和低消費率的重要的政治原因。[8]

        本來高投資率和低消費率難以實現(xiàn)生產和消費的均衡,從而難以長期維持。但中國是一個特例,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政府的高投資和政府支持下的高出口解決了過量生產的市場問題,結果難免是政府巨量的低效率投資和巨量未用于消費的外匯存款。從根本上來說,中國過去長期的高增長有并沒有充分惠及普通民眾,這是需要認真反思的。

        近年來,中國一直試圖改變經濟增長方式,通過擴大內需來實現(xiàn)經濟增長,而不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但效果一直不彰。根據(jù)以上分析,必須通過政治體制的改革以改變中國的政治結構,其要點就是增強廣大勞工大眾的經濟力量和政治力量,包括給民眾更多更實際的選舉權和提高工會的獨立性從而可更有效地維護工人的利益,由此可通過其自身的力量更有效地約束地方政府和資本,使得政府更多地在利益沖突的勞資之間采取平衡的立場,由此推動和諧勞資關系的建立,從而提高勞動的工資收入,由此擴大內需,實現(xiàn)經濟的持續(xù)增長。

        注釋:

        ①呂帆:《劉易斯收入水平—增長率假說——兼論中國經濟增長的趨勢》,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碩士論文,2012。我的碩士研究生呂帆在其碩士論文采用187個經濟體人均GDP和增長率數(shù)據(jù),首先做出人均GDP和增長率關系圖。

        參考文獻:

        [1]ChartsBin statistics collector team 2011, Country Income Groups(World Bank Classification),ChartsBin.com,viewed 13th March, 2015,http://chartsbin.com/view/2438.

        [2]林毅夫.中國每年對世界增長的貢獻可達25%~30%[EB/OL].http://i.ifeng.com/finance/financei,2015-03-21.

        [3]世界銀行預測2015年中國經濟增長7.1%[EB/OL].http://mofcom.gov.cn.

        [4]樊明,等.房地產買賣行為與房地產政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5]樊明,喻一文,等.收入分配行為與政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6]樊明.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和農業(yè)現(xiàn)代化:行為與政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7]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8]樊明.中國高投資率、低消費率的政治因素——基于中美政治制度比較的一種解釋[J].經濟經緯,2009,(2):1-4.

        [9]耿德偉.收入不平等與經濟發(fā)展——基于中國省際面板數(shù)據(jù)的分析[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

        [10]陳志國.公共支出經濟增長效應的傳導路徑解析[J].河北學刊,2013,(6):140-142.

        [11]李英,陳立華.拉動消費是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的必然選擇[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4,(1):52-56.

        責任編輯、校對:張增強

        猜你喜歡
        經濟
        “林下經濟”助農增收
        增加就業(yè), 這些“經濟”要關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搞活一座城,搞好“夜經濟”
        商周刊(2019年18期)2019-10-12 08:51:16
        夜經濟 十人談 激蕩另一種美
        商周刊(2019年18期)2019-10-12 08:51:10
        經濟下行不等同于經濟停滯
        中國外匯(2019年23期)2019-05-25 07:06:20
        民營經濟大有可為
        華人時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分享經濟是個啥
        分享經濟能給民營經濟帶來什么好處?
        擁抱新經濟
        大社會(2016年6期)2016-05-04 03:42:05
        “懷舊經濟”未來會否變懷舊?
        金色年華(2016年13期)2016-02-28 01:43:33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综合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免费| 美女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av素人专区|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超污| 免费无码午夜福利片69| 中文字幕巨乱亚洲| 蜜臀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性色欧美a在线播放| 欧美肥胖老妇做爰videos| 在线观看亚洲AV日韩A∨| 日本一区二区高清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三| 日韩一卡2卡3卡4卡新区亚洲| 亚洲成人欧美| 蜜臀av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国产一区高清在线观看| 老外和中国女人毛片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综合桃花网| 国产白浆大屁股精品视频拍| 国产在线第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全肉乱妇杂乱视频| 亚洲成a人网站在线看| 亚洲熟女熟妇另类中文| 亚洲精品久久7777777| 国产精品露脸视频观看| 精品人妻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人妻中文字幕高清在线| 国产成人无码免费视频在线 | 女同另类专区精品女同| 人成午夜大片免费视频77777 |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不卡福利| 亚洲国产综合久久精品| 亚洲综合天堂av网站在线观看| 午夜不卡久久精品无码免费| 成人国产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91成人精品高潮综合久久| 亚洲国产av玩弄放荡人妇系列|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大胸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